磨基山

磨基山

宜昌市中心城區長江以南,沿江邊排開大小六座山峰,起伏延綿2.5公里,主峰磨基山海拔217米,高出一江之隔的濱江公園162米。佇立江北遠望,磨基山一峰獨高,眾峰列隨,如一巨大的山水盆景立於江畔。站在磨基山上,向北可鳥瞰美麗的“水電之都”宜昌城,向東可遠眺千帆競發的長江和夷陵長江大橋,向西可展望雄偉的葛洲壩及三峽山巒,向南可瀏覽起伏的城郊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磨基山
  • 地理位置:宜昌市
  • 海拔:217米
  • 長度:2.5公里
簡介,景色,歷史傳說,重陽登高首選地,相關美文,

簡介

磨基山是“古夷陵八景”之一,臨江絕壁,有山有水,層巒疊嶂,地勢高昂,遠暢,北邊的長江,南邊的五龍河,兩大河流將磨基山包圍其中,水光山色,相得益彰。
在水一方在水一方
如今在磨基山已建立了磨基山森林公園,為宜昌城區面積最大的公園,東起夷陵長江大橋,西至市12中,北臨長江,南以江南大道為界,占地121公頃(1821畝),規劃面積300公頃、4500餘畝,園內由磨基山和筆架山兩座主山峰組成,其中大小六座山峰沿江成一字形排列,山水相依,形成良好的山水骨架和氣勢。
磨基山森林公園由植物保護移栽、人文景觀建造、基礎配套設施等組成,包括現有森林保護、觀賞植物移栽及建造古典山居式文人園、休閒娛樂園、空中觀景台和臨江步行長廊等。磨基山森林公園林茂草豐,生長有20餘科300餘種植物,柑橘、柏木、樟樹、桂花、廣玉蘭、櫟樹等是其主要樹種,森林覆蓋率達到90%,形成秀美的森林景觀,有宜昌“綠色城標”之稱。
相看兩不厭相看兩不厭
磨基山森林公園最低處海拔43米,主峰磨基山217米,是鳥瞰宜昌全城的最佳觀景點。因而,磨基山森林公園具有宜昌城區其他公園所不能比擬的集休閒、健身、觀景為一體的最佳資源。

景色

磨基山,位於宜昌城區江南,突兀而起,可謂家喻戶曉。城裡人玩磨基山不叫“爬”,而叫“登”,以此來顯示此山的不同別樣,雄偉挺拔。
磨基山個性張揚,群峰逶迤,青巒疊嶂。站在磨基山顛,腳踏長江波濤,遙望江南春色,鳥瞰全城美景,備感心曠神怡。
磨基山乃宜昌名山。早在東晉時期,這裡便是葛洪煉丹、郭璞結廬、袁崧攬勝之處,曾被稱為葛道山和郭道山。因其外形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又曰金山。更因為此山頂如金磨,寬曠平坦,利於遊人觀光攬勝,故名“磨基山”。20世紀40年代,宜昌被日寇侵占,後被國民黨盤踞,磨基山作為制高點,曾被大造防禦工事,山上的林木生長無幾,成為禿山。解放後,政府對山林進行保護,當地農民也墾山種橘,加上大規模開展造林綠化,進行封山育林,因此,生態環境面貌大為改觀,現生長有各類植物20餘科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到90%,與濱江公園、發展大道齊名為宜昌城區三條綠色長廊。
磨基山臨江處幽,隨著城市的發展,如綠島一座,被夷陵長江大橋、江南大道等現代化的橋樑、道路、建築所圍,建公園、供休閒便眾望所歸。上世紀90年代中期,磨基山修有亭閣、“太空球”等設施,除為遊人開放外,更為江南增添一道風景。世紀之初,磨基山正式成立森林公園管理處,免費向公眾開放,使數以萬計的城市離退休人員和市民有了自己登山健身的樂園。
磨基山的夜色很美。月光下的山體朦朧、靜謐;華燈綻放時,山頂處電視轉播塔的燈光如城標導航,美妙動人,和諧於江水城市之中;山腳下40餘家農家山莊的千餘盞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把歡樂、吉祥盡收其間,不夜城的宜昌,不夜的磨基山。

歷史傳說

湖廣通志》記載,曾因晉代郭璞在“磨基山”結廬而得名“郭道山”。而在此前不知何時“磨基山”已被稱為“孤山”。這是“磨基山”最早的人文稱謂,並一直延續至明代,據說是因孤峰臨江而得名。
相傳晉代葛洪曾在夷陵孤山煉丹。舊志記載:孤山改稱“葛道山”,是因相傳葛洪在此煉丹之緣而得名的。這些都是“磨基山”有文字可考的稱謂。與葛洪、郭璞同時代的,還有袁崧,他曾經從孤山斜坡登上山嶺,“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勢。”“俯臨大江,如縈帶焉,視舟如鳧雁矣。”
不知何時又流行一種傳說,說是在孤山的山底,深埋著一副仙人留下來的金磨子,於是“磨基山”由此得名,當然也有稱“磨子山”的,但要數“磨基山”稱謂流傳更廣更久,一直流傳至今。也有不少宜昌市市民稱“磨基山”為“磨磯山”或“磨嘰山”的。“磨磯山”自然指山形似磨,山腳臨江,“磨嘰山”則是“磨磯山”的諧音。
進入清代,尤其是隨著開埠,市區便開始大規模向古城外拓展,形成了以解放路、二馬路一帶為標誌的近代城市景觀。1930年12月夷陵古城被拆除,市中心區連成一體,發展至今。此間,來宜外國人逐年增多,他們一見隔江相望的“磨基山”,就仿佛看到埃及的金字塔,有人便稱之為“金山”。20世紀初來宜的美國人蓋洛,就曾說過宜昌對岸那金字塔似的大山,十分壯觀,使人印象深刻,他還講了一段有關“磨基山”的傳說。到上世紀30年代,《中華現代新地圖》中的《宜昌市街圖》乾脆就將“磨基山”稱為“金字塔”。
“磨基山”見證宜昌歷史,宜昌歷史為“磨基山”注入人文內涵。自“晉代三賢”後,磨基山便成為夷陵古城的勝跡。歷代的文人墨客爭相攀援登頂,吟詩作文,僅《宜昌府志》上記載的詩篇就有11首。這些詩篇的作者在領略孤山風光之餘,觸景生情,懷念故人,感嘆人生,使孤山的人世情緣傳承延伸,文化積澱增厚添彩,成為宜昌歷史文化的重要寶藏。

重陽登高首選地

九月初九,是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身心健康。明代宜昌文人雷思霈有一年重陽登高並宿住東山寺,對夷陵(宜昌)八大景之一的“東山圖畫”有感而發:“九日東山寺,無花卻有歌”,“日日歌聲巧,時時山色新”,在東山寺覽勝樓憑欄遠眺,“才登高閣望,便覺大江環”,“雨來迷峽口,江去鎖荊門”,把長江沿宜昌東流的滂湃氣勢作了意境刻畫。又有明代曾任雲南鶴慶州知州的宜昌人何璋回歸故里後,重陽節登葛道山觀景,發出不少感慨。磨基山原名葛道山,乃宜昌名山,早在晉代時期,此山便有葛洪煉丹、郭璞結廬、袁崧覽勝之典故而聞名遐邇。清代本地有位自稱“衰鬢”的老人郭相業重陽日登葛道山後作詩云,“人誰言弔古,我不為燒丹”,感到“袁崧登眺後,此路頗荒寒”,但老先生此刻仍有“秋心飽翠巒”的寬廣胸襟。
重陽登高是中老年人的一項集體活動,這又與詠詩作賦往往聯繫在一起。民國時期,宜昌城裡頗有聲望的學者王步點,聯絡有一幫老學究,開展詩詞創作活動。他女婿周楚江在桃花嶺上建有一桃園,除種植水蜜桃外,還種有各種菊花。每當九九重陽節來臨,菊花五彩繽紛,爭奇鬥豔,王老先生邀約十數耆老們來此登高賞菊,開展詩詠會。
當年宜昌城裡還有一民間文學組織“瀼溪詩社”,1925年重陽這天,到東山剛落成的忠園昭忠祠里舉辦重陽登高詩詠會。首先有宜昌縣知事羅良經詠道:“太歲在乙丑,良辰九月九,宴集昭忠祠,瀼溪詩社友……擬作表忠記,敬獻黃花酒”。接著有詩友關澄詠道:“看花應下忠園淚,信口吟成瀼社詩,回憶親朋滿天地,茱萸堪插莫遲遲”。還有詩友陳汝昌詠道:“又屆茱萸節,登高載酒時,天風吹落帽,秋雨助吟詩,稻熟蟹肥早,峰遙雁下遲,相邀為幽興,共賞菊花期”。這次登高詩詠活動相當成功。
九九重陽,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1988年,我國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賦予新的含義,定為老人節,成為尊老、敬老的節日,各地包括宜昌在內要組織老年人開展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鍊身體的活動。
至此,磨基山就成為宜昌城區中老年市民平時登山健體的好去處和九九重陽登高的首選地。這是因為磨基山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有金字塔式峻秀山體,加之新世紀初夷陵長江大橋建成,天塹變通途,到磨基山更為方便。

相關美文

霧中登磨基山
作者 雲泊星漢
磨基山,形似磨架,位於西陵峽口長江之南,乃夷陵城之屏障。傳說閻羅王外巡看中一磨盤,隨攜其回鬼城豐都,過西陵峽口時不慎將磨架跌落於此,即刻化而為山,故因此而名之。
由於中間隔著滾滾長江,輪渡往返麻煩,我與磨基山相對而居十年卻從未去過,成了地道的咫尺天涯。夷陵長江大橋建成後,南北暢通無阻,磨基山成了城裡人休閒鍛鍊的好所在。昨日下午,終攜小兒登上了對視已久的磨基山。
春日霧濃,雖已是下午霧仍然沒有消散的跡象。我們跨上夷陵長江大橋向對岸雲遮霧繞的磨基山走去。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大橋南端,拾級而上約十分鐘便到了右峰山頂,右峰很象一道土台,頂平直窄長。上山石階似是新砌成,沿山樑伸展到主峰。右峰夾道有蔥櫳的柑橘林,若春夏之交登臨斯處定有馥郁的花香伴行。從右峰下行至磨基主峰山腳,再沿林中石階上行,約二十分鐘便可達主峰山頂。
天塹飛虹天塹飛虹
從山腳到主峰的石階較陡峭,半腰建有一涼亭以供行人歇歇腳。兒子一路歡叫著把我遠遠地甩在後面,蹦蹦跳跳地直向山上沖。他不時地回過頭來催我快點,想不到小小年紀的他倒會爬山。路在林中延伸,早春的樹木似醒未醒地伸著懶腰,葉芽兒躲在厚厚的萼片中不敢睜開眼睛。只有零星的幾棵不成型的野花椒樹伴著一兩叢灌木,生出紅紅的誘人嫩芽,向行人報告春已珊珊來臨。
沒費多大勁我們就來到了山頂,兒子說我們在這兒多站會兒,看看美景。小孩子家知道欣賞自然了,我沖他欣然地笑了笑。
磨基山與宜昌城隔江相望,象是瀕城而建的一座高台,它不高足以俯瞰全城,不遠與城僅一水相距,肉眼足以視清。似是上天賜予的一道天然觀景台,站在它上面眺望宜昌城,一切可盡收眼底。
在磨基山樑上俯瞰,覺得城非常近,好象揮吐之間就可以觸摸到它。因濃霧籠罩,看不到清晰的街景,只隱隱綽綽地見到國際大酒店、供銷大樓、鐘塔等少數幾幢高樓,其它都被霧緊緊地攏在懷中了。城郭身影欲隱微現,讓人生出無限迷濛情愫來。
憑山俯瞰長江,咫尺水近在腳下,春風盈面心清神爽。濃霧中不見城中景,但聞市聲喧囂。順階一級級攀登,江水也一路迤邐相伴,象嫻雅的少女肩上披著的綠緞輕紗,在微風中盈盈飄動,緊緊扣住行人的眼睛。江中船舶汽笛聲脆,往來穿梭將清清的江水劃出幾道波痕。那碧玉般靜靜流淌的江水,在徐風的鼓搗下清波微縐,濃濃的霧障沒能包裹住春水溫潤的波光。水是那樣綠,綠得沁心澈腑,春來江水綠如藍,好一川誘人的綠玻璃!真想掬起一捧水來,讓它的溫潤傳遍全身,可惜遠了點夠不著。若能乘上一葉小舟,在暖暖的波光里馭風舞棹,豈不悠哉兮樂哉!
正馭思暢遊,忽覺天色沉暗,抬頭一望,原來沒有神采的火球已滑入山脊消失了,天晚了該下山了。兒子玩興未盡,直叮囑過幾天再帶他來。一定會再來,等春雨潤透大地,於無霧中登臨俯眺,去領略另一番景象。
七律《磨基山》
文/s77
北地傾心少入眠,
孤峰渡影碧濤間。  連營火海江風熱,
用命石牌寇膽寒。
西水棹歌雙壩起,
東山畫景百劫還。
煙收五隴還侵夢,
峽口明珠耀九天。
峽口明珠峽口明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