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一村(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碧一村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北4公里處,山門山南坡,藍溪左岸。因溪畔巨石壁立,得名石壁。後與鄰村山仔、白沙亭合併,取名壁山村,雅化碧山村。後折為碧一村、碧二村兩個村。碧一村有寨腳、垵頭、排尾、船連尾、尾寮、山門、仙景、白沙亭8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碧一村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
  • 面積:6.33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理概況,歷史沿革,社會,行政劃分,石壁,仙景自然村,白沙亭自然村,山前自然村,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碧一村位於安溪縣政府與官橋鎮政府中間,位於省206線西邊,通過石壁大橋跨過藍溪與省道206級相連,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地理概況

碧一村屬於於安溪縣官橋鎮管轄,村委會設在寨腳,轄8個自然村,分別為寨腳、垵頭、排尾、船連尾、尾寮、山門、白沙亭,廢村崎坑,農耕點東台。全村面積6.33平方公里,林地占地7563畝,生態公益林5797畝。

歷史沿革

據傳宋朝郭姓從南安蓬島移居此村,因沿溪兩岸都是大石頭,故稱石壁。
古時又名蘆葦村,相傳因建村時藍溪兩岸長滿蘆葦,只見蘆葦從尪公廳至長壠口首尾相接,不見溪流,故名。早期遷往台灣的石壁村民,在台開發定居地就取名為蘆水村,旅居台灣、東南亞一帶的郭姓僑胞人口達數千人。1978年後,有30多批數百人次台胞到該村尋根謁祖。今雖蘆葦蕩然無存,但石壁巋然不動,鄉緣悠遠流長。民國時,為官溪鎮壁山保,轄石壁仙景白沙亭、豐都、衙口、城林、格口。20世紀50年代因村轄面積過大,拆為碧一、碧二兩個村。
碧一村厚庵祖宇記載,二房四世安齋之妻為蒲氏系阿拉伯後裔,故該村的一些地名,如番仔埔、番仔侖、番赤崎、吉具番等帶“番”字地名,似曾有外國人住過,有待考證。古地名中尚有伽藍宮、頂伽藍、下伽藍、伽藍埔等。

社會

全村總人口3203人,20個村民小組,耕地1078畝,728戶,旅居海外僑親8000人。村民主要為郭、黃、陳姓。
碧一村域內設老人活動中心、碧一村慈善基金會、文化活動中心等。

行政劃分

石壁

位於小藍溪左岸,山門山南坡,因溪畔巨石壁立而得名石壁。地名沿用至今。
聚落大多沿溪畔平地集聚,少數沿山坡分布;有耕地879畝,其中水田848畝,農地37畝,茶園92畝;下轄:寨腳、垵頭、排尾、船連頭、尾寮5個角落,8個村民小組;366戶,面積0.8平方公里,人口1667人。主種水稻,兼種甘薯、蔬菜,產茶葉、菸葉。有石料加工業,國小、醫療站。
寨腳自然村
寨腳,又名樟腳,因早先村內有一顆大樟樹而得名,安溪縣官橋鎮碧一村北邊,距村部約800米,由5個村民小組組成,自然村共210戶,人口700人,面積0.5平方公里,村民大部分以種植業為主,大多種植茶樹、水稻。

仙景自然村

因位於山門山南坡一座小山上面,稱為山仔,諧音雅化為仙景。地名沿用至今。
地處山門山西南坡。面積約0.13平方米,人口450人。聚落沿山坡間密點分布,漢族,通閩南方言。主種水稻,兼種甘薯、茶。

白沙亭自然村

瀕臨小藍溪,溪中砂粒既粗大且白淨,村民皆陳姓,“陳”、“亭”方言諧音,故稱白沙亭。面積約0.06平方公里,人口250人。

山前自然村

因村社背靠山峰,故而得名。位於安溪縣官橋鎮碧一村西邊,距村部約1公里,由2個村民小組組成,自然村共80戶,人口200人,面積0.2平方公里,村民大多以種植業為主,大多種植花生和茶葉。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安溪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