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碧二村
- 全村面積:6656.85畝
- 耕地面積:1100畝,
- 山地面積:4200畝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理概況,獅嘴口山峰,人口與社會,豐都自然村,社會經濟,人文景觀,慈恩禪寺,觀山堂,城林土樓,龍鳳堂,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地理概況
碧二村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明顯,年平均氣溫在20--21攝氏度之間,年平均降雨量約1500毫米,雨量較充沛,氣候宜人。藍溪支流城林郭厝溪流,流經仙都村;城林溪流流經本境、高院及孫坪;豐都溪流、衙口溪流與城林溪流在飛龍浦江匯集,形成景觀獨特“飛龍飛瀑”,景色宜人,堪稱一絕。
全村面積6656.85畝,其中耕地面積1100畝,山地面積4200畝。
境內有豐富的“輝綠岩”、“稀土礦”、“葉臘石”儲藏量大。
獅嘴口山峰
獅嘴口山峰位於安溪縣官橋鎮碧二村,屬高尾尖山脈,海拔580米。因該山遠看像一隻臥獅,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獅嘴處多處天然石拱通道,蜿蜒盤旋,故稱獅嘴口。
人口與社會
碧二村轄轄6個自然村,分別為旺孫坪、官湖、豐都、衙口、城林、高院、格口,下有17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2038人,565戶,旅外僑親及台胞200餘人。
豐都自然村
位於安溪縣官橋鎮政府駐地北5.2公里,地處高龍尾東南和觀音山西南之間。聚落沿山坡散點分布,面積1平方公里,人口415人,漢族,通閩南方言。主種水稻,兼種甘薯,產茶葉。
地名的含義柯氏祖先從蓬萊遷此,希望子孫興旺,糧食豐收。能稱成為繁華都市,故稱豐都。地名沿用至今。
社會經濟
農業主要經營雙季水稻、甘薯、花生、玉米和茶葉;林業主要種馬尾松、杉樹及油松;果樹主要品種為芒果、龍眼、柿、柚、荔枝等。
人文景觀
慈恩禪寺
慈恩禪寺,又叫慈恩院,位於官橋鎮碧二村高院自然村的半山腰,始建於宋朝建隆四年(963年)。寺院共三進,前殿是天王殿,中殿是大雄寶殿,供奉南海佛祖。後殿為兩層,底層是地藏殿,供奉大願地藏王菩薩;上層是圓通寶殿,供奉千手觀世音菩薩和清水祖師。該院曾是碧二鄉農會的會址(1930—1933年)。
觀山堂
位於安溪縣官橋鎮碧二村豐都(烘兜)自然村,供奉“普庵古佛”。
城林土樓
土樓位於安溪縣官橋鎮碧二村城林寨(城林自然村)。四周外用石頭砌成,內用土夯,堅固硬朗,長50米,寬20米,內可容納幾百人。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了打擊土豪劣紳及國民黨反動派,地下黨人員集聚在土樓內,由於土樓地勢高,居高臨下,環顧四周,裡面放有暗哨,槍膛口,在裡面可以觀察到來自仙都及水口嶺的敵人。
龍鳳堂
位於安溪縣官橋鎮碧二村衙口自然村,始建於1980年2月,取龍鳳呈祥之意,供奉“董公真仙”。
歷史沿革
該村古時又名蘆葦村,相傳因建村時藍溪兩岸長滿蘆葦,只見蘆葦從尪公廳至長壠口首尾相接,不見溪流,故名。早期遷往台灣的石壁村民,在台開發定居地就取名為蘆水村,旅居台灣、東南亞一帶的郭姓僑胞人口達數千人。今雖蘆葦蕩然無存,但石壁巋然不動,鄉緣悠遠流長。
明清屬積德鄉新溪里。民國時,為官溪鎮壁山保,轄石壁、仙景、白沙亭、豐都、衙口、城林、格口。20世紀50年代因村轄面積過大,拆為碧一村、碧二村。1952年屬第五區碧山鄉。1958年屬官橋公社。1958年屬官橋公社。1984年屬官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