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余脈跨越
昌黎、盧龍、撫寧三縣,有百座奇峻峰巒。主峰
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
娘娘頂”)頂尖呈圓柱形,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山因此得名“碣石”。
碣石山主峰為
仙台頂,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山中有名剎“
水岩寺”。懸崖上留存古人所刻“碣石”二字。登臨仙台頂(距海15公里),俯瞰大海,從
灤河口到
秦皇島港,西起灤河入海口,東至
山海關秦皇島港,山海之間同樣15公里的大陸,靜臥腳下。大海茫茫無邊,天海一體,確是“
碣石觀海”聖地。前人列有碣石山十景,其中 “碣石觀海” 最壯觀。其他九個分別是天柱凌雲、水岩
春曉、石洞秋風、西嶂排青、
東峰聳翠、龍蟠靈壑、鳳翥祥巒、霞暉卒堵、仙影滄浪。
因主峰險峻,且瀕臨大海,位置重要,遠古時即載入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
尚書·禹貢》。碣石山屬於古代名山,雖在五嶽之外,但有“神岳”之美譽。
主要景點
仙台頂
仙台頂是
碣石山主峰,為古今觀海之勝境,頂尖形貌奇特,突起於寬博坦蕩的千仞絕壁之上。由兩座南北對峙的峰巒疊成,南望視為一體,極似一方凌空拔起的柱石(碣石山因此而得名),石上鐫有“
碧雲峰”3個大字。由
水岩寺(遺址)登仙台頂,沿石階兩側建有憩亭10餘座。
五峰山
五峰山,
仙台頂東西兩側,各有五座山峰,被稱為東
五峰山和西五峰山。東五峰山矗立奇特,北名平斗,東名望海,西名掛月,東北名錦繡,西北名飛來。山腰建有
韓文公祠,系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
山海關督師範志完所建,內塑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塑像。
范志完還在廟後高處峭壁令人刻下“泰山北斗”“五峰環翠”8 個大字。革命先驅李大釗於清宣統元年至民國13年(1908~1924年)曾先後7 次在這裡山居和政治避難, 並撰寫了兩篇馬克思主義論著和一些詩篇。在其對面五峰嶺上有
李大釗同志站立石雕像一尊。
天橋柱
天橋柱,在
碧雲峰西北2.5 公里的一道山崖上端,有一石柱如塔高聳,呈四方形,高達30多米。石色青白,四面如斧砍刀劈,陡直峭立,柱的上半部由三層巨石摞就,巍然挺拔,直衝霄漢,這就是被古人稱為“天橋柱”的奇石。
龍潭洞
龍潭洞在
水岩寺東北絕壁之上。洞深三丈有餘,洞口有門,洞內有潭,潭深丈余,水從石壁流淌,雲氣蒸騰。 洞下有巨石峙立, 上刻有遼代營州領海軍題記 200餘字,為
太康五年(1079年)五月十九日刻。洞南石崖上有金代北平牧高侯貳車王公的遊記刻石。
水岩寺
水岩寺又名“
寶峰寺”,建在
碣石山南麓的寶峰台上。據考證,該寺始建年代久遠,斷碑殘碣,可追溯到唐朝。歷代多次重修,屢遭毀,於1976年11月拆除。
碣陽湖位於碣石山山腳下,相傳是秦始皇東臨碣石,鐫刻“碣石門辭”的地方。湖面0.6平方公里,
匯水面積8.5平方公里,長342米的大壩,橫鑲在碣石門下。湖被群山環抱,山被湖水映襯,青山碧水,交相輝映,被人們譽為“碣陽碧水”。 碣石山海拔695米,是久負盛名的名山,曹操的一首“東臨碣山,以觀滄海”更使此山聲名遠播。山中有
古剎“水岩寺”。懸崖峭壁上現仍留存著古人鐫刻的“碣石”兩字。登臨
仙台頂,
山海奇觀盡入眼帘。有關碣石出處有兩說,一說在河北昌黎。另一說在遼寧
興城。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
孟姜女廟(秦皇島市
山海關區內)附近的孟姜女墳發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證實這裡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環山有十景,名為
碣石觀海、天柱凌雲、水岩
春曉、石洞秋風、西嶂排青、
東峰聳翠、龍蟠靈壑、鳳翥祥巒、霞暉卒堵、仙影滄浪。
人文歷史
碣石山有東、西五峰山。東五峰山位於
仙台頂東側,由東往西五峰分別是望海、錦繡、平斗、飛來、掛月。西五峰山在仙台頂以西,南側山腰平台建有“
韓文公祠”,紀念唐朝文學家韓愈。他祖籍河北昌黎,死後被追封昌黎伯,因此又稱韓昌黎。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李大釗也喜歡此地。1908年到1924年,他7次到避難於韓文公祠,並著書立說。他在《游碣石山雜記》中用“天外桃源”形容碣石山。現在,這裡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韓公祠南面界石嶺上立有5米高的李大釗全身漢白玉雕像。
“神岳”碣石,山清水秀,通古之幽,是北國必游勝地之一。
帝王蹤跡
碣石山先後有很多帝王(有統計為9位)登臨,成為歷史名山。帝王登碣石山原因何在?這和碣石山的神秘文化有關。
《
資治通鑑》中的“
秦紀”記載,在戰國後期,燕人寧毋忌,羨門子高之徒“稱有仙道”,“形解銷化之術、燕齊遷堅之士皆爭傳習之”。“自
齊威王,宣王,
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
蓬萊,諸仙人及不死之蘊含在焉”,“
仙人居碣石山”。
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為崇拜碣石山的靈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帶領童男童女數千人
入海求仙。過了4年,即公元前215年,他親臨碣石山,
勒石記功,並求長生不老,江山萬代。他令人刻下《碣石門辭》,讚頌統一中國的歷史奇功。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後,大大提高了
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後許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過祭拜碣石,吸收仙氣而長生不老。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並在山頂修建“漢武台”祈仙求神。因此,
仙台頂又名漢武台。
公元207年,即東漢
建安十二年,曹操領兵東征烏恆凱旋,由
遼西走廊返回,途經碣石。這就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他留下著名的《
步出夏門行》,即《
碣石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儋儋,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里。辛甚事哉,歌以詠志。”此後,
碣石山以觀海勝地聞名九州。
隋煬帝東征高麗時,分兵出昌黎,並登上碣石山。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途經碣石,留下《
春日望海》一詩:“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芝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以記功德。
自唐代又出現
八仙傳說,於是碣石山演變為八仙聚會之地,留下和八仙有關的遺蹟,如今天的“果老院”和“
仙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