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歷史,介紹與分類,介紹,分類,圖案設計,綜述,概括性,民族性,紀念性,單一性,人民幣,總目錄,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真偽識別,價值,優點,保存,其他硬幣,香港硬幣,澳大利亞硬幣,斯里蘭卡硬幣,美元硬幣,日本硬幣,歐元硬幣,義大利硬幣,品相分級,
演變歷史 (一)古代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產生的,它的出現是以商品交換的發展為前提的。
(1) 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銅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國已完成了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手工業內部又分成許多門類,各門類又分成許多專業,各專業內部又有很細的分工。這種細緻的分工,必然引起廣泛的交換活動,促進商品交換的發展。
(2) 商品交換的發展,促使古代貨幣的產生。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為了交換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種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3)在漫長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到一種商品上,這種商品就是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貨幣就興起了。
司馬遷 在《史記·
平準書 》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以來久遠,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班固《漢書·
食貨志 》也記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利通有無者也……興自神農之世。”《
初學記 》載:“黃帝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等等。
(二)古代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
貝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套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
布幣 、
刀幣 、
環錢 和
蟻鼻錢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
鎰 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
枚 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
半兩錢 。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意義:
1、貨幣的統一是鞏固中央集權政治,促進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措施。
2、貨幣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物資交流和貿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
3、秦始皇對貨幣的規定是中國貨幣史上第一個貨幣立法,半兩錢對以後歷代錢幣的形式有深遠影響。
4、半兩錢以重量為名稱,又是中國量名錢的開端。
漢“五銖錢” 這次錢幣改革是對以前近千年錢幣形制的總結,再次肯定了銅錢外圓內方的形狀和5銖的重量,規定了錢幣的大小、成色,成為唐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鑄造錢幣的標準。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對錢幣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廢除
五銖錢 ,鑄
通寶 錢。
通寶錢仿五銖錢,每枚重2銖4纍,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成色以銅為主,摻以錫和白
鑞 ,錢面鑄“開元通寶”4字,錢文用隸書。自此,在中國歷史上行用了數百年的
銖兩貨幣 被廢除,進入通寶錢階段;錢幣名稱同錢幣重量完全分離,中國錢幣進入了
年號錢 階段。這是中國錢幣的重大變化。
介紹與分類 介紹 一些硬幣表面為電鍍 新中國發行的硬幣,大致可分為普通流通用的硬幣;流通用的金屬紀念幣和收藏用的貴金屬紀念幣。
其中貴金屬紀念幣,即一般人俗稱金銀幣,價格昂貴,發行量極少,國家出於政治、經濟和創匯上考慮,在銷售上目前主要注意開發國際市場同時,也開始培育、立足國內市場、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普及開來。
分類 硬幣“本職”是充當流通中介。但隨著收藏和投資需要,又派生出一些其他用途硬幣。雖然對硬幣可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從集藏需要出發,按照發行目的進行分類應是最本質和最基本的方法,由此可分為:
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主權發行機構按面值投放市場,交換中按面值流通。流通幣由普通金屬或貴金屬製成;發行量不限,一般較大;發行年代可以間斷或連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硬幣有不同發行年代。按其實際使用情況,又可分為“已退出流通”和“正在流通”兩種流通幣。
銀元 ①主幣與
輔幣 流通硬幣元幣(長城幣,牡丹幣,菊花一元)是人民幣主幣;流通硬幣中只有角幣、分幣才叫人民幣“輔幣”。
②流通幣的收藏。流通幣本意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流通幣可被收藏,當前對初涉硬幣集藏的幣友來說流通幣收藏還是主體。
當然流通幣的收藏價格通常高於甚至遠高於其流通價格,所以對這類幣來說,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在日常流通中將品相優美的。面值較小的幣“攢”起來。即以流通價格代替了收藏價格。但是這種辦法受到國別、面值、年代的限制,很難集“全”。
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它不充當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但可作為收藏品(商品)在市場流通。如我國1984年面值10元的
熊貓銀幣 發行價不是10元而是100多元。面值10元只不過說明它是“幣”而不是“章”。也決不會有人用此幣作為10元流通幣使用。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金銀紀念幣 收藏幣一般由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必須限量發行(幾枚到上百萬枚),而且要公布發行量。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不能連續發行。
所以,收藏幣雖是硬幣中的一種,但一般只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流通”。廣大公眾從未使用過,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
紀念幣與收藏幣: 長久以來,紀念幣這一名詞很流行,似乎成了收藏幣的同義語。事實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紀念幣是主權發行機構經過批准(美國需經國會通過),為了紀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殊發行的硬幣,其目的是藉助於硬幣這一“大眾傳媒”來充分發揮其宣傳功能。但是紀念幣可以是流通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就其目的而言,流通幣似乎更具有宣傳優勢。如美國1976年美國獨立200周年1/4美元
流通紀念幣 在實際流通中和常規1/4美元硬幣完全等同,如可用於打投幣電話。而美國1994年
世界盃足球賽 1/2美元收藏紀念幣發行價即為11.5美元,只有在錢幣商和收藏者手中才能看到此幣,一般美國公眾不了解,也見不到此幣。誠然,當今世界上絕大部分收藏幣為紀念幣,但收藏幣的內涵要比紀念幣寬廣。它應該包括:紀念幣、生肖幣、風光幣和各種主題幣(如保護
珍稀野生動物 )。各種主題幣似乎很難 套用“紀念”這一概念,但屬於收藏幣無疑,即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面值價格出售,一般用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和精製,限量發行並公布發行量,一般每種幣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
由於收藏紀念幣發行機構所獲的利潤遠高於流通紀念幣, 所以世界各國(特別是某些中小國家)收藏紀念幣的發行已有“濫發”之勢。個別國家一年發行近百種收藏紀念幣。其特點是材質多為貴金屬,大量發行精製幣,總發行量較少,甚至將一些與本國毫無關係的人物事件列為本國紀念幣內容(如賴比瑞亞發行香港、澳門回歸中國紀念幣)。這些幣在發行國基本不銷售,而是有目的地傾銷到特定地區,以獲取暴利,甚至內外勾結,坐地分利。這種現象已日益為廣大公眾和收藏者所識別,並遭到非議。顯然,如果紀念幣大都成為收藏紀念幣,它的“宣傳教育”作用本職無形中大為縮小,不過僅在收藏者中“紀念”而已。
開國紀念幣 至於本應流通的
流通紀念幣 實際上大量“沉澱”,並不流通,甚至高價炒賣,應被視為不正常的特殊情況(如我國新發行的各種流通紀念幣)。這一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權發行機構在發行量控制,收藏交易市場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責任與問題。
一句話,紀念幣只是收藏幣的一部分。為了充分發揮硬幣在流通中的宣傳教育作用,應該多發行流通紀念幣,少發行收藏紀念幣。為了滿足廣大收藏者的需要,應該擴大紀念幣以外的各種收藏幣發行。並建議在收藏界中逐步熟悉收藏幣這一名稱,將收藏幣與紀念幣加以區別。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有意識地將流通硬幣轉變為收藏幣的情況。這就是各造幣廠將當年該廠所生產的未流通及流通硬幣封裝為造幣廠套幣,或專門為收藏者生產精製套幣。國外常稱之為
非流通法幣 。至於錢幣商將未流通(或已流通)的流通硬幣自行進行各種封裝出售,當不屬此範疇。
投資幣
發行
投資幣 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投資幣雖也由主權發行機構發行,但常無面值或面值是象徵性的(表示為主權發行機構認可的“幣”),發行量和發行年代並不重要,市面圖案相對固定,便於辨認(如加拿大楓葉銀幣,
南非 克呂格爾羚羊金幣)。重要的是制幣貴金屬成色和幣重。
投資幣價格主要根據貴金屬價格變化而漲落,一般為所含金重量或純銀重量再加以3%~10%的附加費。
所以投資幣不過是“幣”形貴金屬,便於保存和交易(較之金錠、金條、金項鍊、金戒指),並能保值和增值。這類幣按其本質似應譯為“錠”幣,但不通俗;因其成色較高,應稱為“純”金銀幣,但多加一“純”字似乎
累贅 。若簡稱為金銀幣,又易與金銀收藏紀念幣混淆。所以建議仍以“(貴金屬)投資幣”這個名稱為最佳選擇。事實上一般硬幣收藏者並不涉及此領域。
區分流通幣與收藏幣
準確的
原始資料 應是主權發行機構發行時的公告(或說明)。不少國家(地區)也定期出版收藏幣(紀念幣為主)圖冊。但在一般錢幣目錄(手冊)中並未明確加以區分,以下判據可供參考。
1.材質。收藏幣多為貴金屬。從世界範圍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金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銀幣。
2.發行年代。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發行年代,成組收藏幣(如生肖幣,保護野生動物幣,奧運會幣)常有不同發年代。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流通幣常連續多年發行。
3.發行量。發行總量在萬枚(0.01百萬枚)以下的大體不會進入流通領域。但發行量達百萬的也可能是收藏幣。
4.品相等級。精製級為收藏幣。
5.交易價格。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和精製級的大體是收藏幣。交易價格中有極美級。優美級以及更低等級的大體是流通幣。但有極美級的也可能是收藏幣,因在交易過程中幣品品級降低。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的也可能是流通幣,因為該幣剛剛發行,流通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極美級或優美級交易價格。
總之,收藏幣與流通幣的區別必須綜合判斷,而且常有例外。
圖案設計 綜述 硬幣圖案設計是造幣模具製作中的首道要素,是美術藝術在造幣生產中的體現。要在方寸大小的幣面上充分反映出藝術主題,體現出民族風格,設計者的作用極為重要。硬幣圖案的設計一般應做到:
歐元硬幣圖案 概括性 硬幣圖案設計不僅要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而且要求在很小的幣面上能夠突出地表現硬幣的主題思想,因此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民族性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文化藝術在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硬幣圖案設計中要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風格。
紀念性 硬幣圖案應能夠表現我國和當今世界的重大事件,或歷史名人、名勝古蹟、珍稀動植物等,使硬幣具有較大的收藏價值。
單一性 硬幣的直徑(少數紀念幣、章除外)一般都不大,流通硬幣目前最大直徑僅32毫米;
金銀紀念幣 大多數直徑都在60毫米以下,要表現多主題的內容顯然是不合適的。在設計圖案時,只能突出單一的主題。
對於硬幣圖案設計者來說,既要充分滿足上述藝術性,還必須認真考慮硬幣模具製作、壓印工藝的可行性,以下問題不容忽視:
1、 浮雕圖案布局的均勻性必須疏密合理,不能集中在某一小區域內;
2、浮雕圖案面積與空白處的比例,一般掌握在1∶1或4∶3,當然有特殊要求的題材可以突破;
3、 浮雕圖案最高點的位置,儘可能在幣面直徑2/3的中心區域;
4、 在造幣生產上,不可把正、背面浮雕圖案體積最多(俗稱“吃肉最多”)的部分安排在對應點上,應儘可能錯開;
5、 浮雕圖案不要離清邊太近,更不要與清邊相連線。
人民幣 總目錄 第一套 1955 年 - 1964 年、18 枚 0.37 元
1965年至1970年間暫停發行
第一套 1971 年 - 1992 年、66 枚 1.65 元 共 2.02元
第二套 1980 年 - 1986 年、28 枚 12.6 元
第三套 1991 年 - 2001 年、31 枚 16.5 元
第四套 1999 年 - 2010 年、45 枚 29.7 元
第一套 新中國成立前
中國人民銀行 沒有發行過硬幣,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銀行,第一套硬幣從1955年開始鑄造,於1957年12月1日正式發行,1955年版鋁鎂合金的流通金屬硬幣,作為人民幣的
輔幣 。
總計有三種面值,分別為壹分、貳分、伍分。呈圓形,邊有齒,材質為鋁鎂合金。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均為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組成。1965年至1970年間,因國內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況,三種鋁
分幣 均停止生產和發行。有的年代只發行一種或二種:
第一套1955版5分
1955年-1992年84枚共2.02元
一分有27個年份32枚0.32元
二分有26個年份30枚0.60元
五分有19個年份22枚1.10元
集全非常不易。其中1981年壹分、1980年貳分、1979年伍分、1980年伍分、1981年伍分計五種,當年只鑄造了很少一部分,作為旅遊紀念品出售給國外遊客,市面上基本沒有流通過,在國內極為難找,成為集幣者尋覓的珍品,被稱為第一套硬幣中的
“五大珍品幣” 。這套鋁質硬分幣,迄今為止,仍屬我國法定的現行貨幣,可以和第四、
第五套人民幣 等值混用。沒有隻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硬分幣,只是在物資豐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貨幣
面額 增大了,硬分幣已自動失去流通職能,只有銀行櫃檯上支付利息用鋁質分幣,市場上買賣雙方不計硬分幣了,這套鋁質硬分幣流通至今已經歷50年,在流通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硬幣目錄1955年-1964年18枚共0.37元
一分有個8年份、8枚0.08元
二分有個7年份、7枚0.14元
五分有個3年份、3枚0.15元
年號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面值 分
1·5
1·2·5
1·5
1
1·2
2
1·2
2
1·2
1·2
第一套硬幣目錄 1971年-1992年66枚共1.65元
一分有個19年份24枚 0.24元
二分有個19年份23枚 0.46元
五分有個16年份19枚 0.95元
年號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面值 分
1
1
1
1·2·5
1·2
1·2·5
1·2
1·2
平1·出1、2·5
平1·出1、2·5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平1·出1、平2出2、平5·出5
平1·出1、平2出2、5
1、平2出2、平5出5
平1出1、平2出2、平5出5
1·2·5
1·2·5
1·2·5
2·5
2·5
2·5
1·2·5
1·2·5
注:
1979年-1984年
1.是在圖案背面麥穗的部分麥芒被細帶遮住
叫平芒幣
2.是在圖案背面麥芒沒有被細帶遮住
叫出芒幣
第一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分硬幣 鋁鎂合金(55)直徑 18mm
2分硬幣 鋁鎂合金(56)直徑 21mm
5分硬幣 鋁鎂合金(55)直徑 24mm
第二套 第二套硬幣於1980年4月15日發行,面值分別為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四種,呈圓形,邊有齒,材質以銅、鎳等有色金屬,壹角、貳角、伍角面值,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均為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壹元面值正面圖案為國名、國徽和發行年份,背面圖案為萬里長城和面值。
第二套1980版1元(俗稱長城幣) 到1986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七個不同年份的硬幣,由於我國當時銅、鎳資源相當少,不能滿足大量發行需要,只能在1980年至1986年間進行了少量的鑄造,只能象徵性發行,沒有真正發揮流通作用。其中1981年版元角幣鑄量較多:1980年、1983年、1985年版元角幣鑄量較少;1982年、1984年、1986年版元角幣基本裝配於當年密封硬幣版(本)內。僅僅滿足國外旅遊觀光者購集中國硬幣紀念品需要而出售,故極為少見。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從2000年7月1日起停止1980-1986年共有七個不同年份的硬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第二套硬幣目錄
1980年-1986年28枚 共12.6元
一角有7個年份7枚 0.7元
二角有7個年份7枚 1.4元
五角有7個年份7枚 3.5元
一元有7個年份7枚 7元
年 號 面值
1980 1角.2角.5角.1元
1981 1角.2角.5角.1元
1982 1角.2角.5角.1元
1983 1角.2角.5角.1元
1984 1角.2角.5角.1元
1985 1角.2角.5角.1元
1986 1角.2角.5角.1元
第二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角硬幣 銅鋅合金(80)直徑 20mm
2角硬幣 銅鋅合金(80)直徑 23mm
5角硬幣 銅鋅合金(80)直徑 26mm
1元硬幣 銅鎳合金(80)直徑 30mm
第三套 第三套新版硬幣從1991年開始鑄造。於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國發行19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種流通金屬幣,均呈圓形,材質壹角為鋁鎂合金,取消了邊緣齒,採用內九邊形。伍角為銅鋅合金,邊形由周邊連續絲齒改為間斷絲齒。壹元為鋼芯鍍鎳,邊形由周邊連續絲齒改為無絲齒外形。
這套硬幣元角幣的圖案設計注重貨幣特徵和結構藝術的有機結合,正面圖案均以國徽為主景,國徽下邊有國名和鑄造年份,國徽上方增加漢語拼音國名。
在元角幣背面圖案突出貨幣面值的同時,分別表現了壹元幣牡丹、伍角幣梅花、壹角幣菊花。圖案以盛開的某一花卉為主,配以綠葉或少許花苞,在構圖上採用非對稱藝術手法。
第三套1元(2000) 這套硬幣從1991年至2000年共有十個不同年份硬幣發行。除十個年號外,僅見2001年伍角幣一種在市場上流通。
第三套硬幣目錄 1991年--2001年31枚 共16.5元
一角有10個年份、10枚 1元
五角有11個年份、11枚 5.5元
一元有10個年份、10枚 10元
年 號 面值
1991 1角.5角.1元
1992 1角.5角.1元
1993 1角.5角.1元
1994 1角.5角.1元
1995 1角.5角.1元
1996 1角.5角.1元
1997 1角.5角.1元
1998 1角.5角.1元
1999 1角.5角.1元
2000 1角.5角.1元
2001 5角
第三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角硬幣 鋁鎂合金(1991)直徑 22.5mm
5角硬幣 銅鋅合金 (1991)直徑 20.5mm
1元硬幣 鋼芯鍍鎳(1991)直徑 25mm
第四套 第四套硬幣從1999年開始鑄造。從99年新版流通硬幣與前三套所發行鑄造流通硬幣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幣鑄有“中國人民銀行”行名,正式明確
中國人民銀行 為流通硬幣的發行銀行。於2000年10月16日先發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幣二種,2002年11月18日發行新版伍角幣,全套計三種。均呈圓形,材質壹元幣為鋼芯鍍鎳,幣外緣為圓柱面,並印有“RMB”字元標記。伍角幣為鋼芯鍍銅合金,外緣為間斷絲齒。壹角幣為鋁合金,邊無齒,自2005年8月31日起,發行05版年號壹角幣,材質由鋁合金改為不鏽鋼。該套三枚硬幣正面圖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名,下方為發行年份。背面圖案壹元幣為菊花及行名的
漢語拼音字母 、伍角幣圖案為荷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壹角幣圖案為蘭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第四套硬幣質量標稱:6克。
1999版1元
據中國人民銀行通知,從2016年11月1日起,各銀行金融機構收到第四套人民幣1角硬幣只收不付,新收及庫存第四套人民幣1角硬幣一律作為殘損人民幣單獨交存人民銀行發行庫。這意味著,市民曾經熟悉的菊花圖案1角硬幣將逐步退出流通市場。
第四套硬幣目錄
1999年-2012年50枚 共34.7元
一角有12個年份、12枚 1.20元
五角有11個年份、11枚 5.5元
一元有14個年份、28枚 28元
年 號 面值
1999 1角.1元
2000 1角.1元
2001 1角.1元
2002 1角.5角.1元
2003 1角.5角.1元
2004 .5角.1元
2005 1角.5角.1元
2006 1角.5角.1元
2007 1角.5角.1元
2008 1角.5角.1元
2009 1角.5角.1元
2010 1角.5角.1元
2011 1角.5角.1元
2012 1角.5角.1元
2013 1角.5角.1元
2014 1角.5角.1元
2015 1角.5角.1元
注:
1999年-2012年
發行的1元幣有兩種
1是在1元幣外緣的縮寫文字RMB 為正寫
2是在1元幣外緣的縮寫文字RMB 為倒寫
第四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角硬幣 鋁合金(1999) 直徑 19mm
1角硬幣 不鏽鋼(2005) 直徑 19mm
五元硬幣 5角硬幣 鋼芯鍍銅合金(2002) 直徑 20.5mm
1元硬幣 鋼芯鍍鎳 (1999) 直徑 25mm
發行單位:央行發行2013年9月23日發行首批5元硬幣
面值:5元硬幣發行數量:5000萬枚 發行時間:2013年9月23日 硬幣簡介:紀念幣面額為5元,直徑為30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
真偽識別 由於金屬流通硬幣獨具的耐磨性,其流通壽命長達20年以上,加之其成本較紙幣低,且使用方便,適合自動售貨和自動售票服務等,因此,金屬流通硬幣一直活躍於貨幣流通領域。
人民幣流通硬幣圖案十分精細,幣質均勻,光潔亮澤。特別是國徽、麥穗等處鑄造非常清晰,而假硬幣鑄造的效果則比較模糊。以1元錢人民幣流通硬幣為例:
1)圖案:真1元硬幣的花蕊、稻穗、國徽、
天安門 等圖案清晰,凹凸感強,而
假幣 則製作粗糙,圖案模糊。另外,真1元硬幣正反面圖案朝向一致,即使有誤差也非常微小;但假幣通常正反面圖案朝向不一,顯得正反不對稱。
2)圓框邊沿:真幣厚薄均勻、平滑,而假幣則通常厚薄不均,邊沿有切割、磨損狀。
3)材質:真1元硬幣為鎳包鋼,用磁鐵可以吸起,否則肯定是假幣;另外很多假1元硬幣用鉛或鋁,將其向白紙上面畫,會出現鉛筆線一般的清晰痕跡。當然有些含鐵或不含鉛的假硬幣不一定能用該方法驗出。
4)疊放:真1元硬幣疊放在一起時非常平整,但假幣由於厚薄不一致,夾在真幣中疊放,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
價值 以下四個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或影響著硬幣的價值:
第一、“物以稀為貴”,硬幣的稀缺性決定了它的價值。一般而言,硬幣越稀缺,它也就越值錢。但必須注意,硬幣的稀缺與否和硬幣的年代沒有必然聯繫。舉例來說,中國許多上了年代的古幣售價往往只有幾美元,而1913年的美國
自由女神 頭像鎳幣卻價值一百多萬美元,其原因就在於前者存世量較大,而後者已知的存世量只有5枚。
第二、硬幣的品相和等級也會影響它的價值。硬幣的品相越好,等級就越高,相應的,它的價值也就越大。一枚全新的,未流通的硬幣可能比品相佳但已經在市面上流通的硬幣價錢要高出幾百倍。
第三、硬幣的材質價值是由它所使用的貴金屬所決定的。
金銀幣 ,鉑金幣的價值通常不會低於原金屬。
第四、硬幣的需求量也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它的價值。一些數量較大的硬幣要比那些數量小的硬幣昂貴,那是因為它們更受到收藏者的歡迎。比如,1916年的硬幣現存量為40多萬,而1798年的硬幣現存量僅為3萬,儘管如此,前者的價格要遠遠高於後者。原因就在於比起18世紀的硬幣,許多收藏者更青睞20世紀早期的硬幣。
優點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2016年1月份發布通知:繼1角、5角券硬幣化之後,1月1日起,山東省在青島、棗莊、濟寧、臨沂、日照5個城市進行“1元券硬幣化工程”試點,停止向商業銀行投放1元券紙幣,轉由硬幣替代。目前該項工作在上述試點城市已經相繼啟動。
硬幣具有四大優點。一是流通壽命遠遠高於紙鈔。1枚現代技術條件製造的標準機制硬幣,流通次數可達3萬次,流通時間平均30年,而1張紙幣平均流通300次,僅是硬幣壽命的1/100。同為1元面額的硬幣和紙幣20年投入使用的綜合成本之比約為1:15。
另外,1元硬幣的投放有利於自動售貨機、停車場自動收費機、捷運和公交自動售票機的推廣套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民眾生活。
其次,有利於淨化現金流通環境,減少病菌傳播。許多疾病是通過紙鈔為媒介傳播的,硬幣的情況就比紙鈔好得多。硬幣可以通過多種措施進行挑殘、清洗、消毒,然後重新投入市場;另一方面,有利於消除不法分子利用小面額紙幣傳播反動言論,淨化流通環境。
硬幣還有利於節約自然資源。保護了製造紙鈔所需要的木材、棉花、淡水等資源。而且幾十年後金屬仍可收回重鑄,其原有的價值損失不多。
2016年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央行副行長陳雨露透露,1元硬幣化並不是僅在山東省實施,而是全國性的統一安排,將逐步在各地推廣。
保存 在我國,集藏硬幣的歷史淵源久遠。自改革開放以來,民眾性的收藏世界硬幣熱方興未艾,它作為主要藏品的地位已為越來越多的集藏者所認識。由於缺乏有關知識介紹,缺乏交流和媒體宣傳,以至一些收藏者對硬幣的保存無所適從。經常可見的是,很多精製硬幣(Proof)原來是有氣密塑封包裝、光亮如鏡的,可在市場見到的卻是開了封的,並且硬幣鏡面已無蹤影,而
指紋 或劃痕卻不少。一些硬幣在市場上交流一段時間後就傷痕累累、面目全非了。硬幣雖由金屬材料製成,有一定的硬度,似乎不易損壞,實際上保存硬幣不是容易的事情。硬幣的品相按
美國標準 劃分為70個等級,正確的保存方法應使硬幣的腐蝕過程減緩或停止,免遭硬傷,儘量保持原來的品相等級。
人民幣硬幣藏品
保存不當,往往只增加一條用放大鏡才能看見的劃痕或一個針眼大小的黑點就會導致硬幣降低一個以上等級,而在
克勞斯 標準硬幣目錄上一個等級相差幾百甚至上千美元的硬幣決非個別。正確保存硬幣,不但是保護好你的藏品,也是保護好你的資產。從另一角度講,同時也是為社會下一代保存好歷史遺產。
為了保存硬幣,先從品相惡化談起。硬幣的腐蝕過程取決於以下因素:硬幣材質的化學穩定性(成分構成)、包裝用的與硬幣接觸的材料、存放硬幣的大氣條件和硬幣的接觸觀摩。一般而言,金比銀耐腐蝕;銀比銅耐腐蝕;鋅、鋁、鐵等金屬較易被腐蝕。對合金而言,有時取決於化學性質較活潑的金屬,比如純金穩定性較佳,而當在
金中 加入銅構成合金後,則硬幣易出現黑點。但黃銅(銅鋅合金),則在大氣中比純銅更耐腐蝕。包裝材料中聚氯乙烯對硬幣有害,聚氯乙烯在常溫下會逐步析出增塑劑腐蝕硬幣,這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對這一點應有足夠的注意,特別是對於銅和銅合金硬幣。在國外,80年代初已廣泛認識到使用聚氯乙烯的危害,並已在硬幣的封裝中淘汰了這一材料,改用聚乙烯。空氣中的水蒸氣、硫化物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對硬幣也是很有害的,如硫與銀反應成硫化銀,使銀幣表面變灰變黑。空氣中的潮氣也加速硬幣的氧化過程。在欣賞過程中,用手接觸裸幣,使汗跡在硬幣上留下指紋;唾液和空氣中的塵埃降落在硬幣上,這些附加物都將加速硬幣的腐蝕過程。
為了保存好硬幣,首先應選好包裝手段,既要便於觀賞,又要有利於保護硬幣,這視個人的條件而定。可選擇的包裝有不屬聚氯乙烯的塑膠盒、帶聚脂薄膜圓孔的紙夾、聚脂薄膜袋、紙袋等。可選的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脂薄膜。為了便於欣賞,也可在透明包裝的基礎上放入集幣冊內,關鍵的一點是不能選用含聚氯乙烯的材料來包裝存放硬幣,它的危害絕不能低估。為了隔離空氣,一般有氣密和真空封裝兩種方法。氣密指隔離空氣,但不抽淨包裝內的空氣。真空封裝將使包裝材料與硬幣表面緊密接觸,這也可能損害硬幣。包裝採用熱塑壓或超聲熔合手段,這些手段還沒有普及,一般只在造幣廠中包裝新幣和在評級機構包裝定級後的硬幣時使用。最簡單的隔離空氣的方法是將硬幣浸泡在無水酒精中,這種方法缺點是不便於觀賞,但效果較好。硬幣應存放於通風和空氣乾淨、乾燥的地方。
一般不宜直接拿玩裸幣,特別是不應觸摸精製幣、未流通幣(UNC)或高檔幣。硬幣中手接觸過的地方,一定是首先腐蝕變黑的地方。如確要拿放硬幣,套用乾淨的軟紙或布隔開手拿硬幣的邊緣。
硬幣一般不必清洗,特別是不能用普通橡皮或市面上出售的玻璃纖維擦拭棒擦拭,這樣會劃傷硬幣表面。如果硬幣表面上有有害材料包裝後產生的綠粘液,可用無水酒精清洗。對於硬幣上的污跡、指紋,也可用酒精清洗,這對於新跡有效,並可防止污跡和指紋對硬幣的進一步侵蝕。對於舊跡,必要時可用無砂粒高級繪圖橡皮適度擦試。對於粘有大塊污物和特別髒的硬幣,有條件時可用
超音波清洗機 進行清洗,這時套用酒精作為清洗液。硬幣套用網袋懸吊在清洗液中,以防止硬幣直接與清洗機內壁接觸而導致損傷,因為內壁的機械振動與硬幣碰撞將損傷硬幣。用這種方法可去掉污物而又不擦傷硬幣。要注意的是,清洗不能提高硬幣的等級,只有利於觀賞(除去粘附在硬幣上的多餘物質)。硬幣的品相等級僅取決於硬幣本身的磨損程度。
其他硬幣 香港硬幣 流通的有1、2、5毫和 1、2、5、10 元。金屬成份和邊緣:1毫為鋼芯鍍
黃銅 ,平邊;2毫為
鎳黃銅 ,曲形凸邊;5毫為鋼芯鍍黃銅,絲齒;1元為鋼芯鍍鎳,絲齒;2元為鋼鎳合金,曲形凸邊;5元為鋼鎳合金,絲齒凸邊和文字;10元為銅鎳合金或鎳黃銅,間斷絲齒。
澳大利亞硬幣 澳大利亞流通使用的硬幣有六種面值:一分、兩分、五分、十分、二十分、五十分、一元和兩元。所有硬幣正面的圖案都是
英國女王 像,但硬幣背面的圖案卻都設計得十分有特色。以上幾種硬幣的成份都是百分之七十五的銅和百分之二十五的鎳。
澳大利亞流通使用的另外兩種硬幣是一澳元和兩澳元的硬幣。這兩種硬幣的成份是百分之九十二的銅,百分之六的鋁和百分之二的鎳。
斯里蘭卡硬幣 舊版硬幣是用銅或鋅製造的,而新版硬幣是鍍銅、鍍鎳製品。
美元硬幣 美元1分硬幣,1909年紀念
林肯 誕生100周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青銅(銅95%,鋅5%)。鑄造1美分硬幣需要黃銅、青銅和鋅,甚至不鏽鋼等原料,從1982年起,開始採用以 鋅為主的原料。
5分硬幣,1938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10分硬幣,1946年開始發行。1964年以前為銀質,1965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25 分(四分之一)硬幣,1930年開始發行。材質1964年以前是銀質,1965 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50分(半元)硬幣,材質1964年版是銀質,1965至1970年為
包銀 ,1971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1元硬幣,1979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日本硬幣 五日元黃銅硬幣1949年發行,代替了原來中間沒有小孔的五日元黃銅硬幣。由於當時發行的五日元黃銅幣和一日元黃銅幣很難區分,故將五日元硬幣改為有孔硬幣。其直徑為22.0mm,重量為3.75g。材料為黃銅,即含銅60%,含鋅40%的合金。
日本硬幣 一日元鋁硬幣於1955年行,取代了先前的一日元黃銅硬幣。一日元鋁幣是發行至今最小的貨幣單位,其直徑為20.00mm,重量為1.00g。材料是100%鋁,最大特點是份量輕。鋁的比重為2.7,水的比重是1.0,雖然鋁比水重,但由於
表面張力 的作用,輕輕地放在水面上不會下沉。
10日元青銅幣發行於1951年,其直徑為23.5mm,重量為4.50g,材料為青銅。即含銅95%、含鋅4%、含錫1%的合金。
五十日元的白銅硬幣,於1967年發行,代替了以前的五十日元
鎳幣 ,其直徑為21.0mm、重量為 4.0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在將一百日元硬幣從
銀幣 改為白銅幣時,考慮到與一百日元硬幣的價值與重量的平衡和鎳金屬的不足,決定將五十日元硬幣也改成白銅硬幣。50日元硬幣側面有120個齒輪。
一百日元的白銅硬幣,1967年發行了白銅硬幣以代替一百日元的銀幣。該硬幣直徑為22.6mm,重量為4.8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由於硬幣的需求急速增加,及工業用銀的增長,而造成銀的緊缺,故由
銀幣 轉換為白銅硬幣。白銅硬幣側面有103個齒輪。
歐元硬幣2元 1982年新發行了五百日元的白銅幣。順便提一下,在此之前
日本銀行 發行的是五百日元的
紙幣 。五百日元硬幣的直徑為26.5mm,重7.2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百元硬幣的流通量超過60%,隨著
自動售貨機 的飛速普及,希望發行更高額硬幣,五百元硬幣的發行也就在情理之中。
500
日元 新硬幣使用材料由白銅改為含鎳的黃銅,邊沿有斜紋、上設潛圖像。原來的500元硬幣停止製造。
歐元硬幣 面值
直徑(毫米)
重量(克)
材質
1分
16.25
2.30
鋼芯鍍銅
2分
18.75
3.60
鋼芯鍍銅
5分
21.25
3.90
鋼芯鍍銅
10分
19.75
4.10
鋁黃銅
20分
22.25
5.75
鋁黃銅
50分
24.25
7.80
鋁黃銅
1元
23.25
7.50
銅鎳鋅嵌銅鎳鍍鎳芯
2元
25.75
8.50
銅鎳鍍鎳嵌銅鎳鋅芯
(1
歐元硬幣 的外圈為銅、鋅、鎳合金,內芯為銅鎳合金;2歐元硬幣剛好相反,外圈為銅鎳,內芯為銅鋅鎳。)
義大利硬幣 面值
直徑(毫米)
重量(克)
背面圖案
材質
2歐元
25.75
8.5
銅鎳合金
1歐元
23.25
7.5
銅鎳合金
50分
24.25
7.8
馬卡斯奧呂亞斯大帝雕像
北歐金
20分
22.25
5.74
義大利未來派藝術家烏姆伯托·波丘尼的雕塑作品
北歐金
10分
21.25
4.1
北歐金
5分
19.75
3.92
佛拉威伍斯朝的圓形競技場
銅包鋼
2分
18.75
3.06
安東內利亞那尖塔
1分
16.25
2.3
銅包鋼
品相分級 簡介
硬幣品相是指硬幣形態的優劣和幣面的完美程度。隨著各國集幣水平的提高和國際錢幣界的深入交流,廣大錢幣愛好者越來越關心硬幣的品相。品相優良的硬幣令人賞心悅目,而磨損嚴重,傷痕累累的硬幣則絲毫不能給人以美感。收藏者對硬幣品相向來沒有嚴格的評判準則,愛好者往往使用"全品相"、"上品"等含混的描述,既缺少科學性,也難以統一使用。儘管國際上並無公認的硬幣品相分級標準,但國際錢幣界一直在嘗試製定能適合大多數國家的標準,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體上形成了兩種評定辦法,即描述分級法和數字分級法。
描述分級法
描述分級法在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中都有套用,容易為社會公眾了解,一般分為7級:
1.未流通/未使用/新品(Uncirculated,UNC)。即在30倍放大鏡下,也觀察不到任何磨損或流通過的痕跡,但可能有包裝劃痕(Bag Marks)。
2.極美(Extremely Fine,XF或EF)。幣面95%細部清晰可見,整個幣面僅有極其輕微的磨損。如果以幣面某一局部區域作為定級標準,則該區內90%細部清晰可見。
3.優美(Very fine,VF)。幣面75%細部清晰可見, 整個幣面為中等程度磨損,文字和數字邊緣部分可能不夠清晰。如果以幣面某一局部區域作為定級標準,則該區內細部清晰可見。
4.美品(Fine,F)。幣面50%細部清晰可見,整個幣面已呈現嚴重磨損,文字和數字邊緣部分已不清晰。如果以幣面某一局部區域作為定級標準,則該區內只有50%細部清晰。幣面常為未清洗狀態,出現污垢,喪失光澤。
5.上佳(Very Good,VG)。幣面僅有25%細部清晰,整個幣面已嚴重磨損。
6.佳品(Good,G)。幣面已嚴重磨損,僅能辨別圖案輪廓,邊齒也有磨損,除古幣、珍稀幣外已無收藏價值。
7.劣品(Poor,PR)。幣面嚴重磨損,僅能分辨大體輪廓,邊齒磨損嚴重,一般已無收藏價值。
評定硬幣品相等級時應以磨損情況比較嚴重的一面為準。
除此,在品相等級表中還常標有“精製”(Proof, PRF)字樣,通常稱為“拋光”或“鏡面”。因為總體來說,硬幣按其加工可分為“精製”幣和“普制”幣兩大類別。“精製”幣主要用於收藏、饋贈,並不流通,體現了現代制幣方法所能達到的最佳幣面水平。“普制”幣用於流通,從而形成從“未流通”到“劣品”7種不同品相等級。
有人認為:“精製”指的是一種特定的制幣工藝,而不是原有意義上通過“流通”形成的品相等級。但在實際集藏活動中,“精製”與“普制”密切相連,所以把“精製”作為一種“特殊”品相,也未嘗不可。“精製”工藝一般包括:幣坯在沖切後進行拋光、稱量;模具要全經噴砂處理,然後把凸出部分拋光至鏡面或鍍鉻;壓印時要降低壓印機速度,有時需多次壓印;操作時注意不得損傷及污染幣面,常戴防護手套操作;運輸包裝中也不得磕碰。因此,“精製”幣外形完整無暇;圖像文字輪廓清晰;邊緣無缺損。“精製”幣幣面凸出部分(模具凹入噴砂部分)呈凝霜面(Frosted Surface),凹入部分(模具凸出拋光部分)呈鏡面(Mirror-1ike Surface),後者常是鑑別“精製”幣最明顯的標誌。
許多錢幣目錄上硬幣品相均按描述法分級,如美國克勞斯出版社《世界硬幣標準目錄》常將硬幣分為4級:
1.粗製幣採用:優美(VF)、美品(F)、上佳(VG)、佳品(G)。
2.機制幣採用:極美(XF,EF)、優美(VF)、美品(F)、上佳(VG)。
3.現代幣,特別是收藏幣則採用:未流通(UNC)、極美(XF,EF)、優美(VF)、美品(F)。
數字分級法
為了適應美國硬幣交易中不斷追求高品級的需要,美國錢幣協會於20世紀70年代制定了《美國錢幣協會美國硬幣評級正式標準》(0ficial ANA Grading Stan dards for United States Coins,OAGS)。此標準由
布雷塞特 (Ken Bresett)及科
索夫 (A.Kosoff)編寫,並已多次修訂出版。這一分級方法正在美國逐步推廣,但現尚未得到國際上的普通認可。這一標準的特點是首先將幣面品級分為三檔:精製品、未流通品、流通品。然後在每品後綴有一定數字(3-70)以表示其品級高低。這一標準出籠後,由於較為明確合理,且市場買賣雙方均有迫切統一標準的要求,所以很快為大家所接受。美國出版的書刊已全部採用該標準,其他英語國家錢幣界亦普遍引用,非英語國家則參照後制定儘量接近的品相評級系統。
1、精製品(Proof Coins)。精製品原則上並非品相分級,而是一種特殊的製造工藝。由於精製品一般都在問世時即為人們所收藏,所以都是未經流通品。最早的精製品出現於1850年左右,數量很少,到20世紀30年代後,各國造幣廠才普遍製造。
──Proof-70。又稱為完美精製(Pefect Proof),是幣面
完美無疵 的最高級別,沒有任何劃痕、包裝劃痕及缺陷。幣面可以是光澤如新,也可以是自然本色。
──Proof-67。介於Proof-70與Proof-65之間。
──Proof-65。即精選精製(Choice Proof),用4倍放大鏡可見輕微劃痕或缺陷,一般說來已臻完美。
──Proof-63。介於Proof-65與Proof-60之間。
──Proof-60。用肉眼可見分散的疵點。
──Proof-55。即損傷精製(Impaired Proof),精製幣雖不流通,但在交易、清洗中也有可能造成一些疵病。
2、末流通品(Uncirculated Coins,Mint State Coins,MS)。指制幣廠出廠後未投入市場流通的全新幣,所以也叫出廠幣。這些錢幣大都是在廠內就封裝的。成套封裝的稱為出廠幣套幣,系專為收藏者製作,售價略高。
──MS-70。即完美未流通(Perfect Uncirculated),屬普制幣中的最佳狀態,用4倍放大鏡可發現一些疵病。由於幣面光澤(而不是劃痕、疵病)的差異又分為光亮完美未流通(MS-70,Brilliant)和本色完美未流通(MS-70, toned)。後者幣面呈自然本色,但不一定光亮。
──MS-67。介於M-70與M-65之間。
──MS-65。即精美未流通(Gem Uncirculated),可以是光亮或自然本色,有少量包裝劃痕和一二個邊緣疵病。
──MS-63。又稱精選未流通(Choice Uncirculated),介於MS-65與MS-60之間。
──MS-60。即標準未流通(Typical Uncirculated),有一定的劃痕疵病,邊緣也有少量磕碰,光亮或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