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骨

砧骨

耳骨之一,即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內腔上部,其形似砧,故名。

哺乳類耳小骨的一種。與具有2個齒根的臼齒形狀相似,分為骨體和長、短腳。骨體的關節窩與槌骨頭成可動的連線(砧槌關節)。砧骨的長腳頂端,有豆狀突起(lenticular process),同鐙骨連線(砧鐙關節)。砧骨與魚類的方骨相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砧骨
  • 外文名: incus
  • 又名:名骨
  • 注音:zhengu
砧骨的解剖結構,鼓室的解剖結構,聽小骨的解剖,聽骨鏈的生理解剖,

砧骨的解剖結構

①砧骨體 Body of incus
②砧骨短腳 Short crus of incus
③砧骨長腳 Long crus of incus
④豆狀突 Lenticular process
⑤關節面 Surface of joint

鼓室的解剖結構

A.鼓室壁
B.鼓室的劃分

聽小骨的解剖

有三對,位於鼓室內,它們是人體中最小的骨塊。3塊聽小骨在鼓室內的位置是錘骨在外,鐙骨在內,砧骨在中間。錘骨(malleus)是聽骨最大者,形似鼓錘。砧骨(incus)形如打鐵用的砧。鐙骨(stapes)形似馬鐙狀。三個聽小骨相連結成聽骨鏈。

聽骨鏈的生理解剖

3個小聽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借關節相連線。被蓋鼓室黏膜,三者形成一鏈,由鼓膜經鼓室到卵圓窗,借韌帶以使聽骨鏈保持平穩。通過2條鼓室肌肉調節聽骨鏈傳動。
(一)胚胎學
錘、砧二骨來自接於Meckel軟骨的第1鰓弓中胚層。鐙骨有二源:第1鰓弓的中胚層接於Reichert軟骨發出的分支和鐙骨動脈周圍底板的鼓室面,後者常易萎縮。鐙骨動脈的彈性有時異常,則有礙鐙骨手術操作。
此鐙骨動脈的殘存是來自頸內動脈通過鼓岬到硬腦膜,然而在鐙骨腳之間,伴同面神經入面神經管達膝狀節並可達到腦膜中動脈的顱內段。
耳泡囊供大部底板發育形成,外面轉變成內軟骨,深面仍保留軟骨狀並與耳泡囊內骨衣相併一體。
聽骨鏈到胚胎第6個月骨化。但錘、砧二骨生後仍繼續生長。鐙骨骨化在第4個月達高峰,爾後逐漸縮小。到娩前鐙骨已發育成成骨狀態,特別脆,鐙骨和鐙骨腳骨折後不可再接合。
聽骨鏈原基,到第七個月時消失在間葉組織中,逐漸因咽鼓管延伸而被遮蓋。
(二)比較解剖
自然界中之脊椎動物,如哺乳類,僅借一根聽骨鏈,即小柱來完成鼓膜—卵圓窗的連線。
(三)聽骨鏈
錘骨是3塊聽小骨中最長(7~9mm)、最外和最前方的一小骨。錘骨好像一個比火柴大些的有把錘子,有頭、頸和柄。
錘骨頭位於鼓室上隱窩,是上部分。除其後面外,頭部規則、光滑、卵圓形,後有關節面以連線砧骨。關節面為一壓跡,卵圓形,大軸斜向下方和內方,借一骨凸盤臨界並由一垂直嵴將其分成前、內兩個斜面。
錘骨頸,為縮窄部,延伸向下並支持錘骨頭部。頸很短,扁平狀,由前向後。借其外側面附著到鼓膜鬆弛部。內側面與鼓索恰成直角。
錘骨頭,頸與其柄形成一展向後內上方的鈍角(約135°)。前後扁平如錘骨頸。凹面向外略彎曲,由其撐大的臍部末端而中止。錘骨柄包裹在黏膜增厚處,緊密地貼住纖維層。特別在其下部粘著更緊。臍頂纖維層之纖維與錘骨軟骨膜細胞相嵌極難分辨。
突起產生在錘骨頸-柄連合。①短突起或外突起呈小錐狀隆起外觀,長1mm;②位置向外,凸出在鼓膜的外面;③有相嵌的鼓膜-錘骨2條韌帶和鼓膜拋物形纖維束;④前突起(長突起)行向岩鼓縫(Glaser縫);⑤新生兒為一骨片,借一共同骨質連線到岩鼓縫前壁;⑥在生後頭一年前突起被吸收;⑦在成人,前突起彎細而長且由錘前韌帶嵌入到突起基底部和鞘部。
鐙骨是三者中最輕者(2mg),但在生理功能上卻極為重要。鐙骨恰位於面神經膝前下方的一個小竇室里,在砧骨裡邊,居卵圓窗和砧骨長腳間的水平面內。
其馬鐙形可描寫成:頭部位於外側,柱狀或盤狀。外面呈一盂狀腔,凹面是為砧骨長腳豆狀頭的關節面。其內端變窄細形成一頸,其前緣光滑,後緣看上去呈錐狀,有小粗糙面乃鐙骨肌腱附著處。兩個足弓不等大。後足弓比前足弓長、厚、彎曲且可成一直線狀。足弓的凹面為一溝狀凹。兩足弓都很靠近卵圓窗龕壁(可粘合一起)。在兩足弓終端之間留有一半環形間隙,高約2mm,由鼓室黏膜皺襞包裹。鐙骨底板與砧骨長腳的距離約為4.5mm。底板,呈一卵圓形或腎形不規則薄板。由上緣凸出和下緣凹入分界。其表面不平坦,繞其極軸可扭歪。它可以與一個雙葉螺旋槳相比,看上去前一半朝前庭底板,後一半朝向拱頂。大直徑:3mm;小直徑1.5mm。表面積:3.2mm2。厚度:前部250μm,後部420μm。結構:一層深軟骨衣覆蓋底板周圍且內面由耳泡囊內骨衣覆蓋。粘骨膜覆蓋骨外層。底板應看成是純耳泡囊脫離的部分,借環狀韌帶連於卵圓窗上。其與膜迷路之間有一定關係。
環狀韌帶:來自繞環底板周圍的耳泡囊一分化組織。因此在耳泡囊的此處可以說肯定沒有一個“窗孔”。其結構系非常堅硬的纖維組織,彈力纖維不多。固定到底板軟骨和卵圓窗的軟骨上,然後再使窗裂隙入口的結締組織連於前庭面上。環狀韌帶前邊(100μm)比後邊(15μm)寬,因為前邊的活動度比後邊大。後邊(500μm)比前邊(300μm)厚。
砧骨,是最重的(25mg)一塊聽小骨。為聽骨鏈的中間成員,位於錘骨後方。人們通常把它比喻為一體(冠)雙根的磨牙。體部位於鼓上隱窩內,呈扁平狀由外向內。其前方橢圓關節面適於錘骨頭。自砧骨體下後方發出兩腳,隨之形成約90°角展向後方。砧骨短腳(水平部)最短,厚而呈三角形。其後頂抵在鼓竇入口的下角,砧骨窩處。砧骨長腳(垂直部)最細,呈垂直狀降入鼓室,在錘骨柄後內方,轉而向內伸直並借一圓形突起,即豆狀頭,借後者砧骨與鐙骨互成關節。
(四)聽小骨間的骨關節
錘-砧關節:二者間互相嵌合。關節面被蓋一層菲薄透明軟骨,由囊韌帶連線。生後頭幾年軟骨開始自行解裂,直到第15年始入骨化和鈣化。在生理方面,此二骨似堅硬,至多可供小活動。
砧-鐙關節:二者間為一球窩關節。豆狀頭的關節面,呈圓形,與鐙骨頭盂狀窩相互關節,藉助小關節囊保持位置。但是此處軟骨變性很慢並無礙僵硬化。關節仍可活動。生理功能方面,聽骨鏈是由兩種成分組成:砧錘合體和鐙骨。僅鐙-砧關節起作用。
(五)韌帶裝置
韌帶裝置在聽骨鏈兩端保持其位置不變:在外面,借鼓膜組成一純外下韌帶;在內面有環狀韌帶。其他韌帶連線砧骨和錘骨到鼓室的各壁組成一個恆定的聽骨鏈。錘骨韌帶結合一上韌帶:堅韌、短、柱狀,略呈垂直,自鼓室蓋行向錘骨上端;有一腦膜中動脈分支供應血液循環。
外韌帶,短而堅固,自錘骨頸呈扇形散開分布到鼓上隱窩壁的下緣,形成鼓上隱窩的上界。
前韌帶與錘骨前突起同一來源:組成Meckel軟骨系帶的纖維束;自岩鼓縫的外側行向錘骨前突起的基底。與前鼓室動脈相伴隨。
後韌帶由外韌帶的最後纖維組成。前、後韌帶總合組成軸韌帶。
最終有一條錘骨柄後韌帶自後方的上後棘溝出發行向前方的錘骨柄。
砧骨韌帶的結合:砧骨後韌帶分兩股將砧骨短突連線到砧骨窩窩周而終止於該處,有時形成一純關節,由鼓室上隱窩頂下降上韌帶到砧骨體上面。尚不清楚,這是否僅為簡單的黏膜皺襞。
(六)肌肉裝置
聽骨或鼓室肌肉,乃一長羽毛狀結構,但大多纖維短而平行分布。收縮力很強,然而縮短較弱。錘骨肌或鼓膜張肌,呈梭形,長約20mm,其中2.5mm位於鼓室內這一段。該肌位於咽鼓管或鼓前管骨部上方和鼓室內面的上部。
起源:①咽鼓管軟骨上壁的後端;②岩部前緣與蝶骨大翼(管頂)連線形成的溝;③蝶骨棘的根部;④鼓膜張肌骨管管壁。
行程:鼓膜張肌借肌腱向後延伸,通過匙突或蝸形突起到上方,然後折成近直角行向外方。終止:止於錘骨柄內面的上端。此錘骨肌腱通常的插入點位於錘骨中段的下方。
神經支配:由翼內神經分支,司外齶帆張肌和錘骨肌活動,該神經來自三叉神經。
作用:該肌牽拉錘骨柄向內朝砧骨錘骨合體旋轉軸的垂直方向,使鼓膜產生張力並加強鐙骨壓入卵圓窗的力量。
鐙骨肌長8mm,其鼓室內段長2mm,比錘骨肌弱得多。此肌藏於管中,後者在鼓室後壁的一增厚處掘成。該管垂直,恰好位於面神經管第3段的上部前方,止於錐尖小孔高處。
起點:肌肉起自管壁。
經過:二條極細長的肌腱使之伸縮並折成鈍角於錐尖。
終止:最常見於鐙骨頸上,然而也有時止於砧-鐙關節上、砧骨長突或鐙骨後足弓的上部;有1%病例無鐙骨肌。
神經支配:面神經分支,鐙骨神經支配。
功能:牽拉鐙骨向後外方於砧錘合體旋轉軸平行面。
(七)聽骨鏈的動脈
有兩條主要來源:①黏膜下淺血管網,與鼓室壁黏膜下血管網相連線;②據Nager記載,一條聽骨鏈動脈,為前鼓室動脈分支。在鼓室同時供應鼓索血液;分出鐙骨動脈、砧骨動脈,分別進入該聽骨,是純粹的營養動脈。
錘骨主要接受莖乳動脈分支的供血,該支與鐙骨肌相伴。
兩個事實要著重指出:①鐙骨中央部分及其足弓靠擴散方式供血;②砧骨長突的血管分布是不穩定的。
結論:鼓室成形術的分型目的在於重建一個鼓膜-聽骨鏈系統,當其被破壞或中斷時,應同時考慮兩種因素:①振動性的鼓膜;②在鼓膜與底板之間的居中成分供形成小柱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