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簡介
“
砂河話” 屬於“
晉語”中的并州片,分布於今山西
繁峙縣、
砂河鎮、
大營鎮、
靈丘縣等毗鄰地區,使用總人數達30餘萬人。“晉語”分為八片,分別是并州片(
北海片)、
五台片(閻督軍片)、上黨片(
趙樹理片)、
大同包頭片(聽過
阿寶的歌嗎)、
呂梁片、張呼片(
張家口、
呼和浩特)、邯新片(
邯鄲、
新鄉)、志延片(陝北四縣)。1985年,著名語言學家
李榮提出把“砂河話 ”從并州片中獨立出來,成為同“晉語”并州片等大方言並列的一大方言區。”砂河鎮位於
山西省繁峙縣境內,雖兩個地方同屬於“晉語”片,但內部方言卻截然不同,兩地之人交流也頗為費事。砂河話和并州方言也是不盡相同的。
使用人數
包括
繁峙縣、靈丘縣等270多個村,使用砂河話的總人數約30餘萬人。
語音特點
砂河話,指的是以砂河為中心、山西北方有入聲的方言。什麼叫入聲?
語言學家說:入聲是
古漢語調類之一,以輔音(p/t/k)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現代國語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已將入聲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有些方言(如
吳語、
粵語、晉語、閩語等)還保留著入聲,
韓語和
日語也保留有入聲(日語稱“促音”)。但ptk三個輔音韻尾在各種方言裡保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廣州話),有的只保留pt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或者只保留t(
南昌話),有的合併為一個喉塞音[?](晉語和吳語),有的方言只有入聲調類,無輔音韻尾,入聲字表現的只是調值的不同(
長沙話)。從語音學上說,入聲是:聲門緊閉造成對氣流的阻塞,在連續的語音中形成一瞬間聲音的突然靜止或突然爆發。
音律
有資料記載:砂河話繼承了許多漢語的古韻,“平韻”就是出在砂河的大營地區。因此,砂河人學習古漢語比
北京人容易,因為北京人只能發出四個聲調,現在的國語沒有入聲字,而砂河話里有。砂河話至今還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辭彙,比如:兩人一起走叫“相跟上”;家裡窮困叫“家寒”。由於地理和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砂河方言較多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成分,是我國研究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的活化石。有關專家提出,要保護這一漢語言的“
活化石”。
語音
砂河話與大多數晉語地區的方言不同,仍然保有韻尾的喉塞音,而這在漢語的南方諸口語中才比較常見。因此,晉語保有
韻尾帶有
喉塞音的入聲。 晉語的
聲調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也就是一個字的聲調會根據它相鄰的字而變化。晉語連續變調在各種漢語裡顯得特別的地方有:變調的規則會根據相鄰的字的
語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詞-名詞複合詞及
動詞-
賓語複合詞使用不同的變調規則。當每個字單獨發音的時候合併的聲調可能會在連續變調的時候分化出來。
語法
砂河話使用
前綴,來構成不同種類的派生詞。再者,晉語把
單音節字分割為兩個字,即分音詞,從而產生新的
詞語。在其他中國方言,包括
國語中也有類似過程,只是這些過程在晉語中是十分平常。
辭彙
某些砂河話的方言有三種不同的
指示詞,國語只有“這個”及“那個”兩種。
方言趣事
① 考試時忘帶象皮,問比較遠的女同學借象皮,,壓低聲音問其索要“糙頭”,然其似乎無動於衷,我狂呼其人,卻不聞其聲,我怒其極,終下課問其因,然問之已明其解,“糙頭” 既其因。
②狼吞兔的故事。
狼敲兔門:“親疙蛋我是你外婆。”
兔:“瞎貸我外婆早就咯屁了。”
狼自說:“小疙咆還不好哄。”
兔:“楞求嘎爺早就貓見你個灰猴了,給爺格產哇,看爺一個個都定死你。”
砂河話中的特定詞
茅頃——是廁所
過光景——是過生活
改椎——是螺絲刀
不求行——不頂
地懂——想一想
不拉不拉——扒拉
鬼嚼——胡說
蹶板子——腳
整搓整搓---收拾收拾
各蹭——慢
藏老貓——捉迷藏
樓樓——鴿子
個踏——嘮叨
貓兩眼——看兩眼
坷梁——彆扭
坷柳——歪
心煩——骯髒
抬死你——整死你
剩——什麼
咋來來——怎么了
受應——舒服
各次——撒嬌
各產——撒嬌挑釁
漫話砂河話
傳統上把“晉語”分為八大片區,即北并州片、五台片、上黨片、大同包頭片、呂梁片、張呼片、邯新片、志延片,一般大學教科書上都比較認同這種說法。太原話基本能聽懂,大同也能聽懂,然而碰到砂河話的時候,就發覺聽起來特別困難,因此產生了這個疑問也就是本文題目:砂河話為什麼那么難懂?
用
百度一搜,一個砂河人這樣寫道:“平心而論,砂河話是不太好聽,音渾調重,語沖韻少,自然不如江南的鶯歌燕語好聽,京話的字正腔圓舒服。那個北京叫王小波的作家,就總是拿砂河話開涮,還挪揄當年玉堂春掛牌,因為一口難聽的砂河話,而招不到客人。便是當年那些眼紅晉商的人,也是酸溜溜地藉以諷刺山西話,找出些優越感來。”
看完以上敘述,似乎明白了。但是,還需要深入研究的是:砂河話的這些特點是怎么形成的?客家方言的形成是由於北方人南遷保留了原來的特點,杭州話不同於吳方言是由於南宋定都於此帶來了大量北方人。那么山西話受到什麼影響了嗎?
現在手頭沒有資料,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我有一個構想,大概沿著這個思路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那就是:砂河話可能受到了匈奴的影響。
漢朝和匈奴征戰多年,後來匈奴分裂,有一部分定居砂河一帶,後來應該是被漢化了,成為了漢族的一部分。既然當時他們人口眾多,又集中居住,那么,他們的語言必然會影響當地的方言。
所以,砂河話在北方獨樹一幟,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