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在原國家建材局1992年批准成立的矽酸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部門開放實驗室的基礎上,於2000年8月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重點實驗室。依託:武漢理工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成立時間:1992年
  • 依託:武漢理工大學
  • 批准單位:教育部
簡介,建設目標,研究方向,

簡介

2002年在教育部組織的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評估組專家認為,實驗室具有長期的矽酸鹽材料和工程研究的基礎,具有鮮明的為建材行業服務的特點,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解決行業重大科技問題及實現建材行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益。在實驗室的各個研究方向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2011年10月獲科技部批准立項建設成為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趙修建教授任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龍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建設目標

依託學科發展,面向產業需求,不斷開拓創新,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實現套用基礎研究與工程技術轉化的統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矽酸鹽材料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研究方向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增強建材工業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圍繞建材工業綠色化進程中資源、能源和環境保護等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為實現“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及“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循環經濟模式的轉化,為實現建築材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改善人類生存空間這一目標,確立的實驗室研究方向和內容:
建築材料綠色製備原理與技術。包括(1)劣質資源製備建築材料與廢棄物再生利用原理;(2)建築材料節能和清潔生產理論與方法;(3)建築材料的環境評價。
建築材料功能設計與性能最佳化。包括(1)功能建築材料的性能設計原理;(2)功能建築材料的結構調控。
建築材料套用與服役行為。包括(1)建築材料套用原理;(2)建築材料套用技術;(3)建築材料服役行為。
環境協調建築材料標準與評價體系。包括(1)性能評價方法與標準;(2)環境協調建築材料知識庫、資料庫及專家系統;(3)生產過程仿真、線上監控與最佳化原理。
實驗室在批准成立後的近5年來,圍繞上述研究方向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各類研究項目130餘項,其中國家“973”計畫子項目2項、國家“863”計畫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含傑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攻關項目5項、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1項、科技部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1項、省部委項目100項,並承擔了國際合作項目6項、橫向協作項目150餘項,共獲得各類科研經費近8800萬元。
實驗室共獲得國家及省部級各類獎勵34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優秀科技成果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9項、省部級二等獎12項、省部級三等獎9項,科技項目鑑定46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9項,出版教材和學術著作19部(其中主編7部)。在國際刊物及國內重要期刊共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其中國際刊物和國際會議論文149篇,被SCI收錄168篇、EI收錄183篇。
現有實驗室面積10000m2,儀器設備總價值近400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價值3200餘萬元,單台件10萬元以下的設備總值770餘萬元。相關研究基地包括中國建材裝備技術與網路中心、建材行業迴轉窯檢測技術中心、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粉體技術中心、湖北省石膏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陶瓷及玻璃質量監督檢驗站等。
現有科研基地經過“九五”和“十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的支持,形成了較完善的綠色建築材料研究、開發、性能檢測及中試基地。建設了初具規模的水泥與膠凝材料研究基地、氣固二相流實驗台、燃燒器研究實驗台、超細粉碎分級實驗台、煤粉燃燒實驗室、多功能環境模擬系統、矽酸鹽牆體材料水熱合成及檢測系統、預勢器分解爐及測試系統、浮法玻璃生產模擬裝置、大規格環保陶瓷製作系統、道路材料動態試驗系統、混凝土結構檢測系統、水泥熟料燒成與性能檢測系統等,構築了綠色建材及其關鍵技術研究的支撐平台,並已在綠色建築材料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實驗室堅持學、產、研結合的發展思路,以本實驗室為依託,與國內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通過雙方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知識經濟時代特色的產、學、研聯合新路子,切實達到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科學技術研究的發展。
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始終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加強對外開放與合作,吸引、聚集國內外優秀專家和學者,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
實驗室充分發揮了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作用,在實驗室研究方向的把握、重大項目的組織、實驗室的建設、運行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幾年來的實踐表明,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明確的,它既是本學科發展的前沿和新技術的生長點,又符合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學術委員會還在制定開放項目指南,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以及實驗室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並在為實驗室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