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石頭河水庫
攔河壩
河床段採用粘土心牆砂卵石壩殼的土石混合壩,兩岸階地逐漸擴大心牆過渡為均質土壩。壩頂寬10m,壩頂長約590m,體積835萬立方米。
溢洪建築物
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基岩為綠泥石
雲母石英片岩。進口採用實用堰,共3孔,每孔淨寬為11.5m,設11.5m×17m弧形閘門。堰後接陡坡泄槽,採用挑流消能,最大泄量為7150立方米/秒。泄洪隧洞布置於左岸,由導流隧洞7.2m×8.36m改建而成,用以泄洪兼放空水庫;首部設進水塔,隧洞斷面為圓拱直牆式,洞內為明流,最大泄量859立方米/秒。在反弧段起點上游9.3m和反弧段下游2.2m處在底板上設有兩道通氣槽,斷面尺寸為0.8m×0.8m,挑坎高15cm,坡度1∶10。
引水建築物
引水
隧洞布置在左岸,圍岩全為綠泥石雲母石英片岩,為圓形有壓隧洞,直徑4m,下游接直徑2.5m的灌溉支洞(支洞出口設有2m×2m的弧形閘門控制,門後有突跌35cm的摻氣槽,下接消力池和灌溉總乾渠)和一條直徑2m的壓力鋼管引水發電。水電站布置在右岸,為地麵廠房,安裝3台容量為1.65萬kW的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5070萬kW·h,電站尾水引入灌溉總乾渠。灌溉和發電總引水量不少於70立方米/秒。
工程主要工程量
土石方開挖621萬立方米,填築835萬立方米,混凝土36萬立方米。大壩填築工期5.5年,最高強度202萬立方米。
壩基防滲處理
在河床砂卵石層較淺處明挖至基岩,回填粘土,形成截水槽,在槽內回填粘土前澆築一道混凝土齒槽。在左、右側河槽部位,明挖到一定深度後,再用人工支撐開挖窄槽至基岩,澆築混凝土防滲牆。右岸階地設有倒掛井分層開挖形成的深59m的混凝土連續牆。
風景介紹
石頭河以石為美,山石如天斧神功雕砌一般,突兀林立,溪水在山石之中或一瀉千里,奔騰咆哮;或溫柔恬靜,波瀾不驚。山水互輝互映相得益彰,應驗了古人“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佳句!”
石頭河治理
石頭河南出
斜峪關,北流15公里,流經
落星、
安樂、
五丈原三個鄉鎮,匯入
渭河。河床平均寬度300米。歷史上河水湍急,河床寬淺,河灘密布,頂沖嚴重,改造頻繁,遇洪決堤毀壩,淹沒農田,沖毀村莊,對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威脅很大。
建國後,50年代對老河岸進行整修加固,1963~1966年,全面開展河道治理,東西兩岸修築堤防13.5公里。斜峪關口至鄭家磨河道長2.7公里,河道順直、較深、彎道節點穩定。鄭家磨至西寶公路大橋,河道長9.6公里,屬彎曲型淤盪性河型,河床不時變遷,河道拓寬至1000米,仍威脅村莊農田安全。大橋至入渭處,河槽基本穩定。石頭河出山口的落星,因河道主流不穩定,洪水沖開七道河岔,從1963年開始,年年治理,修建堤防5000米,穩定了河道主流,治理灘地400畝。
1973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縣委提出“治河造田為人民”的口號,制定了石頭河治理工程規劃方案,決定“以四年時間對石頭河自斜峪關至入渭處15公里川道河段進行一次全線大浚治,截彎取直,順直河流,束窄河身,穩定河槽,使河道向渠槽化發展。”治河工程於1973年12月15日開工,由落星、曹家、安樂、五丈原4個公社組織民工施工。1975年3月,為加快工程進度又從馬江、麥禾營、棗林、城關、孝子陵、大營、北郭、益店、故郡、青化、蒲村、祝家莊、京當13個社鎮,抽調2000名勞力緊急支援。日上勞4000~5000人,最多達到7000人。至同年6月底,國家投資83.19萬元,完成投資82萬元,修築成東堤頂寬4米,西堤頂寬7米的乾堆石漿砌護面堤壩22公里。臨水坡為1:1.25,背水坡為1:1。護堤丁壩52座,中心河床初步疏通。共移動土方145萬立方米,完成主體工程80%。同年7月8日,石頭河驟發洪水,洪峰流量達700立方米/秒,沖毀已成堤壩58處,4.519公里,毀齒牆斜坡1.52公里,沖毀丁壩49座,已疏通的中心河床基本淤平,損失材料費僅水泥一項計14萬多元,受災莊稼3700畝,沖毀房屋21間。多年費工,毀於一旦。洪水過後,縣委對此次治河進行了專題研究,確定以防為主,重點浚治,停止統一施工,由社鎮分段治理。在強家寺段破堤分洪,分洪口以下,新老河槽同時行洪,新河槽行洪三分之一,老河槽行洪三分之二。隨著已成工程的整理、加固、修復和陝西省斜峪關石頭河水庫的建成,河水得到控制。
1987年,縣水電工作隊設計並指導施工,建成石頭河空塔寺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