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觀音寺
- 地理位置: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
- 別名:石觀音閣、大士閣
- 建造時間:唐代天啟三年
簡介,觀音緣,彌光緣,活動,
簡介
武漢石觀音寺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原名石觀音閣,又名大士閣,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聯合村,始建於唐代天啟三年(公元887年),距今已有1128年歷史,屬臨濟正宗十方叢林,歷43世而終。據黃陂縣誌記載,該寺鼎盛之時,可容納僧眾達八百餘名。
石觀音寺歷來為武漢周邊省市民眾所倚重,觀音靈驗,超逾諸方,中原九省,遞相朝供。寺院曾在南宋的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為元兵所毀。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4年)及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均有大規模修復。二戰前後,寺院再度遭毀,隨即又為周邊的民眾自發修復。
石觀音寺記載和見證了武漢黃陂地區歷代、尤其是近現代的歷史興廢,見證了戰火連天的中原地區的滄桑際遇,同時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周邊民眾為自己的信仰所作的堅守。觀音菩薩的精神在這裡一直激勵著周邊民眾勇敢樂觀地生活,慈悲善良地處世,也一直是周邊農村和城區誠信契約機制的重要提攜和保障。
2014年12月,武漢石觀音寺正式獲批為宗教活動場所。
觀音緣
武漢石觀音寺住持明賢法師親蒞觀音古像修復現場,指導收官環節,直到最後圓滿驗收——石觀音寺觀音真容逾越千年,慈容再現,光照人天。2015年11月19日,觀音聖像運抵武漢並於石觀音寺圓滿奉安,以偉岸震撼之姿俯瞰時代,俯慰眾生。
武漢黃陂石觀音寺,自千餘年前的啟建之日起,即以“觀音道場”為立寺之宗。在石觀音寺拜觀音,在慈憫光中蒙薰陶,成為周邊美善人心的締造之基,成為一方誠信和諧氛圍的重要保障。
武漢石觀音寺目前留存的最早的石質觀音菩薩,是唐代佛弟子恭刻的北齊風格站像。該尊聖像在二戰期間一系列動盪中遭到損傷,僅有局部殘存供後人緬懷瞻仰。值此盛世石觀音寺中興之際,寺院常住發心修復這尊北齊風格的觀音菩薩塑像,還原石觀音寺第一尊觀音菩薩的真容。
在跨越兩三年的反覆調整與恭謹雕琢之後,一尊清淨的觀音菩薩聖像如今已重現人間,同時也標誌著這次漫長的復原性塑造工程圓滿竣工。
武漢石觀音寺無論在時間坐標還是地理區位上,都演繹著無盡的觀音因緣。從古至今,觀世音菩薩在這裡救度眾生的各種神奇感應,一直被周邊的父老鄉親們口口相傳、代代相托。石觀音寺名冠為“石觀音”,寺院周圍之土冠為“觀音壤”,寺外之橋冠為“觀音橋”,就連石觀音寺所處的六指街“六指”一詞的來源也跟佛教息息相關。關於“六指”,有志云:“以標月指,大悲提持,由六度門,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佛菩提!”
寺院曾有楹聯大家聞楚卿撰寫了讚嘆觀音菩薩功德的對聯:“似實若虛,水月觀從無處起;疑非卻是,慈悲音自妙中生”。又題有:“即色即空,現菩薩身而說法;大悲大願,指恆河沙以為期”。此皆聯壇傑作,膾炙人口,傳誦久遠。
彌光緣
為全力踐行老和尚坐缸遺願,眾弟子遂決定暫停石觀音寺基建,開闢該寺為護持老和尚坐缸的專門道場。此後,弟子們一邊守孝,一邊耕種自理,殷切守護,恪盡孝思,歷經三年半並最終圓滿見證了老和尚以金剛不壞之身重現人間。眾弟子事後欽嘆,所謂“石觀音”者,或許正與老和尚發願留下肉身,與十方眾生永結菩提緣的深重大悲遙相呼應。
活動
年屆九十高齡的林佳楣女士一行抵寺後,最先來到供奉彌光老和尚金剛法體的大殿恭敬參禮。年屆九十高齡的林女士親為敬香,瞻禮跪拜。隨後老人在常住法師們的陪同下來到金剛塔院,在彌光老和尚三年前坐缸所使用的缸體前,老人佇立良久。
臨近正午,林佳楣女士一行圓滿完成對石觀音寺的視察後,在區政府領導的陪同下緩步離寺。臨行前,老人對石觀音寺的未來發展寄予了良好而深切的祝願。目前,石觀音寺各項軟硬體建設正在平穩有序地鋪展開來,這座盛唐古剎在“石觀音”——彌光老和尚金剛法體的佑護與警策之下,正被教內教外寄望於傳承宗門剛骨,重啟盛世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