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浮石藝文化已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各種玉石,在雲浮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之下,幻化為美輪美奐的藝術精品。2016年雲浮市石材實現產值39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石材企業實現總產值235億元。雲浮石材產品“...
雲浮石藝是雲浮石材雕刻藝術的簡稱,主要分布於雲城區、雲安區,輻射肇慶、高要、廣寧等地,交通運輸便利。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雲浮石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產品種類發展到近千種。雲浮石藝源於中國傳統雕刻技術,既有外來文化的影響,也有本土文化的基調,極富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具有重要的歷史...
石台、石凳等。雲浮市目前有從事石藝品設計、生產、銷售的企業1000多家,石藝產品1000多種,年銷售量700餘萬件,年產值超20多億元。雲浮人正以不斷進取的精神,著力打造全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石工藝品展示、交易市場,雲浮石藝、雲浮石材“兩駕馬車”正並駕齊驅,賓士在與世界對接的康莊大道。
大漠風雨雕石藝畫製作工藝(簡稱石藝畫),嘉峪關市傳統美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7年10月18日,大漠風雨雕石藝畫製作工藝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大漠風雨雕石藝畫製作工藝,據記載,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董玄宰收藏的“達摩像”用石材拼圖作畫的先例(見金盾...
《皮藝石藝》是202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石藝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千百年來人們通過觀察大自然,選用石頭作為藝術創作的材料。青海河湟地區的先民很早就把石頭作為建築、雕塑的原材料,經過加工,為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務,經過長期的實踐與創作,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河湟石頭藝術。皮藝...
1997年10月7日,被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工藝美術學會大師評審委員會授予“廣西石藝藝術大師”。他長期從事天然賞石、奇石、史前文物及石器、古生物化石的保存、收藏與研究工作。在賞石文化藝術的學術理論研究、評論、賞石文化的弘揚、宣傳與推廣、賞石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與實施以及促進海內外和東西方賞石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等...
展 館分為展示區、互動區。設辦公室和展陳管理科,工作人員 13 名, 其中館長 1 人、副館長 2 人、辦公室 2 人、財務 2 名、展陳和庫房 4 人、保衛人員 2 人。展出內容 主要收藏、展覽、研究以石質製品為主的民間器 物。博物館現有藏品 610 余件,主要是由山東靈岩石藝有限公司收藏 捐贈而來。
南陽市雲月玉賦石藝有限公司獲得2008年度南陽市重契約守信用企業、2009年獲得愛心企業單位。2007年玉雕節中以獨玉作品碩果纍纍、指日高升、福到眼前三件作品獲得最佳創意獎。2010年獲得最具成長力企業名單提名。企業文化 企業精神 堅持以創新為靈魂,以市場為方向,以產品為本位,以服務為根本,努力開拓,創造一流的玉雕...
其自然性又導出了他的唯一性,是人難以仿製的,可以說每一件石藝品在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是誇張、幻想和抽象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集中體現藝術品。所以,他的收藏價值可見其不一般。它將以其獨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藝術感染力,受到越來越多世人的青睞。西藏美石跟外國友人稱 “東方最具特色的藝術”的中國根雕有異...
何氏石藝,塑、刻、鑿、雕、磨、鑽、鏤、削、切、接等技法無所不用;傳統佛像、建築裝飾、石藝橋樑、人物塑像、環境石品、動物造型、浮雕碑刻、陵墓供器等產品都有所及。對未來信心十足 以前蘇州地區從事石雕行業的人員達到數千人,另外還有上千的外來打工者,但關閉了採石宕口,對當地的石料產業意味著永久性的“...
父親蔣金輝,以雕刻石藝善於不斷創新出巧聞名,年青時就往南洋檳城開設石店,與其父蔣國衡開設在廈門的石店內外配合,1920年應聘往台灣參加重建台北萬華龍山寺,主持石雕件的加工,雕作了石龍柱及石壁堵浮雕“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多幅名作。蔣瓦水自幼接受家庭的藝術薰陶,在父親指導下認真刻苦學習,很快全面...
目前雲浮石材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下,以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形式每年均舉辦一次石材科技展覽會和石文化節,實現了從“買世界”走向“賣世界”,有“世界石藝看中國,中國石藝看雲浮”的美譽,從“一石驚天”到“點石成金”再到“因石馳名”,雲浮人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石材經濟發展之路。發展歷史 雲浮400年“石材古都...
在5月17日,中國著名微雕藝術大師許通海的微雕珍品《漁翁得利》,首次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並以高價和石藝雙絕蜚聲京城,首開全球通海裸眼微雕藝術領域先河。藝術品介紹 藝奪天工,須彌之巍藏浩宇,青絲一根顯山川。這是壽山石微雕藝術獨特魅力。所謂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簡稱,是一種以刀代筆,以雕刻精小細微...
雲浮石藝產品文化含量高,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畫,每一種文化都是畫布上絢爛的一筆。平淡無奇的石頭,在雲浮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之下,幻化為美輪美奐的藝術精品。“人天同構”的嶺南本土特色,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技藝,傳統與時尚、誇張與寫實、完整與簡約……石匠人信手拈來各種表現手法,賦予石頭無盡的生命力。...
南派石藝典範 惠安自古有“石雕之鄉”、“建築之鄉”的美譽,其石雕藝術的文化歷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的晉代。惠安石雕發展的成熟時期是南派石雕藝術脫離北派傳統自立門戶與其並駕齊驅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惠安石雕作品改變了過去雕刻時的“形似”而達到“神似”的藝術境界,通過作品表達了一種精神實質和象徵意義。藝術風格 ...
”從最初的石雕工廠,到後來的石雕商品店,再發展到今天的藝術雕塑、園林景觀、文博展陳、古建修繕、建築幕牆、設計等工程業務以及石文化園、石文化旅遊和特色旅遊商品,歐金宣一直都在圍繞石雕文化產業,希望能夠“傳承精湛技藝,弘揚石藝文化”,把石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石雕文化傳承 為了讓傳統石雕藝術能夠傳承下去...
這表明兩萬年前就有了澳大利亞文化,是土著人創造了燦爛的澳大利亞文化,創造了其獨特藝術,在澳大利亞北部的阿納姆地也擁有非常豐富多彩的岩石藝術。考古學家們相信,這些岩畫是在大約5萬年前形成的,比著名的法國拉斯科岩洞壁畫還早。這些岩石藝作品中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圖案和神靈形象,都講述了土著人的信仰和傳統。今天...
石藝之鄉 得天獨厚的環境,吸引著不少石雕家們定居於此,而各種石雕作品在花蓮展出的空間也就變得多元化了。藝廊、文化中心、飯店、醫院、辦公機構亦多以石雕裝飾,火車站、街道及公園更是有著大型石雕、石藝造景伸展的舞台。每兩年舉行一次的“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更開啟了花蓮石雕的國際視野。如今,花蓮可以說已...
古國玉石啟文明,中華民族文明伊始,就與石頭結了緣,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石文化。本館以弘揚石刻文化為主線,是石藝交流、展覽的主空間,也是石刻創意、互動的區域,參與“碎石拼畫”、“石棋對弈”、“石刻 DIY”等石趣樂園項目,細述石趣情緣,煉就石人合一的美妙境界!4月23日,石刻園正式運營後,這裡將...
易水石因材造型,以型定名,雕刻藝人因材施藝,精心設計,巧用石料,產品豐富多彩,易水石藝,經久不衰,深受廣大石藝愛好者所青睞 市場上主要產出的有易水石硯和易水石茶盤。易水古硯簡介 易水古硯產於河北是與廣東之端硯,安徽之歙硯,甘肅之洮硯齊名的四大高檔名硯之一,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工藝品,據史料記載,...
漢白玉文化藝術宮、石牌樓、石神、石鼎、圖騰石球、石藝浮雕長廊、健身廣場、噴泉等景點。整個園區既供遊人觀光、娛樂,又展示傳統精美石雕藝術,是園林綠化、石雕技藝、石雕工程及娛樂休閒健身為一體的大型公園。園內的漢白玉文化藝術宮的用料全部採用質地精良的漢白玉石材,共使用漢白玉石料740多立方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
花蓮石雕博物館現位於花蓮市文復路六號,是島內第一座石雕博物館。花蓮石雕博物館位於花蓮市文復路六號,館內展示本縣典藏的一些石藝品分為以上幾個部份典藏區企劃展示區現代石雕區傳統石雕區視聽區信息中心餐飲部、露天咖啡販賣部除此之外,石雕博物館有一個活動體驗區,包括石雕體驗學習營、石雕創作營、石雕藝術...
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南方兄弟影視文化有限公司、青島偉創天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雲浮市龍騰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雲城區委宣傳部協助拍攝。多
苴卻硯製作技藝,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傳統技藝,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得名由來 苴卻硯因石材產於永仁縣古地名苴卻而得名。每一個硯台,都是一個集石品與雕刻藝術為一體的珍品。它以其細潤適用著稱,以石品、紋眼、色澤豐富見長,集中國四大名硯——端硯之石眼、歙硯之標、澄泥硯之細、...
麗水市甌江奇石博物館 麗水市甌江奇石博物館,是民辦藝術類石藝專題博物館。隸屬關係屬麗水市文化廣電新聞出板局管轄。位於浙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麗水市萬象山公園,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展廳280平方米。
2024年8月1日,2024第17屆中國(蘭州)藝術品收藏博覽會暨絲綢之路國際賞石文化節在甘肅蘭州開幕。節會主要以推動黃河奇石事業發展為主,展覽分為“天地靈韻·造化人文”奇石展、“五彩稟賦·天地寵兒”嘉陵彩專展、“石上匠心·創美傳承”石藝作品展、“明心見性·妙悟人生”禪石展等。
惜石齋是倪東方大師作品和他收藏的珍貴奇石的陳列處,堪稱是青田石藝的珍寶館,來自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各地的專家學者、客商藏家、文人墨客、工藝美術名家在這裡流連忘返,留下了“鏤金刻玉、藝奪天工”、“東方珍寶、世上精品”等等贊語。出版圖書 所獲榮譽 2006年,被中國工藝美術...
大自然奇石館,位於南山區華僑城,是一座以弘揚石文化及石藝交流為宗旨的博物館。博物館簡介 大自然奇石館以石結緣,以石會友為目的,故集中華給類奇石精品六百餘件,誠向各界奇石愛好者和有識之士,展現中華魂寶。本館展品在各類參展還曾經獲得過多次獎勵。本館還藏有歷代古玩及名人字畫等珍品百餘件。奇石館內...
東固傳統造像藝術的系統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狀態,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於造像藝術的研究。雖然東固造像被列為第四批國家非物質保護遺產,但是對於藝術文化僅僅是保護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人知道它,去傳承和發展。傳承人物 劉節明,男,漢族,江西省高級根藝美術師、江西省根石藝美術學會常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