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東固傳統造像)

木雕(東固傳統造像)

木雕(東固傳統造像),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記載,東固傳統造像始於明代,善於人物塑造;服務於儒、釋、道三教派,其中道教為主。其流傳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縣東固鎮,是一項包涵獨特的雕刻、繪畫工藝和神性的開光儀式的傳統美術。

2013年,木雕(東固傳統造像)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木雕(東固傳統造像)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58。2018年6月,東固傳統造像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雕(東固傳統造像)
  • 別名:東固傳統丹技藝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58
  • 申報地區: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神像製作工藝,開光儀式過程,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地理環境
東固鎮位於青原區約90公里的東南部,處於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群抱之中,盛產適用於木雕的樟,松、楠等木材,屬於低溫林、農業山區。這項技藝主要集中在東固鎮東溪村委會劉節明兄弟家。據劉氏家族文獻《神像開光科書》“記載:其祖上系吉水縣白沙當地技藝精湛並具有“南京工部匠籍”身份的工匠,擅長雕鑾技藝。明初時期因生存問題遷徙至東固鎮,因而此項技藝得以在當地一直傳播。
歷史背景
東固傳統造像是一項手工技藝,它融合了繪畫、雕刻以及宗教的開光儀式。東固傳統造像手工技藝要求嚴格,在東固鎮當地被稱為“丹青先生”。丹青先生在進行造像創作時,無需使用量斗,不打形,直接使用斧頭劈砍,用鋸子進行鋸割。
東固傳統造像手工技藝具有文獻記載是從明朝開始的,然而在此之前,劉氏宗族的祖先是從距東固約100里的吉水縣遷移到東固的。在明朝初年,東固傳統造像的第一任祖師被朝廷相中,收入《南京工部匠籍》成為御用的雕盔匠,傳承至21世紀初已有53代之多。自第一任祖師起,歷代傳人對東固傳統造像這一技藝進行不斷的創新與發展,時至21世紀初,劉氏三兄弟在保持原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現代美術與傳統木雕相結合,雕刻出了更為生動的神像。
長兄劉節明與次於劉節亮師承祖父劉發招,在混亂的年代偷偷學習並繼承了下來。老三劉節旺師承兩位兄長,積極創新,融合現代美術與古典造像,還借鑑石雕、玉雕等技術,對家族造像進行了技術上的創新。劉詳林作為劉節明的長子,師承父親與兩位叔叔,自費前往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學習,結合現代雕像審美觀念,拓展了未來東固傳統造像發展的空間。
歷經五百多年的風雨,社會變革、政治動亂等因素導致許多文獻記載有所流失,但還是保留下來了儒釋道三教畫冊和開光儀式文本。由於東固傳統造像手工技藝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口頭傳授,以身試法,親臨親授進行傳承的,所以在根本上並沒有動搖這一技藝的傳承。反而歷代傳人經歷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社會,從而擁有這不同的感受與體會,將這些感受與體會表現於造像上,使得東固傳統造像內容多樣,風格各異,蘊含的情感豐富,造型生動有趣,色彩對比鮮明,具有良好的裝飾感。經過歷代傳人總結,東固傳統請像具有良好的概括性,往往從一個造像中能夠發現不同時代的手法。
在現代,劉節明,劉節亮、劉節旺三兄弟學習繼承了家傳這一傳統技藝,保留了完整的家族東固傳統造像、水陸道場畫及開光儀式文本。不但木雕技藝精湛且諳熟開光儀式。此外,劉氏三兄弟及其下一代傳人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還不斷致力於將現代美術與傳統木雕結合,創造性地雕刻出的更符合現代審美觀念更生動的神像,尤其是關公、財神像,已經遠銷福建、廣西、廣東等省。

文化特徵

審美意蘊
中國美學的核心思想是傳神,這是研究中國畫的核心思想。造像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在也於把握人的內在精神本質。生動得塑造佛像得外形特徵。佛像的外形是造型藝術的基本形式語言,必須具有嚴謹縝密的思維。在東固木雕藝術中,面部表情是最能傳達人物表情和思想的。而佛像的神,更具有哲學內涵和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強調人文精神的表達。行與神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因為這些促進了中因傳統文化的進程,也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審美意蘊。
中國造像藝術注重表現力和情感表達,尤其是以神的形式書寫的佛教圖像。東固丹青先生以其精湛的寫實主義手法,追求似是而非的精神境界。佛像和菩薩莊嚴肅穆,神態安詳,情感含蓄,在淡雅的自然中透露出幾分神秘。千姿百態,美是一種偉大的美。它巧妙地運用形式和精神的誇張,運用情感的對比,表現出強烈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情趣,具有較高的藝術意蘊。

製作工序

神像製作工藝

東固傳統造像的工藝流程主要包括選材與雕刻,丹青先生要遵循祖訓,嚴格控制工藝程式,保持完整的製作工藝傳統。
材料選擇
(1)選材。一般先由東家到大山深處去尋找合適的原木料,一般為樟木居多,並標記好。據丹青先生說,這樣的木頭更乾淨、更通靈性。然後再由丹青先生根據造像加工需要進行選擇確定,定好後,又由東家負責伐木,再運往祠堂或廟宇安放好,以備進入下一個程式。
(2)蒸材。這個過程又稱為“蒸菩薩”。先烘乾木材,一般先將木材分割成若干份後放進大鍋內進行蒸材處理,完成後再乾燥木材並使其儘快可用。
(3)開斧前祭祀。丹青先生一早沐浴更衣,設雷壇敬奉祖師,由東家備好“三牲”等祭品並擺放好,丹青先生領著東家一道在祭台前舉行祭祀儀式,並殺雄雞向生方(指吉利方)祭拜。
雕刻塑造
(1)構圖與定像。按照東家的要求,丹青先生對照祖傳的圖像繪譜,構思神像類別、大小尺寸、造型方式,定色上粉等重要因素。並在圖紙上勾畫出圖像,進行凝神構思,揣摩形態表現方式,一切盡在經驗與創造意念之中,做到塑造前胸有成竹。
(2)開坯。包括開粗、中坯兩階段。先根據神像形態、造型方式,體積大小將坯段成若干塊。此過程丹青先生會按分段比例口訣“坐五,立七、跪四、盤三”進行,並根據對象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然後進行開中坯,細化造型的各種更細微處比例大小,此階段盡顯丹青先生非凡的雕刻塑造本領,其家族傳統歷來是可以做到不用墨斗彈線進行參照、輔助開坯,而採用斧鋸直接劈砍、分割。切留取捨僅憑經驗,拿捏準確,分寸有方。
(3)細修開竅。進入給神明開竅階段,初步勾勒其五官位置,打通氣孔,在神像背後處鑿一方形洞,作為“福藏””之用。
(4)開面定格。此為丹青先生最為看重的階段之一,因為它直接關係到神像的具體面容表情的定格處理。這時需要丹青先生慎之又慎,往往要遵循一些劉氏祖傳口訣,如武將五嶽、壽星皺紋、女相秀美,孩童天真等。神像的塑造把握,需定位在人神之間的分寸上,恰如其分,一定得是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能產生共鳴的形象。
(5)打磨“刮灰”。順著木紋用瓷片刮磨去掉神像上的刀痕,此過程需耐心細緻且有方法。然後進行“刮灰”並晾乾處理,以掩飾木材的一些天然缺陷之處。刮灰材料為石膏粉、桐油與水調和而成的膠狀物,之後再進行整體細緻打磨。這一階段使得神像表面光潔圓潤,飽滿有光,造型儀態已露端倪,開始出現神韻氣質。
(6)製作牛膠水調料上色。此階段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製作牛膠水。將牛骨頭熬成水後,再將之凍結凝固成塊,並放水加熱,熬製成膠狀備用處理。第二步:調料上色。將各種礦物原料粉倒置進牛膠水中,調成各種可用顏料。丹青先生成竹在胸地上色刷料,彩繪神像,此時,神像煥然一新。
(7)上桐油。上桐油可以較好地保護彩繪神像,有時也以生漆代替。此階段有兩個因索非常重要。第一,要預先制好桐油刷。桐油刷是由用石頭等重物碾壓後的牛尾巴毛製成,因而其毛質變得細軟扁平且彈性好,這樣才能在刷黏性大的桐油時做到不起皺紋。第二,熬制好桐油。需加入催乾和駝生兩種礦石顏料,更重要的是把握好火候,防止因火候大或小造成的速融或星水狀現象發生,桐油必須要熬到起一寸左右絲的時候起鍋。只有做到以上這兩點,才能較好地完成這項任務,以保護好神像彩繪,使其可長期放置,起到防裂、防蟲等作用。
(8)貼金箔。根據東家要求,為讓神像更具神采,在加工有些神像時還要進行貼金箔或者上金粉處理,一般用赤金、二黃材料,或者是直接上金粉處理。

開光儀式過程

神像雕刻塑造上色等程式完成後,還須給神像舉行開光儀式,賦子其法力。開光儀式由丹青先生主持完成,整個過程規範而莊重,現場布置得井然有序,氣氛濃烈,主要過程如下:
開光準備
(1)丹青先生將備好的各種水陸道場畫“及祖師爺的畫像”懸掛於開光現場。
(2)開光儀式中東家與其親朋好友一併參加,由東家備好祭品及招待客人的各種食品,如果東家是一個家族組織或者一個宗教組織,還需預先選好首事,作為儀式舉行時的家族代表。
(3)開光儀式進行前一般還會進行一番舞龍表演,鼓樂齊鳴,現場的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
開光儀式
(1)東家派人迎接丹青先生到神像安放的祠堂或廟宇地點之後,丹青先生隨後用請神儀式將當地的福主菩薩等各路神明請到開光地點,來見證開光儀式過程。
(2)丹青先生準備舉行儀式所需的各種用品,包括令旗、令尺、笏在內的各種法器,以及用來放置在福藏內的“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由五色絲線及五穀種子等組成。之後,丹青先生目視檢查好場所內懸掛的水路道場畫與祖師爺的畫像,插好“招兵”的旗桿,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丹青先生開始換上青色的道袍,戴上道士帽。
(3)儀式開始,鼓樂齊鳴。
(4)啟師儀式。丹青先生右手持笏,左手拈祭台前的清水,跪拜在祭台前。然後,站立,在鼓樂聲中恭敬地唱念祖師和各路神靈的名稱。接著,又伏地跪拜,似乎在靜候祖師及神明的駕臨。不久,丹青先生又站立,手持鎮尺,腳踏罡步,口中唱念,如此不斷重複,直至他得到了神明駕臨的信號。
(5)“安藏”。丹青先生先將“五臟六腑”放置在福藏內,請東家點好香,並走到在每個神像後面的福藏後呵氣。然後,丹青先生開始用“文書”封藏。
(6)開光。此時丹青先生情緒激昂,敬奉法水,敬奉筆,敬奉油鞭,先用油鞭火點火光,然後用筆蘸水,向神像上點水光。用法水勒令,再用油鞭火勃令,吟唱祝語。之後,丹青先生左手拿著雄雞,右手用筆“點靈光”。
(7)祝神祝讚。每祝一次,得勝答後,眾人在就在旁邊喝“好喔”。丹青先生不斷施用唱贊神明的法力,懇請神明保佑東家。
(8)送駕。這個階段主要是將迎接來的各路神明送回到他們原來的廟宇或者祠堂。

題材作品

東固造像題材豐富,主要是佛教造像,講解教義,弘揚佛教,啟示眾生,祈禱祈福;儒教、佛教、道教的主題,以及越來越多的地方和世俗特徵,描繪生活場景和神化傳說。神像雕刻技術要求丹青先生們擁有精湛的木雕技藝,甚至發展到藝術創作的境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東固造像藝術的多重價值體現
東固造像藝術體現了儒、釋、道三種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主流文化的不斷碰撞與融合,也體現了中原地區與印度文化交流之後,當地人民的傳統思想、習俗和巫術形成了民間神道教,在青原區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東固造像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巧妙結合,首先就體現於東固造像結合當地文化和習俗。其次,東固雕塑的傳統雕刻手法多種多樣,中國古代木雕藝術的無價遺產,精美的人像雕刻,一直以來,為江西文物考古等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是研究宗教藝術史和雕塑藝術的珍貴資料,對研究社會民俗、古建築、服飾等各種器物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東固造像的藝術審美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中國佛像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最終完成了民族化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中,東固造像藝術是對外因藝術和文化的中因化的過程,在中國,佛像的藝術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中國審美文化的傳承。
東固造像藝術是藝術晚期的代表,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不但有其傳承性,而且地域性較強。東固造像藝術在追求宗教的時尋找其藝術價值。又展示出自身獨特的審美性,在造像史上具有創新性的意義。

傳承狀況

在現代,東固傳統造像由於一直以來都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所以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東固傳統造像藝術的系統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狀態,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於造像藝術的研究。雖然東固造像被列為第四批國家非物質保護遺產,但是對於藝術文化僅僅是保護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人知道它,去傳承和發展。

傳承人物

劉節明,男,漢族,江西省高級根藝美術師、江西省根石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2018年5月,劉節明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物,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申報,傳承項目:木雕(東固傳統造像)。

保護措施

為了讓東固傳統造像走的更遠。傳承人劉節明經常帶著作品參加各類展覽,每年還會不定期前往福建、浙江等雕刻之鄉交流學習,到大學授課。
2016年5月,傳承人劉節旺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第三屆“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中央美院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進入木雕門類研培學習時,把所傳承的木雕造像技藝交流給在場人。
2016年12月,吉安市新建一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吉安市劉節明東固傳統造像工作室”。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青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木雕(東固傳統造像)”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雕(東固傳統造像)項目保護單位青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19年的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吉安市青原區文化館(區美術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6年3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固傳統造像展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陂古村舉行的第六屆廬陵文化旅遊節上演出。
2018年6月,東固傳統造像在江西省美術館舉行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上展出。
2018年8月,青原區的東固傳統造像作品《鐘馗和小鬼》入選了“弘揚經典·鑄造輝煌———2018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並參加展出活動。
榮譽表彰
2020年11月,青原區東固非遺雕刻《盛世中華同心向黨》作品在江西省第三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上,獲得繪畫作品類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