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蕨

石蕨

石蕨,中藥名。為水龍骨科石蕨屬植物石蕨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 (Gies.) Ching的全草。分布於陝西、甘肅及華南大部分地區。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感冒,咳嗽,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白帶,風濕腰腿痛,瘧疾,血絲蟲病,小兒疳積,吐血,衄血,崩漏,白帶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蕨
  • 別稱:石豇豆、石豆角、石針、石小豆、鴨舌韋、鴨舌魚鱉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水龍骨科
  • :石蕨屬
  • :石蕨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及華南大部分地區
  • 採收時間:四季
  • 用量:15-30g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平。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主治

用於感冒,咳嗽,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白帶,風濕腰腿痛,瘧疾,血絲蟲病,小兒疳積,吐血,衄血,崩漏,白帶多。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驚風:石蕨30g,一枝黃花根15g,半邊蓮15g,高粱泡15g,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2、治跌打損傷:石蕨鮮草倒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15-30g。

採集加工

四季採收,連根挖出,洗淨,曬乾。

形態特性

石附生小型蕨類,高10-12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漸尖頭,邊緣具細齒,紅棕色至淡棕色,盾狀著生。葉遠生,相距1-2厘米,幾無柄,基部以關節著生;葉片線形,長3-9厘米,寬2-3.5厘米,鈍尖頭,基部漸狹縮,乾後革質,邊緣向下強烈反卷,幼時上面疏生星狀毛,下面密被黃色星狀毛,宿存。主脈明顯,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小脈網狀,沿主脈兩側各構成一行長網眼,無內藏小脈,近葉邊的細脈分離,先端有一膨大的水囊。孢子囊群線形,沿主脈兩側各成一行,位於主脈與葉緣之間,幼時全被反卷的葉邊覆蓋,成熟時張開,孢子囊外露;孢子橢圓形,單裂縫,周壁上面具有分散的小瘤,外壁光滑。

生長環境

附生於陰濕的岩石或樹上。分布於陝西、甘肅及華南大部分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