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位於中寧縣石空鎮西北的雙龍山南麓。又名大佛寺,雙龍山古稱石空山,山東側石壁峭立,適於開窟造像。這裡原有大佛洞、萬佛寺、百子觀音洞、靈光洞等,但如今除萬佛寺外,各窟均被流沙埋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空寺石窟
  • 別名:大佛寺
  • 行政區類別:寧夏
  • 所屬地區:西北地區
  • 地理位置:中寧縣石空鎮西北的雙龍山南麓
  • 著名景點:大佛洞、萬佛寺、百子觀音洞
簡介,地理,特點,石空夜燈,大佛寺,介紹,歷史,特點,參觀須知,景點,

簡介

地理

石空寺石窟,位於中寧縣石空西北雙龍山的南麓。雙龍山古代稱為石空山。這裡背山面水,風景秀麗,可以說是青山綠水,非常清秀。明代楊郁有詩讚曰:“古洞仰觀北擁山,洪濤俯瞰水東流,倚遍危欄情未已,淡煙衰草夕陽中。”便是對這裡自然風貌的寫照。

特點

石空寺原有大佛洞、臥佛洞、觀音洞、靈光洞、龍王洞等石窟,在石窟前的石壁下建有寺院,寺院中還置有各類塑神像。乾隆《中衛縣誌》對石窟作過詳細的描述:“寺在半山,為兩院。東院山門內,重樓依山,樓下啟洞而入,中若著邃屋。……兩院梯上階而上,有真武閣、亦因山窟而室。轉西則新建佛殿巍然,內外各六楹。其前因山築台,憑欄遠眺,河流環抱,村堡錯落。”由於這裡是格里騰大沙漠的南緣,風沙很大,加上晚清時期,社會動亂,農村調敝,寺院荒廢,無人維修,石窟逐被流沙淹埋。到了本世紀40年代末,僅存一個民眾稱為“九間沒梁洞”的石窟,洞前有寺院一座。“九間沒梁洞”寬為12.5米,進深7.3米,高約20餘米,窟室寬敞宏大,窟室前部門上方左右兩側各有一方形明窟。里壁並列三個佛龕,東西兩邊各置佛壇,造像雖已殘破,但大部分為精緻的明代彩塑;壁面有彩繪的佛教故事,工筆細膩;窟頂彩繪西蕃蓮圖案,線條流暢。從80年代開始,為了發掘被淹埋的文化寶藏,有關方面組織財力、物力、和人力,清除淤沙,大部分石窟寺院遺址已被清理出來。同時正在整修,不久可供遊人遊覽。 石空寺石窟始建於何時,尚未準確定論。明代《嘉靖寧夏新志》稱為“元故寺”,這說明石空寺石窟在元時已有了。明清時,“石空夜燈”已是遠近聞名的風景區之一。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石空夜燈

石空寺的“石空夜燈”這個動人的故事,早在明清時期已傳遍雙龍山南北。傳說在 石空寺,每當夜暮降臨之後,有一位仙女駕著彩雲,自碧空飄飄而來,她把珍珠瑪瑙撒下人間,這些珍珠寶貝閃閃發光,光芒四射,為人們照明。有一天,一個小伙子埋伏在仙女降臨的地方,仙女撤完珠寶以後,正要返回天宮時,小伙子冒險上前求她永留人間,仙女拔下頭上的玉簪,叫小伙子把它插入石山上的一條縫中。轉眼間,仙女已無影無蹤,玉簪變成了一把金鑰匙。小伙子把它對準石縫,輕輕一插,山崩地裂,一座座宮殿從山中飛出。自此,每當黑夜降臨,宮殿里的燈火輝煌,鼓樂自鳴,仙女們翩翩起舞,把人間照得通亮。當人們爬上山腰,走進宮殿時,突然燈息煙消,鼓偃舞停。宮殿原來是一個個石洞,洞內是大大小小的佛像和五顏六色的壁畫,這就是中寧石空寺窟的來歷。佛燈的紅光從石洞裡照射出來,遙望好似星斗掛在空中,“石空”因此而得名。 “夜空石燈”歷來就是寧夏十大景觀之一。古人有詩讚詠石空寺石窟夜景:“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雲中。僧閒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滴紅。”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大佛寺

介紹

石空大佛寺,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資源豐富,優越的歷史遺韻,蘊育了特色鮮明的人文景觀。石空寺石窟俗稱大佛寺,位於寧夏中寧縣余丁鄉集鎮區東北角2公里處的雙龍山南麓和金沙村界內。石空寺歷史悠久,廟窟高大奇特。殿內塑像生動逼真,壁畫工筆細膩,是寧夏及毗鄰地區不可多得的佛教勝地和觀光遊覽景點。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歷史

石空大佛寺石窟開鑿於唐代。據史書《隴右金石錄》、《甘肅新通志》記載:"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創於唐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造像皆唐制。"可以說,它是唐代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宗教文化遺址,1961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
載,大佛寺分上、中、下三寺,共有石窟十三個,自西向東分別為∶焰光洞、萬佛洞、石子觀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無量洞、九間無梁洞、財神洞、藥王洞、娘娘洞、龍王洞、睡佛洞。其中數九間無梁洞(又稱九間無梁寺,位於中寺處)規模最為宏大,是大佛寺的中心,洞高二十五米,深十五米,寬十三米,內塑八十八佛,加上菩薩、羅漢、供養人等共有三百六十尊之多。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特點

上寺有靈光洞,高四.五米,深八.九米,寬五.九米,為覆斗狀,裡面塑有 地藏
王菩薩;百子觀音洞,高二.五米,深一.五米,寬兩米,塑有百子觀音;萬佛洞,高四米,深八.二米,寬六米,裡面塑有佛像、羅漢,頂上塑有許多小佛像,其神熊各異,栩栩如生,神熊慈悲安禪。以上三洞均在二層樓閣上。第一層為大雄寶殿,塑有華嚴三聖,中間釋迦牟尼佛,持說法狀,佛像高三米,金剛座、阿難、迦葉護法,兩旁文殊騎孔雀神獅,普賢騎六牙大象,殿宇金碧輝煌。其次還有福祿壽三星洞,高一.九米,深一.九米,寬三.二米,裡面有壁畫。三清洞,高四米,深五.七米。寬六米,也就是至2018年的大雄寶殿的左右配殿。玉皇洞,高三米,深四米,寬五.七米。無量洞,高三米,深兩米,寬四米。 正面有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3個大佛龕,正中為一龕五身群像,居中的大坐佛高達5米,為石胎泥塑而成,儀態雍容。後壁為火焰光環,佛龕兩側各有彩色壁畫,色彩艷麗,可與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畫相媲美。 中寺是九間無梁寺洞,它是整個石窟中心。這個洞寬敞宏大,寬一百二十五米,高約二十五米,進深七百二十四米,上面有三個大佛龕,正中大龕為一龕五身群像,本尊是石胎泥塑的釋迦牟尼佛座身,高五米,螺發,圓臉、長眉大眼,耳垂至肩,袒胸盤膝,身穿紅色袈娑外衣,姿熊雍容溫和慈祥,左右兩菩薩頭戴花冠,頸佩瓔珞,袒胸露臂,腕戴釧鐲,著貼身長群,系彩色腰圍,臉部豐滿,長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眉大眼,鼻子微微隆起,頜下有條弧線,額正中眉宇間有一顆紅色吉祥痣。造型似盛唐時風格,形熊動人,原有阿難,迦葉兩弟子像站陪,現已傾倒毀壞。後壁為火焰光環,兩側有彩色壁畫,從脫落的部分觀察,壁畫有里外兩層,外層繪有佛經故事,如迦葉渡海等人物造型,色彩運用、氣氛渲染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手法。裡層時代更早,顏色多已氧化。從色調看,與敦煌唐代彩繪相似。石窟兩壁均有各種佛像,分三排陳列,都是盤腿而坐,身著袈裟外衣,每排八、九尊,據稱共八十八佛。窟頂繪有彩色番蓮花圖案的藻井,窟底為方磚鋪地,可站立三百多人禮佛。下寺有五個洞窟,第一個可能是住僧人的,高三米,深四米,寬三.六米,裡面還鑿有一個小洞,高三米,寬十五米。第二個是娘娘洞,第三個是藥王洞,高二.五米,深○.六米,寬一.四米。第四個是龍王洞,高三.五米,深四米,寬二.九米。第五個是睡佛洞,高四.五米,深九米,寬三.五米,內塑佛涅盤像,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待立身後。至2018年上寺和下寺已具規模,上寺三層樓閣式主殿、配殿、禪房、齋房齊備。一進山門即可看見笑容滿面的彌勒佛,背後是韋馱,兩側有四大天王護法,天王殿氣勢雄偉,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前後,各地得客信徒雲集而來,朝山拜佛、看戲、經商、遊覽,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萬佛洞和焰光洞規模也很大,兩洞鑿於半山腰,洞窟各高5米,深10米,寬6米。萬佛洞正面佛龕塑金身釋伽牟尼坐像,兩側為侍立菩薩,窟頂及兩壁貼塑無數小佛,號稱萬佛像。焰光洞正中佛龕,上邊塑焰光佛,下邊塑地藏菩薩,洞窟兩側塑有十殿閻君,形體高大威猛,神態各異。兩窟中間開有一個高3米,寬2米,深1.5米的小窟,內塑百子觀音坐像,窟壁塑無數天真孩童,活潑可愛。洞窟外面建有靠山樓三層,三窟洞口均在二層樓內,樓閣高聳巍峨,氣勢雄宏,與洞窟渾然一體,形成完美的藝術組合。其建築手法和外形與敦煌莫高窟一脈相承。
大佛寺自唐代開鑿以來,在一千多年的滄桑歲月中幾經興衰,從遺存的大量明
代嘉靖年間的銘文來看,明代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維修擴建。清末洞窟被流沙掩埋,使得窟內文物得以倖存下來。1981至1983年間,大佛寺上寺和下寺部分洞窟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發掘,深埋地下的千年文物重見天日。隨後,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陸續維修了娘娘洞、睡佛洞、龍王洞,修復了靠山樓、菩薩殿、虔心殿、大雄殿、天王殿、藥師佛殿、阿彌陀佛殿、禪堂、淨寶、山門等古建築。至2018年大佛寺已初具規模,其它洞窟因資金、技術等原因尚未修復。特別是規模宏大的九間無梁寺到至2018年為止仍掩埋於漫漫黃沙下。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參觀須知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臥不離
法度。那么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 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2、禮拜: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
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淨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 4、見僧人: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
5、法器:寺中磬、木魚、鐘鼓等法器為龍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
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
動;
6、聽經: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閒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
7、用齋: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譁,不得翹腿而坐;
8、會客: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景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