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溝村(河南省滎陽市高山鎮石洞溝村)

石洞溝村(河南省滎陽市高山鎮石洞溝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洞溝村,隸屬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高山鎮。屬於豫中典型的古村落,處於群山之中,緊鄰交通要道,南距中原西路楊橋出口4.8公里,村北處是隴海路西延約200米,東南G310國道7公里,東北連霍高速虎牢關出口9公里,西北距沿黃快速通道314金口5公里。距鄭州市區50公里,滎陽市區2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文化遺存豐富,是聖人傅說的故鄉,也是傅說發明版築術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洞溝村
  • 外文名:Donggou Village
  • 行政區劃代碼:410182106207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南省鄭州市
  •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高山鎮
  • 面積:4.17 km
  • 電話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50000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商相祠 李煜墓 傅說洞
  • 機場:新鄭機場
  • 火車站:鄭州西站
  • 車牌代碼:豫A
  • 人口:2800
村名由來,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文化遺存,版築術發明處,風景名勝,商相祠,明清古民居群,高門台四進院,著名人物,獲得榮譽,地圖位置,

村名由來

石洞溝,古稱傅岩里。相傳古代有聖母騎馬過河,行至河中心,水濕馬鐙,人們就叫它濕鐙溝,後來叫成了石洞溝。

地理環境

石洞溝村屬於豫中典型的古村落,處於群山之中,緊鄰交通要道,南距中原西路楊橋出口4.8公里,村北處是隴海路西延約200米,東南G310國道7公里,東北連霍高速虎牢關出口9公里,西北距沿黃快速通道314金口5公里。距鄭州市區50公里,滎陽市區2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石洞溝村與穆溝村、竹園村、楊橋村、喬溝村、白水峪村、許村相鄰。石洞溝村三面環山,一面鄰水,位於中原之中,是一盆地,盆地中心略高於盆地周邊,是典型的“龜地”風水格局。石洞溝村宜居,2013年,河南省地質勘探隊物探,石洞溝村地表下有1100米至1300米厚的龜型岩石,從而解開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海外都在晃動,石洞溝村恰逢集日,千餘人竟然毫無感覺的秘密。所以石洞溝村民建房從不考慮防震設施。
石洞溝村
中國傳統村落碑樓

歷史文化

文化遺存

遠古的殷商文化遺存豐富,這裡有十一世湯王仲丁所築都城地,汜水縣志載:今邑東郭,外有湯王溝,更有桑林,系湯王禱雨處,及仲丁,因亳都有河決之害,遷都於囂,以征藍寇。囂都在今汜城東北。囂亦作敖,敖,山上有城,即仲丁所遷。秦置倉於中,亦曰敖倉城。村古碑誌述曰:秦置敖倉,汜城東北有村名東倉頭、西倉頭。汜城西南傅岩里,土沃民庶,邑人商名賢傅說傅岩澗操兵藏奇。晚於殷商及近代的文化遺存有春秋時期的保全寨,隋代的保和寨,春秋時期的眺馬嶺,唐末的南唐後主李煜墓葬,文物部門記載的大型古墓葬群,記載石洞溝村古廟宇是一個古縣城廟宇配置,清代美國人在濕鐙溝設立的福音堂(清代石洞溝稱濕鐙溝),古時的汴洛古道等,汜水縣古蹟篇記載的馬跑泉。

版築術發明處

這裡有商名賢傅說輔佐商王武丁前創建版築術的傅岩澗,有傅說居住的洞穴“傅說洞”,傅說排兵布陣的“說陣圖”,有商王祖庚敕封的全國的商相祠和“良弼家風”金匾,有周代為紀念傅說在傅岩澗造版築修建的“傅說廟”遺址和柳泉寺遺址,有‘“傅說廟”遺址前迄今三千餘年的“旋勁柏”。
石洞溝村
地圖
石洞溝村有保存完好的眾多明清故居,用的就是版築的辦法。 幾千年前,老祖宗發明的技術,蔭庇著後人,讓他們享受福澤。所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傅姓子孫,唯有虔誠祭祀,以敬先人了。從古民居、古建築方面來講,石洞溝村是窯洞、版築、土坯、鵝卵石、青磚以及鋼筋水泥等各種建築的綜合體現,可以稱為建築博物館。從技術的角度來講,版築術可以稱為“中國五大發明之一”,也是五大發明之首。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石洞溝村是聖人傅說的故鄉,也是傅說發明版築術的地方。從三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傅說發明蓋房子、築城牆的版築技術,到現代城市建設中的框架式的水泥澆築等,都離不開先人傅說的功績。比如保存完好的京襄城城牆遺址就是很好的例證。所以,從建築發展的角度來講,石洞溝古村落可以作為中國建築行業的科學實驗以及研究基地。

風景名勝

商相祠

商相祠是為供奉商高宗武丁朝著名宰相、華夏第一聖人傅說而建。商相祠歷史悠久,根據出土的碑刻和古汜水縣誌記載,商相祠都是重修和久廢。 清乾隆三年,時任汜水縣令許勉燉所撰《傅岩里商相祠堂記》曰:“予初蒞汜水,觀邑志所載,城西傅岩里,舊有商相祠,久廢。”
石洞溝村(河南省滎陽市高山鎮石洞溝村)
商相祠夜景
史書稱:傅說隱於之間。周穆王東狩,勇士高奔戌活捉一虎,獻與王,王命東虞設押養虎,虞國改稱虎牢關。古代大伾山東虞。虎牢關其關隘就修築於汜水西南的大伾山上,據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云:“北臨黃河,崖岸峻峭,岹岹孤危,高四十餘丈,勢盡川陸,大伾山古代乃虞國”。 虢國就是上街鎮,虞國就是虎牢關。 傅說隱於虞、虢之間,就在虎牢關與上街鎮之間西南15里的傅岩,為傅氏始祖傅說發祥之地。另據乾隆汜水縣誌載:傅說,商名賢,汜水人也。
據傅氏祖傳:在商相祠外經過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對“良弼家風”匾額頂禮膜拜。大門對聯書:“德比唐虞前詔百王道統,澤流孔孟後開萬代儒宗。橫額:文官之祖”。雙對聯,靠外第二幅:“說命三篇乾坤定,版築甲骨青銅銘”。
院內上有房屋三間為商相祠正殿暨商相傅說祠堂,內供傅說牌位,上書:“商王武丁宰相中華第一聖人汜水傅岩賜姓始祖傅說之神位”。院植翠柏八株,榮花樹一株,譽稱曰:“榮華富貴八百春”。每逢清明、寒食、春節,傅氏族人及播遷外地族人代表數千之眾朝謁祠堂,肅立拜祖,追念祖德。傅岩里百家之姓同時聚攏商相祠院中,拜謁聖人,祭奠儀式莊嚴神聖,場面頗為壯觀。祠後為煥文閣,閣之底層,西南靠西有洞,內供“朱柏廬“塑像。西有磚台階,拾階而上有洞,內塑“朱衣宮”塑像。北亦有洞,內塑“五夫子”像。南亦有洞,內供傅青主傅山牌位。東西各有磚階,再上始達頂端為第四層“煥文閣”,內塑有“文昌帝君”像。閣貌雄偉為方圓百里各村之僅有。經古建專家評:“此閣建築風格,明代遺風,清代建築,磚木結構設計,混磚結構建築,此建築形式,河南省僅兩座”。
商相祠年代久遠,據現存碑刻記載,清代迄今已修葺10次,康熙54年前至少曾有一次修葺,即在久廢的商相祠舊址上修建了卷棚三楹,此後的8次修葺碑文甚詳,不累述。2015年又進行了第10次修葺,新增了碑刻和碑廊,將30多通古碑刻置於碑廊之內。

明清古民居群

石洞溝村有三處明清古民居群,南街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建造時間最早,保留比較完整,其中最老的民居建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已有六百餘年。南街西側是一棟挨一棟的老民居,均是坐西朝東,一進進房屋自東向西延伸。連綿的紅石牆用紅色原石壘砌,石灰摻土沙加麻絲,用木杵搗成半軟不硬的泥團,泥團上置放未加工的紅石,石牆縫用小石塊嵌揳緊固。紅石牆建造很快,牆體堅固。明代紅石頭不加工,砌牆時不分大小不分層隨意砌,清代紅石頭也不加工,但砌牆時分了層。民國時,紅石頭打磨規整,變成易砌築的方石,開始分層砌築。除石牆民居外,還有些老民居牆面,用卵石加土坯混合砌築而成。還有些老民居是青磚砌築的。

高門台四進院

南街上最顯赫的建築,是清代乾隆時期舉人傅子默的高門台四進院。傅子默是典型的鄉村士紳,“屬文汪洋恣肆,獨屢試不售”,運氣不好。他“胸懷放曠,接物表里洞然,絕無城府”。子孫輩出了多個秀才。曾孫傅仕周中進士。
四進院坐西朝東,大門開在南街上,最後一進建築,伸展到山腳下的靠山窯院。大門前用大塊紅石砌築成四級台階,有近兩米高,村民因此叫它高門台。大門拱形門洞上方,原有看家護院的小樓,現已不存。門洞內側牆面上有門槓洞,足有大海碗碗口大,可以想見門槓有多粗。
四進院中前兩進已毀,第三進院正房是三層樓,一樓入門處建成窯洞形狀。一樓東北側屋頂處,用一塊方形厚木板蓋著。木板可以從二樓拉開,用軟梯把人從一樓拉上去,最後把軟梯也拉上去,封上木板洞口,土匪攻不上去。這種防匪患措施,在豫西老民居中也有。傅子默家的第四進院是靠山窯院,窯主人在老窯基礎上,又往山體內掏了一部分,面積擴大了近一半。前後兩部分的開鑿,相差很長時間。

著名人物

傅說,殷商時期的名相,《史記》載,商王武丁即位後,致力於復興殷商,希望找到一位能輔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在夢中見到一個聖人名叫“說”,醒後找遍群臣也沒有,於是尋訪民間,終於在傅岩築土牆的奴隸中找到了他。武丁與之交談後,認為他是位聖人,於是任用他為相,賜姓“傅”。
因為崇高的威望,傅說在世時便已被尊為聖人,自《春秋》以來的文獻記載,均稱傅說為聖人,比孔子要早800多年。他的思想精華記載在《說命》三篇中。所謂的《說命》三篇,是傅說和武丁之間的對話,分上、中、下三部分,記錄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儒家經典之一的《尚書·說命》里,集中反映了傅說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其中有傳頌千古的“非知之難,行之惟難”的哲理名言。後人認為,他留下的《說命》三篇,為孔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對於老百姓來說,也許傅說留給他們最實在的,就是發明了版築之術。所謂版築,俗稱“打牆”。古人建房造牆,在很長一段時期不是用磚,而是用土。《孟子·告子下》里有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在這段文字前,孟子舉了幾個例子,說了百里奚等,其中有一句“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說的就是傅說打牆的故事。

獲得榮譽

河南省第三批傳統村落。
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

地圖位置

石洞溝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