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科研事業,民俗,
歷史沿革
上街區古為高辛氏祝融和有熊氏黃帝管轄之地。堯、舜、夏朝屬豫州。
商代為囂地。
西周屬東虢。
春秋屬鄭國。
戰國屬韓之成皋。
秦設郡縣,屬三川郡成皋縣。
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三川郡為河南郡,仍屬成皋縣。
三國時期,屬魏司州部河南郡成皋縣。
北魏,屬北豫州部滎陽郡。
東魏,屬北豫州部廣武郡。
北齊,屬成皋郡。
北周,屬北豫州部滎州、鄭州。
隋,屬滎陽郡汜水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孟州汜水縣。
唐、五代、宋仍之。
金,屬南京路鄭州汜水縣。
元,屬河南江北中書省汴梁路鄭州汜水縣。
明、清,屬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鄭州汜水縣。
中華民國初,屬豫東道汜水縣。
民國16年(1927年),廢豫東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區,直至解放前歸汜水縣管轄。
1948年秋至1954年秋,屬成皋縣(汜水、廣武合併為成皋縣)。
1954年,成皋縣、滎陽縣合併後,屬滎陽縣第五區。
1956年,在上街村東南設上街火車站。
1957年11月,周恩來總理依據河南鋁礦資源豐富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親自批准中國最大的鋁工業基地——河南鋁業公司建址在上街區火車站南邊,遂沿上街火車站名,建上街區。
1958年8月5日,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豫民字(140)號檔案批准,成立鄭州市上街區。
1959年至1962年初,歷經4次區劃調整,1962年初上街區域面積最大,達127.84平方公里。
1964年6月,根據國務院縮小城市郊區指示精神,上街區僅保留夏侯、聶寨、廿里舖、任莊、東柏社、肖窪、朱寨7個行政村,成立上街區農業公社。
1984年,上街區農業公社改稱聶寨鄉。
2001年,撤鄉建辦,聶寨鄉所屬各行政村分別劃入濟源路、中心路、新安路、工業路4個街道。
2004年7月,滎陽市峽窩鎮重新劃入上街區,至此,上街區轄5個街道,1個鎮,轄區總面積64.7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
上街區地處河南省北部、華北平原、黃河沖積平原扇軸部,為華北平原和豫西丘陵的相交地帶。東經113°14''45″至113°19''05″,北緯34°35''至34°40''之間。上街區位於鄭州市轄區西部38公里處,周圍與滎陽市接壤:東鄰滎陽市城關鄉,西、南分別與高陽鎮、劉河鎮毗鄰,北部與王村鎮相連。
地形
上街區地質為第四紀沖積堆積次生黃土層,厚度最深可達200米左右。全區大多為Ⅰ-Ⅱ級下沉性大孔土僅北部靠近隴海鐵路線為非下沉性土,浸水後具有沉陷性。地基允許耐壓力1.5-2.5千克/平方厘米,地下水的穩定水位深度在13.9-29.5米處,地下水大致向北或西北流動。
上街區轄區屬黃土丘陵地,處於
華北平原、黃河沖積平原扇軸部,為豫東平原和豫西丘陵的交接地帶。西、南部承接丘陵山地,地勢起伏不平,大部分位於古黃河一、二、三級階地上,按地貌形態及成因類型,自南而北可劃分為風成黃土崗地,沖洪積傾斜平原和沖積平原三種地貌類型。區內所覆蓋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其淺層黃土崗地區為上更新世風積物;傾斜平原區為上更新世沖洪積物;沖積平原區為全新世沖積物及上更新世沖洪積物。區內發育有較多的沖溝。地面被沖溝割裂成塊,沖溝多為近南北向和東西向,沖溝寬深均在30-70米局部有70-80米深,100-150米寬,長度一般為500-2000米,個別沖溝長達5000米以上。東、北部地勢開闊,較為平坦。全區整體呈西南高、東北低的自然傾斜之勢,坡度平均0°48′8″,海拔高度在110-160米之間。地面最高點189米,最低點130米以下,高差大於50米,平均縱坡降8-15‰。區域內由於長期的山洪及雨水沖刷,致使沖溝縱橫,地面大部分被切割成條塊段。
氣候
上街轄區處於中緯度暖溫帶,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由於受南熱北冷高壓氣團進退更迭的控制,具有典型的暖溫帶季風氣候特徵,冬冷夏熱,四季分明。
四季特徵
四季特徵:春季冷暖無常,多風少雨,氣溫14.8℃;夏季炎熱多雨,水熱同期,氣溫26.7℃;秋季涼爽,日照充足,氣溫14.5℃;冬季風多雪少,寒冷乾燥,氣溫1.2℃。
溫度
溫度:上街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337.9小時。年平均氣溫13.5℃-15.3℃之間,年際最大變幅為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2.9℃,極端最低氣溫為-16.5℃,一年中月均溫度以七月份為最高27.5℃,以一月份為最低-0.2℃,氣溫年較差為27.7℃。初霜與終霜期間平均日數為52天,全年無霜期平均是225天。
降水
降水:上街區屬大陸性氣候,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一般在500—800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5.8%。歷年平均降水量為622.2毫米。1958年降水量最大,達1048.5毫米,1981年降水量最小,只有318.4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分布不均勻,四季降水量相差很大。冬季(12-2月)降水28.0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5%;春季(3-5月)降水116.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8.7%;夏季(6—8月)降水333.4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3.6%;秋季(9—11月)降水144.5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9.2%。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除正常的氣候因子外,上街區災害性天氣發生頻繁,嚴重的影響了土地利用和生產潛力的發揮。這些災害性天氣概括為旱災、暴雨、冰雹、乾熱風等。上街區一年四季都有旱情,只是輕重程度各不相同。全區春旱與初夏旱出現頻率均在33%以上,伏旱與秋旱出現頻率均在25%以下,有“十年九旱”之稱。全區暴雨一般出現於8-9月,其主要特點是強度大,降雨歷時短,雨量集中。
冰雹在轄區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造成危害較大的是1979年4月12日,時值果樹開花授粉期,致使部分果樹絕收。據1957—1996年40年資料統計,發生乾熱風多達30次。發生在5月下旬或6月初,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危害,2-3年一遇。乾熱風連續發生時間達6-7,最多的年份是1971年長達14天。
土壤
上街區土壤為一個土類即褐土類,包括三個亞類——褐土、潮褐土和褐土性土;三個土屬是立黃土、潮黃土和白土,共有5個土種,分別為立黃土、白立土、潮白土、砂姜底潮白土、白土,面積分別為4930畝、10148畝、4559畝、2129畝、2308畝,分別占轄區土壤總面積的20.5%、42.2%、18.9%、8.8%和9.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上街區多年平均降水653.8毫米,最高達1048.5毫米,最低為400.6 毫米,降水年內分布不均勻,降雨集中在夏季7、8兩個月。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337.9小時,平均無霜期為225天。轄區沒有長年地表河流湖泊,地下水是唯一的水資源。
由於上街區分布有較厚的第四系鬆散層,故蘊藏有較豐富的地下水,富水性自南而北增強。 地下水分布以
隴海鐵路為界。鐵路以北為淺層水,靜水位5-10米,井深40-65米,單井出水量10-30 m3/h,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資源;鐵路以南為深層水,靜水位35-55米,井深100-160米,主要含水段在60米以內,單井出水量除黃土崗地區小於30 m3/h,其它地區多在30-70 m3/h之間,富水程度為每小時20-50噸。
上街區淺層水主要受降水補給,其次為北部地表水補給,中深層水則為南部側向逕流補給和淺層越流補給。地下水自西南、南向東北、北逕流。 上街區地下水總儲量為2564.97萬方,補給量中深層為617.26萬方 /年,淺層為66.67萬方/年。允許開採量中深層為617.26萬方/年,淺層為102.67萬方/年。統計實際開採量中深層為800.4萬方/年,淺層為216.99萬方/年。每年動用儲存量中深層為183.4萬方,淺層為114.32萬方。
地面河流情況,上街區西部有
汜水河,常年流量1.0-1.5m3/s,洪水期可達1557m3/s,枯水期僅有0.2-0.3m3/s;東部滎陽市附近有索河(淮河水系),北部還有枯河上游支流,本區降水大都經地面沖溝匯入這三條河流。
動物資源
上街全區已知的動物有爬行綱、兩棲綱、魚綱、鳥綱、哺乳綱和昆蟲綱等六個綱70多個科、376種之多。其種類名稱如下: 草魚、鯽魚、鯉魚、青蛙、
蟾蜍、蛇、蜥蜴、麻蜥、壁虎、龜、鱉、喜鵲、麻雀、烏鴉、啄木鳥、翠鳥、鴿、野兔、松鼠、地鼠、
黃鼬、獾、狗、貓、牛、馬、騾、驢、羊、豬、雞、鴨、瓢蟲、螳螂、青蛉、赤眼蜂、蜜蜂、家蠶、棉蚜、紅鈴蟲、蚱蜢、蟋蟀、螻蛄、地老虎、棉夜蛾、造橋蟲、金龜子、天牛、避債蛾、椿象、葉蟬、叩頭蟲、灰蝶、粉蝶、菜青蟲、粘蟲、玉米螟、麥蛾、玉米象、
紅蜘蛛、果類食心蟲、枯葉蛾、黃刺蛾、蒼蠅、家蠅、牛牤、虱子、臭蟲、
蟑螂等。
植物資源
上街轄區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地區,各種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種類繁多。絕大多數具有耐旱、耐瘠、適應性強等特點。 全區種子植物可分為兩門,一是裸子植物門,內有蘇鐵綱的蘇鐵目,松柏綱含有銀杏目和松柏目——松科和柏科。二是被子植物門,可分為單子葉植物綱和雙子葉植物綱,共有30科,約有935個品種。如下述: 糧食作物:有小麥、大麥、豌豆、玉米、穀子、大豆、綠豆、高粱、薯類等29種,290個品種。 果品類:蘋果、桃、杏、梨、李、核桃、柿、棗、梅、櫻桃、草莓、石榴、葡萄等65個品種。 蔬菜類:白菜、蘿蔔、黃瓜、南瓜、絲瓜、苦瓜、冬瓜、西葫蘆、芹菜、西紅柿、茄子、芫荽、小茴香、辣椒、土豆、菠菜、莧菜、甘藍、洋蔥、大蒜、韭菜、豆角等130個品種。 花木類:馬尾松、油松、雪松、側柏、檜柏、龍柏、牡丹、芍藥、月季、薔薇、玫瑰、繡球、菊花、一串紅、百日紅、千日紅、合歡、紫葛藤、楓楊、泡桐、法國梧桐、箭桿楊、毛白楊、垂柳、龍爪柳、女貞、黃楊、中國槐等約有450多個品種。
礦產資源
上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鋁土礦為主。鋁土礦是生產氧化鋁的主要原料。區內中鋁河南分公司管轄小關鋁礦、洛陽鋁礦、澠池鋁礦等5座礦山。鋁土礦保有儲量1.9億噸,石灰石12.1億噸。已形成開採鋁土礦110萬噸、石灰石85萬噸的生產能力。據統計,河南省已探明鋁土礦產地40處,累計探明儲量4.7億噸,其中地質保存儲量4.39億噸儲量,A/S﹥7的鋁土礦僅占17%左右。因近十多年來亂采濫挖,大部分礦區被破壞,可開採儲量遠小於儲量,鋁土礦礦床保存比較完整的儲量僅有1.7至1.9億噸。
交通
上街區現有國道6.864Km(G310),縣道15.812Km(其中X011廿峽線7.524Km和X042上韓線8.288Km),均為二級公路,鄉道61.7Km,村道80.7Km。經過2005年以來“村村通”和國家“千億元工程”項目的實施,上街區已經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標。X011廿峽線是我區通往省會鄭州和G310公路的交通動脈, X042上韓線是我區連線G30連霍高速的必經之路,X011廿峽線和X042上韓線為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紐帶作用。
經濟
綜述
2017年,上街區生產總值116.2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8339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0.3:51.6:48.1;固定資產投資123.8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1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5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9元。
第一產業
上街區已形成獨具特色的萬畝花椒基地、優質林果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和日光蔬菜大棚基地等“四大農業產業基地”,所出產的“大紅袍”花椒和“柏廟皇梨”,已成為區域現代農業的知名品牌。
第二產業
上街素有“鋁都”之稱,是中國鋁工業產業聚集地和技術發源地,區內有中國鋁業河南分公司、長城鋁業公司等具有40多年發展歷史的國有大型鋁工業企業,聚集著一批實力雄厚的鋁及鋁相關的民營企業,是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產品涉及氧化鋁、電解鋁、剛玉、水泥、鋁型材等,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鋁工業產業集群。伴隨著中國鋁業河南分公司70萬噸氧化鋁擴建項目的建成投產,全年氧化鋁產量將達到200萬噸、電解鋁6萬噸,多品種氧化鋁6萬噸、碳素製品10萬噸、礦山采剝能力500萬噸。上街也是中國重要的閥門生產研發基地,河南上蝶閥門有限公司、鄭州市鄭蝶閥門有限公司、鄭州市閥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鄭州閥門研究發展中心等一批國內重點閥門生產研發企業雲集於此,素稱“中國閥門之鄉”。
2015年1-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71.8億元,同比增長8.5%;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38.2億元,同比下降0.4%;實現利潤6796萬元,同比減虧12.6億元。區屬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對規上工業貢獻率為78%,拉動增長6.6個百分點;中鋁鄭州企業企穩向好,實現增加值9億元,同比增長10.1%,扭轉去年全年下降態勢,實現利潤-12727.1萬元,同比減虧12.5億元。
第三產業
2008年上街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4億元,同比增長24%,超出市定目標6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3.9億,同比增長24.1%;住宿業營業額完成0.55億元,同比增長25.6%;住宿和餐飲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2.6億元,同比增長24.6%。全區服務業實現稅收2.5億元,財政貢獻率達42%。引進新建項目52個,比2007年同比增長68%,新增就業人數2100餘人。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15.1億,同比增長9%。第三產業在全區經濟中的比重為20%左右。
社會
醫療衛生
上街區有中國長城鋁業公司職工醫院(甲等二級)、上街區人民醫院、中醫院、骨科醫院等,具有地市級醫療水平。
教育事業
上街區內有長鋁工學院、4所中學(其中外國語中學1所)、2所職業技術學校,每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
科研事業
2014年統計上街區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7000多名,其中涉鋁專業中高級技術人才達3000餘人。境內駐有國家唯一的輕金屬研究機構——
中國鋁業鄭州研究院、瀋陽鎂鋁設計院鄭州分院、長鋁公司設計院等三家涉鋁研發機構,處於國內
氧化鋁、
電解鋁、
炭素等的設計、研究、開發的權威地位,研發實力雄厚,技術裝備水平高,創新能力強。
民俗
上街區而言,由於地域狹小,不少民風民俗都與周邊縣市相近,有的甚至和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相仿。解放前,區域內男女結婚,絕大部分都依父母之命,不能自由自主。婚前互不謀面,更談不上相互了解。媒人給男女提親,首先介紹對方的財產、門第、品貌、屬相。若父母初步同意,便掐八字,合命相,如無“妨”“犯”才算合適。然後過小啟(即換東西訂婚),準備結婚時轉大啟,擇吉日,男家備辦彩禮到女家進“好”(把準備結婚的日子告訴女方)。女方的父母置辦嫁妝,大至箱櫃、桌椅,小至臉盆、皂盒,視女方家庭經濟情況有很大差別。結婚前一天,女方送嫁妝.男方送彩禮,以便吉日準時迎親。吉日,男女請當地知名人士作“引客”,手腳麻利的青年作炮手,備花轎到女家娶親。
結婚交通工具,按本區舊習慣,大都坐花轎,一般為兩乘或三乘,最多的有十二乘,並伴有響器(樂師)助興。若兩家相距較遠,則實行迎親。雙方約定時間,定地點用牲口把新娘送至半途,由男方迎娶回家。舊社會,官僚,地主,富商納妾的較多,有的一人就娶五房姨太太,極端貧苦的農民,無力置辦婚嫁事宜的,多從兒時送“童養媳”。有女無兒的可招養老女婿(即倒插門),改名換姓,備受人們的鄙視,有的還得在契約上寫道:“小子拙笨無能,自願改名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