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油經濟學
- 研究:石油產業的部門經濟學科
- 本質:一門經濟學科
- 存在:諸多困惑與迷茫
學科簡介,地位,石油交易特點,能源代替品,中國石油遠景,世界能源遠景,中國石油問題,
學科簡介
石油經濟學(Petroleum Economics)不同於一般經濟學。短期油價的變化受許多偶然性原因的影響,很難做出比較科學的預測,石油價格的變化很不同於一般商品,經濟學認為價格高了供應會增加, 價格低了供應會減少,這個規律在石油市場卻是並不存在的。油價曾經低到每桶11美元,持續了將近一年之久,生產不見減少。現在每桶38美元的高油價也沒有刺激生產,相反還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減產。
地位
石油是寡頭壟斷,和經濟學所假設的完全競爭市場不同。在石油經濟中起作用的是石油輸出國的財政情況,而不是生產者追逐利潤的動機。在油價高的時候,石油輸出國財政狀況良好,不缺錢花,所以不忙著增加生產。相反,在油價低的時候,財政緊張,不得不多產石油,導致油價進一步降低。這就是石油經濟學的基本規律。這種規律使油價很難經常在平衡點上下波動,而是大起大落,不可捉摸。
石油交易特點
石油利潤
成品油供應緊張逐漸過去,但成品油價格還要上漲的說法依然盛行。如果拿美國作例子,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中國油價和美國油價,哪個貴?
這似乎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兩者之間的可比性到底有多大?
2004年9月成都的《華西都市報》報導了一個好奇者對中美油價之間對比的一番探究,文章是這樣說的:“以中國市場最常見的93號汽油和美國市場的93號汽油作比較(兩者品質基本一致),在成都市目前零售價格為3.81元/升,美國紐約市平均價格為1.966美元/加侖。這裡有個問題需注意:美國是沒有養路費的,汽油零售價已經包括所有稅費,而成都地區轎車養路費為105元/月。計算一下:美國家庭一般一輛車每月消費汽油25加侖,折合成公升數為94.625升(1加侖=3.785升),總花費49.15美元,按基準匯率1美元折合8.2766元人民幣計算,為406.79元人民幣。而成都地區94.625升汽油總價為360.52元,再加上105元的養路費,總花費465.52元。再將每單位油價作個對比,把105元養路費折合到單位油價中,計算公式為.105/94.625+3.81=4.92元,也就是說成都實際油價為4.92元/升,而紐約油價換算為1.966/3.785×8.2766=4.30元/升,兩者相差0.62元/升。”
成都的情況大概可以代表國內油價的基本情況,把整個折算過程略去,前文的核心意思可以總結為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中國國內的油價要高於美國。
當然,這篇文章說的是當時時點上的油價。但重要的是,它給出了一個計算方式,人們可以根據這種計算方式來算出每一時刻上中美油價之比。記者嘗試找了一些數據進行推算,結論都與上文得到的結論相同。只不過隨時間地點變化,價格差值有點不一樣而已。 中石油
這兩個數據至關重要,根據這兩個數據可以輕易地算出,由於產量增加和價格上升,實際上如果中石油保持企業的費用與銷售額同步上升的話,那么它的利潤增長就應該是28.5%。根據陳耕的說法,中石油的實際利潤增長是47.9%,看起來中石油似乎是增收減支了。但經濟學的簡單常識告訴人們,產量的增加應該帶來規模效應,進而造成公司成本的下降。簡單進行進一步分析,中石油成績單上的不到20%的超額利潤其實來得並不困難,因為它是個一條龍的石油企業,僅僅是下游的銷售,因為規模的擴張幾乎完全不帶來成本的上升,僅這一項,就可以帶來相當的利潤收入。所以,實際的利潤增長可能遠遠超過公布的數字。 不知因為油價高了,中石油的員工們是不是都多發了獎金。同時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控制的中國成品油市場價格已經高於人均收入遠高於中國的美國成品油市場價格,不知道那位最初報導訊息的記者憑什麼說陳耕董事長是帶著自豪遞交這份成績單的。
還是以中石油為例。中石油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上市,其股權結構十分清楚,中石油集團握有其約90%的股權,其餘股權為海外股東所有。而根據我們前面所引用的中石油的盈利數據可以輕易地估算出,大約有100億港元的利潤流向海外。
如果說把2003年的中石油和2004年的中石油相比是一個近期的考慮的話,那么得承認,當國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上市時所提出的引進戰略投資者,從長遠角度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說法是有相當道理的。如果海外投資者能夠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司中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有效的監督機制,讓兩大石油公司的效率有所提高的話,哪怕這種作用會在長期發生,那么一個公司向海外交100多億美元的學費,也許是貴了一點,但畢竟可能還有作用。
但是最近有一條訊息是引人注目的,這回輪到了中石化。
“全球最大的上市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已全部出售其持有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7%的股份。它是第三家配售中石化股份的戰略投資者。據香港媒體報導,至此,中石化目前的戰略投資者僅有Topgoal一家,持股約3.5%。有分析師對媒體指出,由於戰略投資者存在何時退出的問題,投資者可能因考慮到這一點而貽誤最佳的投資時機。而隨著埃克森美孚因沽空中石化股份而賺得盆盈缽滿,Topgoal不會無動於衷。”
無論媒體作何評價,有一點是不能迴避的,那就是這條新聞意味著至少在中石化,當初海外上市時設計的以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來從長期範圍內改造公司的想法已經難以實現。很難想像僅存的一家海外戰略投資者能在中石化的董事會中起到多大作用,而戰略投資者的退出意味著海外上市的中石化接下來面臨的海外投資者都是中小股東,他們可能有先進的理念,但客觀條件是他們所持的股份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們進入中石化的董事會,還能指望他們來改造中石化嗎?那么現在我們拿什麼理由來為每年流向海外的中石化利潤辯護呢?
中石化集團和中石油集團是中國指定石油經營的兩大集團,這意味著中國境內幾乎所有的關於石油的上游交易都是由這兩家公司經營的。現在油價上升,中國油價實際已經不低,而兩大公司經營的,絕大部分都是國內的油氣資源。它們從國內採油、賣油,因為壟斷而獲得高利潤,卻要分給海外的股東,雖然從法律上是天經地義的,但卻不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考慮到兩個海外上市公司當初的承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就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當初向他們的主人——全體中國人民說,我要去上市,從海外弄點本錢來擴張,同時還可以請進幾個洋老師來幫教我怎么管公司。而結果是現在洋老師拿筆學費就走了。 為什麼在中國民資洶湧,苦於找不到出路,甚至要去炒房炒地的時候,利潤率如此之高的中國石油行業卻因為投資的關係不得不把利潤流向海外?是不是有可能讓中國民間資本通過某種渠道把這些股本都收回來,把中國石油的利潤還給中國?
時下的情況如何呢?時下的情況是在劃分勢力範圍時得到了中國南方的中石化,對廣東成品油供應前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時稱:“廣東成品油消費需求仍將持續增加,而資源供應將更為緊張,市場供需矛盾仍將十分突出。”而他們的建議被新華社概括為兩個字:“提價”。
不僅如此,新聞媒體們還陸續報導了這樣一些情況,在各地,由各種社會力量投資的加油站現在得到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成品油變得越來越困難。一些加油站的主人因為得不到油,無法把生意繼續下去,不得不把整個加油站賣給中石油和中石化。綜合起來,看到了這樣一幅圖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壟斷程度在時下是在加強而不是減弱。
不僅如此,還看到的是中石化和中石油集團下屬的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家上市公司正在成為一個收購平台,2004年以前是大量收購母公司資產,現在開始收購海外資產。我們對收購行為本身不作評價,但這些收購無疑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資產,進而膨脹了海外股東們在整箇中國石油行業的權益比例(雖然這種比例並不大,但這畢竟是一個管道)。讓海外股東們更多地分享由壟斷的兩大石油公司以不合理的國內高油價帶來的利潤,在高油價時代中國石油的利益鏈條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狀態。
大起大落成為基本規律
經濟學認為價格高了供應會增加,價格低了供應會減少,但這個規律在石油市場並不存在。在石油經濟中起作用的是石油輸出國的財政情況。 短期油價的變化受許多偶然性原因的影響,很難做出比較科學的預測。石油價格的變化與一般商品很不同,經濟學認為價格高了供應會增加,價格低了供應會減少,這個規律在石油市場是並不存在的。油價曾經低到每桶11美元,持續了將近一年之久,生產不見減少。現在每桶30美元的高油價也沒有刺激生產,相反還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減產。可見石油經濟學不同於一般經濟學。石油市場是寡頭壟斷市場。在石油經濟中起作用的是石油輸出國的財政情況,而不是生產者追逐利潤的動機。在油價高的時候,石油輸出國財政狀況良好,不缺錢花,所以不忙著增加生產。相反,在油價低的時候,財政緊張,不得不多產石油,導致油價進一步降低。這就是石油經濟學的基本規律。這種規律使油價很難經常在平衡點的上下波動,而是大起大落,不可捉摸。
現在的高油價已經持續3年多,各石油輸出國財政情況良好。按理說,石油輸出國應該在高油價時做好財政儲備,以應付低油價時發生的困難,而且也能減少油價的波動。這一點世界銀行曾經對石油輸出國組織提出過建議,並且設立專題做了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石油輸出國的財政管理能力很薄弱,沒有自我控制的機制。雖然道理上他們也完全接受,但是事實上做不到。除了挪威能夠做到以豐補歉,其他大多數石油輸出國都實行現收現支政策。因此油價還會被當時的財政情況所左右,油價的大起大落還得繼續下去。
3年多的高油價逐漸養成了石油輸出國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萬一發生油價跌落,他們更容易陷入大量增產的困境。所以可以預期,說不定哪天油價轉向,價格會螺旋式地向下走,跌到每桶20美元,甚至15美元以下都是可能的。根據多數石油經濟學家的估計,近期的均衡油價應該在每桶20至25美元之間,超出這個範圍的波動都可以認為是石油財政造成的,而不是競爭市場造成的。
能源代替品
納粹德國就用國內資源豐富的煤炭煉製石油,南非在因種族歧視而遭受石油禁運時,也用煤炭煉製石油,雖然在當時的油價下並不經濟,但是至少沒有發生過能源供應的危機。拿現在油價來看,這種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有利,所以油價不可能高於用煤煉油的成本。其次有許多非常規石油資源,過去因為成本太高而沒有大規模使用,現在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有利,這裡包括油葉岩、高凝點石油等,光是油葉岩資源,其總量超過常規石油資源。
中國石油遠景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項目辦公室最新評價結果顯示,中國石油遠景資源量1086億噸,石油儲量產量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從國土資源部獲悉,作為中國油氣資源領域評價範圍最廣、涉及礦種最多的資源國情調查,經過4年努力的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顯示:中國石油遠景資源量1086億噸,地質資源量765億噸,可采資源量212億噸,勘探進入中期;天然氣遠景資源量56萬億立方米,地質資源量35萬億立
方米,可采資源量22萬億立方米,勘探處於早期;煤層氣地質資源量37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11萬億立方米;油頁岩折合成頁岩油地質資源量476億噸,可回收頁岩油120億噸;油砂油地質資源量60億噸,可采資源量23億噸。地質資源量指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最終可以探明的油氣總量,包括已探明的和尚未探明的。可采資源量,指在未來可預見的條件下可以采出的油氣總量,包括已采出的。評價結果表明,中國石油儲量產量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天然氣儲量產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到2030年,石油產量可以保持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產量可以達到2500億立方米,油氣當量“二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同時,油頁岩和煤層氣資源潛力可觀,未來可以對常規油氣資源逐漸形成重要的補充。
為進一步摸清中國油氣資源家底,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於2003年底啟動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石油天然氣評價了全國115個盆地;煤層氣評價了42個含煤盆地(群),覆蓋了全國主要含煤盆地;油砂評價了全國陸地24個盆地的106個礦帶;油頁岩評價了全國47個盆地的80個含礦區。評價工作由5家石油公司、6所大學和6個科研機構的17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評價成果對編制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加強油氣資源管理髮揮了積極作用
世界能源遠景
《BP世界能源統計2008》顯示,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在2007年基本未出現顯著變化———保持在1.24萬億桶的水平———以目前的開採速度足夠開採41年以上。此外。根據收到的更加完整的數據,2006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向上修正了310億桶。 2007年,即期布倫特原油的現貨平均價為72.39美元/桶,上漲了11%。油價從一月中旬的50美元出頭一路飆升至年終的96美元以上。其間,美國煉油能力的暫時下降導致美國基準西德克薩斯中質油(WTI)自1979年以來首次以低於布倫特的價位交易。重油及高含硫原油的價差持續較高,表明煉油能力仍有待提升。2007年,全球石油消費增長1.1%,即100萬桶/日,略低於過去十年平均水平。中東、南美與中美洲以及非洲這些石油出口地區的消費占據了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三分之二。
中國石油問題
上面這道題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羅塞爾·羅伯茨(RussellRoberts)的小說《看不見的心——一部經濟學羅曼史》中。書中的主人公———一位中學經濟學教師,在給學生上的第一堂經濟學課上,提出了這個問題。在學生們噼哩啪啦打完計算器之後,老師公布了答案:當石油越用越少,價格自然越漲越高,當油價上升到足夠高,人們就會不用石油,改用其他替代品;剩下的石油由於開發成本太高,無人開發,自然不會用完。在第一堂課上,學生們明白了經濟學家與旁人思維的差別所在。
由於中國在10年間從一個石油淨出口國變成石油淨進口國,且進口石油在國內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與日俱增,石油已從過去問題不大變為現在很成問題。特別是當前美國不惜代價控制中東石油,世界油價不斷暴漲,這個問題更顯突出。前一階段“中國石油危機論”頻頻見諸報端,有人在油價近天價的情況下建言中國政府增加石油戰略儲備。近來有經濟學家出面反擊這種觀點,指其為“油托”,“唱衰中國石油”。
如何評價這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黃漢認為,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就像羅伯茨小說中使勁按計算器的中學生,只會按照“中國生產多少石油,減去消費多少石油,缺口是多少”這樣簡單的思路做數學題,不明白供需變化會影響價格,而價格變化反過來又作用於供需,絕非加減乘除那么簡單.
但這並不是說中國石油不存在危機。在石油年消費量將近1/3依賴進口,且缺口有進一步擴大趨勢的背景下,中國石油問題不是“唱”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今年1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出現逆差,為多年來所罕見,石油進口額急劇增加是罪魁禍首,無疑證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
如何面對這一嚴峻挑戰?黃漢認為,單純從供給角度出發,多辟進口來源,增建石油戰略儲備,雖能解燃眉之急,但治標而難治本。現在,已經到了全盤考慮中國能源消費政策的時候了。
不少學者認為,以中國這樣龐大的人口數量,一旦像美國那樣家家戶戶擁有汽車,不僅自己國內的石油資源難以承受,還會極大衝擊世界石油市場。 但這種論點很快被戴上“看不得中國人過好日子”的“帽子”:“美國人手一輛車,一個人消費掉其他國家幾十個人才能消費的能源,不見有人說什麼。為什麼中國人剛開上私家車,就有人容不得呢?”黃漢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國人必須保持清醒。美國人之所以能過上令許多人嚮往的“美國式生活”,是有條件的。這不,他們的軍隊正武裝到牙齒,全世界搶石油呢。不要說中國現在不具備這個條件,即便將來強大了,以中國人“與人為善”的本性,也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家車能多燒幾桶便宜油而到處殺人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