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1.廠商極少。市場上的廠商只有一個以上的少數幾個(當廠商為兩個時,叫
雙頭壟斷),每個廠商在市場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其產品價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相互依存。任一廠商進行決策時,必須把競爭者的反應考慮在內,因而既不是價格的制定者,更不是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價格的尋求者。
3.產品同質或異質。產品沒有差別,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叫純粹寡頭,存在於鋼鐵、
尼龍、
水泥等產業;產品有差別,彼此依存關係較低,叫差別寡頭,存在於汽車、重型機械、石油產品、電氣用具、香菸等產業。
4.進出不易。其他廠商進入相當困難,甚至極其困難。因為不僅在規模、資金、信譽、市場、原料、專利等方面,其他廠商難以與原有廠商匹敵,而且由於原有廠商相互依存,休戚相關,其他廠商不僅難以進入,也難以退出。
寡頭壟斷市場結構有一點與壟斷競爭相類似,即它既包含壟斷因素,也包含競爭因素。但相對而言,它更接近於壟斷的市場結構,因為少數幾個企業在市場中占有很大的份額,使這些企業具有相當強的
壟斷勢力。寡頭壟斷企業的產品可以是同質的,也可以是有差別的。前者有時被稱為純粹寡頭壟斷,後者則被稱為
有差別的寡頭壟斷。
寡頭壟斷的市場存在明顯的進入障礙。這是少數企業能夠占據絕大部分
市場份額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是寡頭壟斷市場結構存在的原因。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是這 些行業存在較明顯的
規模經濟性。如果這些行業中要容納大量企業,則每家企業都將因生產規模過小而造成很高的
平均成本。規模經濟性使得大規模生產占有強大的優勢,大公司不斷壯大,小公司無法生存,最終形成少數企業激烈競爭的局面。對試圖進入這些行業的企業來說,除非一開始就能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並能占據比 較可觀的市場份額,否則過高的平均成本將使其無法與原有的企業相匹敵。
形成原因
1.市場自然形成:廠商由於追求規模經濟,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而市場又是相對狹小的。打個比方,如果某行業市場總規模是100,而對於該行業的生產廠商來說,規模經濟為30,那么該市場僅能滿足3個廠商在規模經濟條件下生產。這就形成了寡頭壟斷市場。(進一步,如果市場總規模僅能滿足1家廠商在規模經濟條件下生產,則市場可能進一步形成壟斷市場)
2.人為(制度)形成:廠商或國家對資源,專利,市場等的控制,也是一些寡頭壟斷市場形成的原因
主要模式
1) 突點需求曲線:理解寡頭的
需求曲線突點的關鍵在於理解寡頭價格變動的相互影響。因為寡頭市場為若干寡頭分割,一家寡頭漲價,別的寡頭價格不變,這家寡頭的消費者都去購買別的寡頭的商品,其需求量就會大幅度減少;反過來,一家寡頭降價,別的寡頭則要跟著降價,然後部分抵消這個寡頭降價的效應,使得這個寡頭的需求量增加有限。需求曲線的突點折斷了邊際收益曲線,這是需求曲線作為
平均收益線與邊際收益線的關係決定的。邊際成本線與此折斷處相交,既不影響價格也不影響產出。
2)市場份額模式:理解市場份額的關鍵就是遵循MR=MC的規則,確定市場份額的分配。在成本不同,而需求曲線和邊際收益線相同的情況下,邊際成本低的企業市場份額大,價格也低;而
邊際成本高的企業市場份額小,價格高。
3)價格領頭模式:上述兩種情況是寡頭企業各自定自己的價格,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家寡頭定價,其它寡頭只是價格的接受者。
4)博弈論模式:寡頭壟斷企業間的競爭實際上是種
博弈,也就是競爭各方都充分考慮各方在現有條件下可能做出的選擇,然後做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決策。
綜合優勢
具體來看,寡頭壟斷是現代社會大規模生產的客觀需要,寡頭壟斷組織具有綜合優勢。
在資金籌集方面,由於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破產風險相對較小,因而它能得到利息較低、數額較大的貸款,使資金成本節約,資金有保證。
在生產方面,由於生產規模巨大,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獲得
規模效益,使單位產品成本大大降低。
在收集市場信息、進行廣告宣傳和運用銷售渠道等方面,比其他企業有更多的優勢。
在企業內部管理方面,可通過實行統一指揮,分工負責的內部管理體制,節約
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還可以節約交易費用。
由於一般實行多樣化經營,所以企業總體風險較小,可在各種業務、各個方面平衡盈虧,因而具有較強的
應變能力和生存能力。
在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由於有強大的財力支持,可以投入大量研究和開發費用,因而更有可能不斷推出新產品。
當今產品技術含量日益提高,新產品的研製往往需要相當規模的研究人員長時間運用大量現代化儀器設備,寡頭壟斷企業的雄厚財力更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寡頭壟斷企業有能力綜合利用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進行系列開發和廢物利用,產生出許多附帶成果。
如果說寡頭壟斷企業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中,一般不會自覺地追求高效率,從而導致實際效率往往與最大可能效率之間存在巨大偏差,高效率只是寡頭壟斷企業自身天然優勢帶來的一種可能性的話,那么寡頭壟斷企業並非真正獨占市場,這一點就使寡頭壟斷企業不得不追求高效率,從而使其高效率具有現實性。
產量的決定
寡頭間存在勾結
產量由寡頭間協商
取決於各寡頭實力的大小。
寡頭間不存在勾結
各寡頭根據其他寡頭的產量來調整自己的產量
以達到利潤最大化
價格決定
各寡頭不存在勾結:
1)價格領先制:價格決策往往由大企業作出。
決定價格的大企業通常被稱為價格領袖者,或支配性企業;
而小企業則如同完全競爭企業一樣,是價格接受者。
包括:
支配型價格領袖(本行業規模最大企業)
效率型價格領袖(本行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企業)
晴雨表型價格領袖(能優先掌握市場變化的企業)
2)成本加成:按一定的百分比在平均成本上加利潤。
例某產品的平均成本為100元,利潤率為10%,則價格定為110元。
寡頭之間存在勾結:
1)
卡特爾廠商之間簽定正式的協定來控制產量,分享市場和維持價格。
形成發展
西方經濟學教科書所推崇的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儘管從理論上而言這種市場結構最有效率,但現實生活中在成熟行業出現的市場結構中卻往往不是這樣。由幾家或十幾家左右的企業壟斷某個市場的半數甚至更多
市場份額,即寡頭壟斷市場在現實生活中則比比皆是。
寡頭壟斷市場是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的二者折衷,這種市場結構往往並非某個政府的設計,相反恰恰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並在不同的行業得到印證,如美國汽車業的通用、
福特和
克萊斯勒,
投資銀行業的美林、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產業經濟學大師、
芝加哥大學的 Harold Demsetz指出,高效率的企業可以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並伴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優秀企業的良好績效是因為效率而不是因為
市場壟斷造成的:也就是說,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其實是非常有效率的。
西方經濟學所論述的四種市場結構中,完全壟斷型市場與完全競爭型市場一樣是很少存在的,現實經濟中大量存在的是寡頭壟斷型市場和
壟斷競爭型市場。特別是寡頭壟斷型市場。以熊彼特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根據寡頭壟斷企業組織在經濟生活中所起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事實,指出“壟斷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的觀點,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假設前提上的,而這個前提缺乏現實性,因而此觀點的正確性大打折扣。
事實上,壟斷雖然是競爭的矛盾對立面,但它的存在並沒有消滅競爭,尤其是寡頭壟斷改變的只是競爭形式,而非競爭本身。如美國汽車市場一直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製造商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從國際範圍、某一國來看,寡頭壟斷反而會使競爭大大加劇。比如美國的柯達膠捲可以被認為基本上壟斷美國的膠捲製造業,但由於經濟全球化,它必定受到來自日本富士膠捲等國外製造商的挑戰。而一個國家只要充分開放
商品市場,這個產業就可以達到較高的競爭性;若進一步開放產業投資市場,則競爭性就更高。
當今國際市場上,激烈的競爭足以使寡頭壟斷企業儘可能地努力進行研究和開發,儘可能提高效率,儘可能降低產品的價格。而不是像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的壟斷破壞和降低有效的市場競爭,阻礙經濟和技術的發展。
寡頭壟斷的形成可以避免無序競爭,減少資源浪費。上世紀90年代初,地方航空公司如雨後春筍,上海、廈門、四川等16家地方航空公司相繼冒出。民航公司從原來民航總局直屬的9家。一下增至20多家,最多時曾達到34家。由於“春筍”過多,沒過幾年,市場上以機票打折為代表的價格戰長久地扮演了無序競爭中的主角。直接導致行業利潤下降的嚴重後果,全行業都遭受了打擊。1998年,這一矛盾激化到頂點,國內民航業出現全線負增長。導致全行業出現24.4億元虧損。
寡頭壟斷也可以避免完全壟斷的“
唯我獨尊”,使行業發展具有競爭的動力和潛力。日本鐵路從組建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末,就一直是國鐵“一統天下”的局面,由於在陸地運輸上的壟斷地位,使得其集中統~ 的管理和垂直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在進行決策時還比較有效。
但面對上世紀70、80年代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總公司在各地區的經營狀況不相同,又決定其管理就必須平衡各方利益,不能專注于衡量經營狀況的效益目標,加上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把公司運營實績與利益補償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原有全國
大一統的管理模式被證明越來越不適應新的要求。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對國鐵進行改革,先後拆分成七家公司,並通過租借、出售、上市等一系列的步驟,使實行改組後的各鐵路公司僅十年的時間裡,在鐵路的經濟效益、效率和服務質量上有顯著的大幅度提高。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正好避免了完全壟斷所帶來的不利因素,使行業發展乃至於經濟發展走上健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