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價格衝擊對美國經濟影響研究

《石油價格衝擊對美國經濟影響研究》由李廣眾著,劉厚俊指導的博士論文,於2008年發表,於2009年館藏於南京大學圖書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油價格衝擊對美國經濟影響研究
  • 館藏目錄:2009\F171.2\4
  • 論文作者:李廣眾著
  • 館藏號:F171.2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李廣眾著
導師
劉厚俊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經濟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京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經濟發展 石油價格 石油貿易 美國
館藏號
F171.2
館藏目錄
2009\F171.2\4

中文摘要

2002年隨著世界經濟的復甦,國際能源市場中的石油價格逐年上漲,並經歷了由周期初的每桶20美元到2008年每桶突破100美元的歷史最大漲幅。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其經濟成長無疑將要面對因油價上漲而產生的巨大壓力。1970年代初期及末期發生的“第一、二次石油危機”曾經令當時的美國及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同期通貨膨脹也處於歷史高位。發達工業國甚至將七十年代石油供給中斷而引發的價格上漲情況,歸結為其經濟體系出現“滯脹”現象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最近一輪石油價格上漲過程中,美國經濟卻體現出對能源價格連續上漲的“耐受性”和高能源價格下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2006年美國石油進口的消費占比高達60%,但是美國經濟對石油價格的波動變得不再敏感,尋求這一現象其中的原因並探討美國應對石油價格上漲的政策對中國的借鑑意義,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 本文將石油價格波動對美國經濟影響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兩大領域,即美國的產品市場領域和巨觀經濟領域。通過對石油價格在兩大領域中影響的程度和傳遞的機制分析,進一步明確了為什麼美國經濟對石油價格上漲所體現出的敏感程度的降低。進而通過對美國政府自兩次石油危機以來所奉行的能源政策的分析考察,來對中國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能源危機提供相應的政策借鑑。 首先,全文研究的基礎是以對美國石油市場貿易現狀的分析開始的。因此對美國石油消費歷史、現狀及其貿易品結構、地域結構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全方位考察。作為最重要的進口能源品,美國目前的石油進口依存度處於歷史高位,但進口來源地由90年代以前過度依賴中東而轉向了依靠NAFTA內部、南美洲及非洲地區,即OPEC國家及波斯灣地區的進口占比均有顯著性的降低。同時本文認為影響美國未來石油消費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將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採取集體行動所產生的外部約束。在新一輪全球氣候談判進程中,美國將不可避免地承擔碳減排的義務,此外與氣候及環境為主旨的雙邊博弈及多邊集體行動可能會取代貿易、匯率等問題而成為未來影響國家間經濟關係的重要因素。 其次,本文進一步分析了石油以產品屬性衡量的在經濟體系中傳遞路徑和相應的傳遞機制。石油傳遞路徑的考察尤其是對行業層面的分析,更為緊密的結合了石油的商品屬性特徵。作為經濟體系運行的基礎,石油價格最主要的傳遞方式是通過其產成品,由產業鏈條的上端向其它產業與行業部門擴散傳遞。然而傳遞的最終影響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部門引發的就業效應是不一樣的,即存在總量渠道和配置渠道的差異性。從行業角度考察,製造業(耐用品)領域就業人數有顯著下降,含汽車運輸業在內的絕大多數服務業就業有顯著性增長,油氣資源採掘業總體就業人數在2002年後有小幅度上升,但美國油氣資源就業密集的西南各州並未隨油價上漲出現就業的顯著增長。當然在分析油價波動對就業的配置效應時應當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畢竟影響就業的因素更為複雜。此外作為(非)耐用品重要構成品和互補品而言,其在美國個人消費者的消費構成中表現為,非耐用品支出的下降與耐用品支出的總體上升。與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相比,通過對十年期巨觀經濟數據標準差的衡量可以看出,油價的波動在90年代後期同樣不再能有效地傳遞到美國的經濟周期之中。 第三,在對石油價格引發美國產品市場變動的研究過程中,通過數據考察與計量檢驗,對石油價格與美國初級品、能源品及耐用品消費關係進行了較為深入細緻的分析。一、在石油與初級品的波動關係中,通過15種初級品價格間的協整性檢驗,明確了石油價格對“農產品價格”再到“工業投入品價格”最終到“初級金屬製品”的價格影響過程。然而通過對美國90年代至今初級商品的進出口結構分析表明,美國是石油的進口大國以及農產品的出口大國,而其它初級品的進出口需求有限。因此石油價格的上漲在美國並不能帶動食品價格的廣泛上漲,這在抑制美國總體CPI水平的提高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有限的其它初級品的進出口表明美國的經濟結構並非側重於加工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廣泛的初級品價格的上漲並不能有效傳遞到整個經濟體系之中。二、在美國不同類型能源品間的互動關係上,通過替代彈性的計算及Granger檢驗,明確了能源品間價格的替代和傳遞關係,即石油向天然氣及煤炭與電力的傳遞過程。在美國的能源品貿易中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遠低於石油,而電力生產主要依靠自身煤炭資源,因此油價的上漲並不能廣泛地傳播到電力生產領域,進而不能有效推高以電力為主的各能源消費領域價格水平。三、在石油與耐用品消費的互補關係分析中,通過劃分不同時間期的方式考察了二者間的波動關係和協整性關係,該檢驗也印證了美國近年來汽車等耐用品消費特徵的平穩性及其與石油價格波動關係的背離。價格影響在產品市場傳遞能力的弱化是石油自身影響能力弱化的直接原因。 第四,在油價對美國巨觀經濟影響中,通過對石油與利率的弱外生性關係的認定,進一步考察了油價和利率的“衝擊”對經濟體系中產出、CPI、就業及進出口等變數的影響。此處的研究主要是將經濟史的研究方法與實證計量檢驗的分析方法結合在一起,力圖通過對油價及相關巨觀經濟數據的分析,將油價自身的衝擊對美國整體巨觀經濟系統的擾動加以較為細緻的描述和刻畫。在實證計量研究中具體使用了SVAR及脈衝回響函式的方法,同時結合了線性回歸模型的檢驗方式對油價波動的巨觀擾動加以分析,並與利率的干預的結果加以比較。實證研究的結論和預期相近,油價的正向擾動的確降低了產出、就業,在推高了通脹水平的同時抑制了淨出口。然而在與貨幣政策的利率調節工具相比,油價波動對經濟體系的“干預”能力要相應弱化。這一情況在脈衝回響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中均得以印證。相對於石油價格的衝擊而言美國的巨觀經濟體系更易接受到來自貨幣市場和金融政策的干預,因此一個發達、健全和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在巨觀經濟系統中的良好表現會極大地化解經濟體外部的不利衝擊。當然美國巨觀經濟體系對不利衝擊的化解能力是與自身的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產出的增長、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移以及占GDP絕對份額服務業的崛起,在經濟體減輕對能源的依賴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後,在總結全文的基本結論基礎上,對美國應對石油價格所採取的能源政策和政策啟示加以考察分析。在石油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美國政府所採取的積極有效的政策干預、市場化取向的能源政策工具、完備的機構設定和立法保障、有效的戰略儲備機制對消費者心理預期的調整,都在美國應對石油能源價格上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自身的石油資源儲備與美國類似,但消費水平、獲取資源能力、應對風險能力與美國存在巨大差異,美國的政策經驗對中國未來的石油安全乃至經濟安全均有可供借鑑的積極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