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石料建造的橋樑)

石橋(石料建造的橋樑)

石橋,即用石料建造的橋樑。有石樑橋和石拱橋,歷史都很悠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石樑橋有洛陽橋和盧溝橋,由於石樑抗彎能力較差,現已只能在人行橋或涵洞中使用。石拱橋不僅在歷史上有過輝煌成就,在現在橋樑建築也有很高的借鑑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橋
  • 外文名:stone bridge
  • 特點:用石料建造的橋樑
  • 分類石樑橋和石拱橋
  • 舉例:洛陽橋和盧溝橋
簡介,特點,十大名橋,盧溝橋,趙州橋,洛陽橋,廣濟橋,安平橋,風雨橋,五音橋,玉帶橋,十字橋,鐵索橋,

簡介

石橋,即用石料建造的橋樑。有石樑橋和石拱橋,歷史都很悠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石樑橋有洛陽橋和盧溝橋,由於石樑抗彎能力較差,現已只能在人行橋或涵洞中使用。石拱橋不僅在歷史上有過輝煌成就,在現在橋樑建築也有很高的借鑑價值。

特點

石拱橋的外形美觀,養護簡便,可以就地取材,特別在石料供應方便、工價低廉的地區,修建跨度不大的石拱橋,是比較經濟的。但石拱橋為實體重型結構,跨越能力有限,拱石的開採、加工、砌築等均不易機械化,需要的勞動力較多,工期較長,使其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石拱橋的主要承重結構為拱圈拱上結構用石砌側牆並在牆間填料者稱實腹式拱橋;在拱圈上加築小拱的稱空腹式拱橋。拱圈一般用拱石在剛度較大的拱架上砌築;也有以片石砌塊或弧形板石代替拱石的。拱圈內的砌面應垂直於拱圈的內弧,相鄰兩排拱石須有錯縫。跨度大於10米的石拱橋,須採用分段法對稱砌築拱圈;分段的位置和砌築的順序,應使拱架受力均衡,變形最小。跨度較大的石拱橋,因拱圈較厚,可採取分層砌築;先砌底層,待其合龍和拱架共同承重後,再砌上層。每層可用分段和預留空縫相結合的方法施工。
石橋

十大名橋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

盧溝橋

盧溝橋(Lugou Bridge)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線,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石拱橋是用石塊拼砌成彎曲的拱作為橋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橋面,以行車走人。趙州橋的特點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一種。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北20里同惠安縣交界的洛陽江上.中國著名梁架式古橋,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於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修建。全長540米,48孔,每孔有花崗石柱7根,每根長11米,寬60厘米,高50厘米.原有挾攔500個,石獅28隻,石亭7所,石塔9座。現僅存石塔3座,亭1所。
石橋石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