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地處廣東高州市西北部山區,種植水稻歷史悠久,尤以賀村和石村一帶出產的稻穀品質最為上乘。據說清朝同治八年間,知府張兆鳳來巡視,見此地稻米煮飯粘而不膩,甘香四溢;煮粥稠糯爽滑,綿軟鮮味,味道別具一格,特留作貢米專門款待達賓貴客,“石板貢米”自此名聲大振,成為米中珍品。
石板還是遠近聞名的長壽之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住在青山綠水間,喝著六雲山溪水,吃著沙土地孕育稻米,在這一帶80歲以上老人有近500人,老人夫妻同在或五代同堂者比比皆是,當地出產“石板貢米”更被人稱為“長壽米”。當地民眾和“石板貢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每年農曆八月“秧了”和十一月“禾了”兩個寓意豐收的節日,宴請親朋好友,祭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成為從古至今延續的獨特地方風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板貢米
- 別稱:長壽糧,聰明米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產地:廣東高州市西北部山區石板
- 特色:煮飯粘而不膩,煮粥稠糯爽滑
石板地處廣東高州市西北部山區,種植水稻歷史悠久,尤以賀村和石村一帶出產的稻穀品質最為上乘。據說清朝同治八年間,知府張兆鳳來巡視,見此地稻米煮飯粘而不膩,甘香四溢;煮粥稠糯爽滑,綿軟鮮味,味道別具一格,特留作貢米專門款待達賓貴客,“石板貢米”自此名聲大振,成為米中珍品。
石板是遠近聞名的長壽之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住在青山綠水間,喝著六雲山溪水,吃著沙土地孕育稻米,在這一帶80歲以上老人有近500人,老人夫妻同在或五代同堂者比比皆是,當地出產“石板貢米”更被人稱為“長壽米”。當地民眾和“石板貢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每年農曆八月“秧了”和十一月“禾了”兩個寓意豐收的節日,宴請親朋好友,祭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成為從古至今延續的獨特地方風俗。
一對對夫妻白頭偕老
來自“長壽石板”的報導一
107歲媽媽自己煮番薯吃
在高州市石板鎮高貴村公坑尾村小組,記者看到了107歲的老壽星何玉姬。老人家眼光很利索,見人進門就招呼坐下來,但是,她的聽力不大好,採訪只能在她的兒孫中進行,她偶爾搭話:“我聽不到你說什麼呢。”
何玉姬娘家在化州市寶圩鎮倉板村,13歲時嫁入石板高貴村的陳家。結婚時,家公家婆已早逝,只有丈夫和小叔兩人相依為命。家裡雖然清貧,但何玉姬手腳利索,勤儉持家,日子還是過得踏實歡樂。婚後,她先後產下三子三女,養家餬口的壓力日漸增大。可是,就在最小的兒子陳福源3歲的時候,丈夫卻意外溺水身亡,當時的何玉姬還不到40歲。
生活的重擔壓在了何玉姬的身上,艱辛可想而知。83歲的老三陳連芳說:“那時家裡種田的稻穀除了交田租就所剩無幾了,母親就要靠織布賣換點米回來養我們。加上阿叔,一家八口人一頓飯才吃半斤米,那時候餓啊。”為了填肚子,何玉姬帶領子女們種了很多番薯、芋頭、南瓜等雜糧,“那時候我們是靠著吃雜糧挺過來的。”陳連芳說。大概正是因為這段艱苦歲月,何玉姬養成了吃番薯的習慣,時至今日,她仍很喜歡吃番薯。“因為母親愛吃,所以我家從來就沒斷過煮番薯。前幾天的一個上午,我們外出一陣子,還沒煮番薯,她就自己洗了一煲,自己煮熟吃。”陳福瑞說。
“大襟姐”的熱心腸出了名
何玉姬是個熱心腸的人,雖然早年生活艱難,但並不影響她樂於助人。她擅長織布縫補衣服,鄰里的衣服破了,都喜歡找她縫補,她也很樂意幫助。遇到乞丐前來乞討,她會拿出一些吃的給人家。別的村有村民挑柴路過,她也會主動招呼進家裡喝粥。就連村裡有人病重,需要幫忙照料,她也二話不說前去。“在我們這裡,她肯幫人是出了名的。”陳福瑞說
她八、九十歲的時候,身體還很好,附近的人女兒出嫁都喜歡請她去做“大襟姐”。原來當地有個風俗,結婚要請一位高壽的婦女送嫁,寓意白頭偕老、兒孫滿堂。她也挺樂意地接受邀請,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大襟姐”也就出名了。100歲之後,何玉姬身體不如從前了,子女們也不放心她經常外出,她才正式退休。
母子6人年齡總和超500歲
有什麼比活到80多歲還能和兄弟姐妹們聚到母親身邊幸福呢?在何玉姬的家裡,記者就看到了這幅彌足珍貴的畫面。
陳福瑞向記者逐一介紹:大哥陳福增在4年前去世了,享年87歲;他是老二,今年87歲;三妹陳連芳,83歲;四妹陳瑞芳,80歲;五妹陳瑞珍,77歲;六弟陳福源,74歲。計算下來,他們母子六人年齡總和達508歲!
為什麼何玉姬及她的子女、兒媳都如此長壽?當地鎮村幹部作了這樣的解釋:當地的居住環境好(她的女兒們都嫁在附近),飲水、空氣、食物都相當清潔;堅持食用番薯、芋頭等雜糧,飲食健康;心態良好,性格開朗,樂於助人,精神愉悅。
如今,何玉姬一家已經是五代同堂了。記者問她的家族有多少人了,大夥們計算了好久,才有了個概數:360多人。她的子女、孫、外孫、曾孫、曾外孫等都喜歡來探望這位老壽星,伏在耳邊和她說話,看陽光灑滿庭院,幸福就像門外的禾苗一樣拔節生長。
來自“長壽石板”的報導二
“長壽村”種“長壽米”,“長壽米”吃出“長壽夫妻”
“二公今年九十齊,餐餐都食石板大米,同二婆做了七十年夫妻,生的胎胎都是仔,依家見人都是笑眯眯。”這是一首流傳在高州市石板鎮賀村、石村一帶的童謠,說的是“二公”的幸福生活:他今年已經90歲了,每餐都吃石板大米,和老伴結婚70年仍夫妻雙全,膝下兒孫滿堂,現在身體好精神佳,待人很禮貌。
石板大米真的這么神奇?當地真的有童謠中的“二公”嗎?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這裡的老人成雙成對
幾棵直徑一米多的泰國木棉樹直插雲霄,樹下綠蔭掩日,即便烈日當空,坐在樹下仍覺清涼。樹下分布著數張石桌、石凳,十來位老人正悠然地坐在這裡乘涼聊天。下午2時,在石板鎮賀村村委會辦公樓門前,記者看到了村裡的一小部分老人們。
“村 里有沒有童謠里 說的 那位‘二公’?”記者問老村支書賴春友。賴春友笑著回答:“這首童謠是很古老的歌謠,裡面的‘二公’是誰就無從考究了,不過,我們村也確實有一位二公,今年也恰好是90歲,也是夫妻雙全。”賴春友說著就將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介紹給記者。
老人名叫賴英仁,今年90歲,依然耳聰目明,與記者面對面坐著能夠對答如流,完全看不出是一位90歲的老人。“兩年前,我還上山采中草藥。我家有一個祖傳藥方,治療跌打摔傷有奇效,所以我一直都上山採藥下來給患者敷。這兩 年兒子不讓我上山了,才清閒一些。”老人的老伴名叫張瑞芳,今年也已經87歲了,夫妻倆生活完全自理,兒子們都外出做生意,有7個孫子是大學生,其中有一個正在清華大學就讀。
“他兩年前能上山採藥,我去年能挑一擔谷去碾米。”87歲的賴明賢說。他也是夫妻倆住在村里,兒子們外出打工做生意,孫子們讀書,周末回家是他夫妻倆照料。“一擔谷有多重?”“大概120 斤吧。”“你挑那么重,不覺得辛苦嗎?”“我們一直都是這樣,慣了,不能歇著,做得來才健康。”正聊著,賴明賢的妻子白少媛來叫他回家吃飯了:“今天煮兩個雞蛋湯送飯,比豬肉營養多了。”白少媛的眼裡滿是關愛之情。
賴春友 說:“這裡 的十 多位老人,都是80歲以上的,基本上都夫妻雙全。現在來的只是 附近的一小部分老人,到了下午4點多鐘,這裡更熱鬧。”
他們餐餐都吃“長壽米”
為什麼這裡的老人特別多,而且夫妻雙全?賴春友認為,主要功勞在於“長壽米”——石板大米。
石板大米主要產自石板鎮賀村、石村等七個行政村種植的大米,近年來聲譽鵲起,價格一路走俏。石板大米種植面積不大,只有1.2萬畝,也不豐產,每造畝產不足千斤。過人之處在於:用山泉水灌溉,用有機肥種植,田地為沙土質。青山綠水之中,賀石大米吸取良好生態環境的精氣,在充足的日照作用下,長出光潔透明、馨香濃郁的米粒,成為米中佳品。
石板當地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黃牛肉,石板谷。意思是說,石板大米與黃牛肉一樣,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據傳,清朝同治八年間,知府張兆鳳 來到賀石 鄉(即今石板鎮)巡視,當地鄉紳為了討好他,特地向他進貢了“石板”大米。張兆鳳見此大米煮飯粘而不膩,甘香四溢;煮粥稠糯爽滑,綿軟鮮味,味道別具一格,格外喜歡,因而留作特貢米,專門款待達賓貴客。
賴春友說:“我們村里大家都是喝山泉水的,不用煮就能喝,有一種甘甜的味道。平時有些城裡人也來到我們村,用水罐裝水回去喝。你想,我們 的賀石大米是用這種水澆灌出來的,能不好吃嗎?”
石板鎮幹部告訴記者,這一帶80歲以上老人有近500人,最出名的是大嶺崗村,400多村民中就有30多位長壽老人。
“長壽村”還是“秀才村”
“在我們這裡,礦泉水是不好賣的,但雞蛋就賣得很貴。”賴春友說了這么一個現象。
他接著解釋,礦泉水難賣,是因為村裡的人不可能會買礦泉水喝;而雞蛋卻賣到了每隻2元錢,是因為村裡的雞都是吃賀石大米及米糠的,特別有營養。“營養好,蛋黃的顏色都跟別的雞蛋不同。”白少媛也同意這個說法:“我們村的雞蛋特別香,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賣掉,留著自己吃。”
記者問:“這么好的大米,這么好的雞蛋,這裡的人除了長壽,還有沒有別的特點?”
“有,就是讀書聰明。”賴春友又來了興致,“我們賀村賴氏祠堂,一共出了23個秀才,其中,曾經連續7年年年出秀才!”如今,當地仍保留著濃郁的讀書氛圍,村里每年都出好幾個大學生,有考上北京大學的,也有考上清華大學的。
“長壽村”種“長壽米”,“長壽夫妻”攜手老。依靠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文化氛圍,這裡的泰國木棉樹越長越大高,樹蔭越長越大。(賴松萬 林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