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場苗族彝族鄉位於金沙縣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東經105°51′-106°06′,
北緯27°34′-27°35′。東壤仁懷市九倉鎮,南靠桂花鄉,西接太平彝族苗族鄉,北抵清池鎮,面積120.35平方公里,居住著漢、苗、彝、仡佬、布依、白等
民族,2008年初總人口27271人,其中少數民族6845人,占人口的27%,屬金沙縣7個少數民族鄉之一,農業人口24122人,是典型的
農業鄉鎮。全鄉轄10個行政村(一類
貧困村3個,二類貧困村7個),2個街道居委會。
歷史沿革
石場鄉集鎮所在地,原名石革鬧,民國中期,改為“石革鬧場”,簡稱石場。金沙縣立縣後,建激揚鎮(石場諧音),1943年正式改為“石場”,為行政建置冠稱。
區劃人口
1991年底撤區並鄉建鎮,原石場鎮、青木鄉、構皮鄉、岩上鄉合併改建為石場苗族彝族鄉,轄2個街道23個行政村。分別為紅旗居、朝陽居、新街村、白雲村、文興村、大木村、天星村、青群村、龍河村、青群村、群力村、群豐村、中心村、玉橋村、清江村、飛聯村、新聯合村、永興村、龍家寨村、茶樹溝村、岩上村、馬安山村、巴豆村、龍家灣村、鹿崽樓村。
全鄉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56個村民組,居住著漢、苗、彝、仡佬等民族,全鄉共6360戶,人口25800餘人,其中:少數民族6800人,占總人口的27.5%。
農業發展
石場苗族彝族以“油菜、畜牧、早熟作物、茶葉、酒用
高梁”五大產業為基礎,發展“三高”農業。烤菸發展已成為富民強鄉的支柱產業,為脫貧一方作出了貢獻。酒用有機高粱的種植,在國酒茅台有機原料基地石場示範園的輻射下不斷擴大,畜牧業品種改良,實現雜交優勢的普及和優良品種的引進,極大地提高了畜牧業產量和質量,鄉鎮企業穩步發展,非公業主不斷湧現,發展成為鄉域經濟的主導產業。糧油加工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態勢,走向大規模生產道路。世紀之初,隨著黔北火電廠在金沙的建成,引資新建年產9萬噸煤的金鑫煤礦,煤田進入開發期,正逐步成為鄉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經濟建設
全鄉有
耕地面積23500畝,其中田4000畝。有
荒地面積1.5萬畝,
植被覆蓋率45%。2008年實現工農業產值比2007年增長6%,其中:農業產值比2006年增長4.5%。財政收入努力完成90萬元;
油菜籽、糧食產量比在2007年略有增長,烤菸計畫種植3200畝,確保收購菸葉80萬斤,
菸葉特產稅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7年增加130元左右,人均純收入1850元,人均糧食穩中有升,
計畫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8%以上,
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例比2007年上升7個百分點。 鄉境交通
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740縣道和岩孔至太平公路穿鄉而過,且在石場集鎮交匯。主幹公路網路呈放射狀與周邊縣(市)、鄉(鎮)相連。金沙至石場油路2006年建成通車,石場至太平鄉、石場至馬路鄉、石場至仁懷九倉鎮油路年底將建成通車。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蘊藏煤、
鐵、銅、
矽土等礦藏,其中黃青樹煤礦床探明儲量達5.4億噸,是金沙縣三大煤礦床之一。
特色產業
全鄉經濟以種植烤菸為主,烤菸發展已成為富民強鄉的
支柱產業,烤菸種植3200畝,確保收購菸葉80萬斤,菸葉特產稅80萬元;油菜籽,
茶葉,酒用高粱產量665噸,實現畜牧業產值8410萬元,財政收入186萬元,人均純收入1400元。2002年全鄉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2910萬元,實現全年糧食總產量10439噸。
傳統節日
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廿四的火把節,是中國彝族的傳統新年,到了這一天,數萬彝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縫好的新衣,步履輕快地來到石林草場,唱歌跳舞參加各種喜慶節目,一直到晚上的
篝火晚會,熊熊烈火染紅半邊天,足足熱鬧了一整天。 在每年彝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期間,楚雄彝族自治州將舉行火把節狂歡,推出彝族祭祀火神、點燃巨型火把、舉辦大型焰火晚會等系列活動。
火把節期間,在
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風景區,彝族同胞們則會撥響大三弦,吹起迎賓過山號,跳起歡快的舞蹈,點燃熊熊的火把,邀請各族人民參與火把節,以盛大的民族傳統
摔跤、
鬥牛比賽以及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藝演出來歡度這一盛大節日。
踩花山節
苗族傳統節日
踩花山節主要流行於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村寨。各地時間不一,屏邊縣苗族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過節。該節日原是登高跳舞懷念
祖先,男女青年互相求愛的一種活動,後來逐漸成為盛大的傳統佳節。節日清晨,由村寨有
威望的人將五彩花桿插在傳統固定壩坡上,活動開始,著盛裝的男女老少擁入活動場所。活動主要有跳舞、鬥牛和跳獅子3項。鬥牛愛好者將賽牛的兩隻角用刀颳得尖銳鋒利,擦上香油,使牛角又尖又亮。比賽按一對一進行,幾輪較量後,優勝者由主人拉到花桿前披紅掛彩走一圈,人們以美酒敬獻牛的飼養者,表彰其辛勞。跳獅子是由若干個跳獅者組成,先在場內跳躍,然後架人梯爬花桿,以跳得好、爬得高的"獅子"為勝。勝者爬到花桿頂取下作為獎品的一個豬頭和兩瓶好酒。此時場中鑼鼓喧天,民眾為爬桿英雄歡呼雀躍。男女老少在蘆笙聲中跳三步舞或蹬腳舞,青年男女求戀尋偶
定情結伴,老農在聚會中交流生產經驗。
旅遊資源
石場由於開發較早,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人傑地靈。民族民間文化形式豐富多彩。石場近郊石靈鄉境內山
飛雲洞發掘的文物,經專家審定為新時器時間遺址,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曲折幽深,鐘乳層迭,怪石嶙峋,洞壁摩崖題記,值得探索。“黔北深山的文化瑰寶”
敖家墳,地處鹿崽樓村的敖家墳,建於光緒24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黔北文化瑰寶”。其石雕藝術價值,不可估量。五彩斑斕的建築工藝精品“馬鞍山彝族民居”,民族風情的精華“麻啄坡苗族踩山節”,精美的彝文碑刻,永遠鑲嵌在地平線上的歷史物流印記“古鹽道”,大木“奢氏宣慰屋基”歷史遺蹟等等,無不昭示著石場古文化的豐厚底蘊。石場是紅軍多次經過的地方,是縣內19個革命老區之一,這裡曾留下紅軍的革命足跡和戰鬥遺蹟。幽美靜謐的
冷水河風光,碧波蕩漾的長征電站風光,諸多風姿綽約,風格別致的溶洞風光,更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