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石刁柏莖枯病病原為天門冬擬莖點菌(學名:
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屬
半知菌亞門、球科孢目、莖點菌屬
真菌。
分生孢子器形成於子座中,單生或2-3個聚生,扁球形至近球形,黑色,孔口突出,靠近孔口處壁厚,直徑75-225微米。潮濕條件下,大量的
分生孢子從孔口溢出形成乳白色孢子角,乾後呈黃白色或污白色。該病菌在一定條件下出現三種類型的分生孢子:口型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單胞,內有明顯的油球2-3個,多數為2個,分布在孢子的兩端,大小為(5.0-12.5)微米×(1.75-3.75)微米,平均為7.5微米×2.5微米;β型孢子線狀至披針狀,偶有鉤形或波浪形,無色,無分隔,孢子內無脂肪球,大小(17.5-26.0)微米×(1.0-2.0)微米;中間型的孢子,大小(12-16)微米×(2.5-4.5)微米。
在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形態初為白色絮狀或絨狀,邊緣齊整,後轉為灰綠色或淡黃綠色,菌落下面的培養基淡褐色至黑褐色,形成黑色子座並溢出乳白色孢子堆。
菌絲生長適溫為24-26℃,低於15℃或高於33℃停止生長,pH值5-10範圍內可生長,最適pH為6-7。
為害症狀
石刁柏莖枯病主要為害莖稈、嫩筍以及側枝和擬葉。幼莖出土後5-7天即可顯症,出現褪綠的水漬狀斑,生長受阻或引起嫩莖腐爛。莖稈受侵染後,在氣溫低或高溫乾燥條件下出現擴展惶的褐色小斑,在中溫高濕條件下表現擴展速度快的急性型病斑。定型的慢性型病斑長橢圓形或梭形,病斑小,邊緣清晰,褐至黑褐色,中間凹陷,不出現或偶有稀疏幾個黑色小粒點。急性型病斑擴展快,邊緣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長度從幾厘米至十幾厘米不等,中間黃褐色至灰白色,微凹,其上密生灰黑色至黑色小粒點,散生或呈輪紋狀排列,潮濕條件下,病斑邊緣處有灰白色絨狀菌絲。病菌很快侵入木質部及莖稈髓部,導致莖稈中空易折,上部枯死。側枝及擬葉受侵染,病斑淡褐色,很快環割側枝,病斑及擬葉枯死,散生黑色小粒點。
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在病殘株上越冬,由田間或堆積在田埂上的枯老病殘株上的分生孢子器遇高濕條件下釋放出分生孢子進行侵染,成為次年主要初侵染源,莖、枝及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隨雨水沿莖枝向下流,引起莖基部發病,經反覆侵染後引起流行。
流行規律
病害流行取決於溫度、濕度、降雨量和石刁柏植株營養生長階段的配合。幼莖出土盛期,氣溫20-30℃,多雨重霧,田間濕度大,病害即可流行。隨幼莖出土時間延長,莖稈組織木栓化程度增加,抗侵入能力提高,但植株頂部的新枝嫩葉則易感病。栽培方面,
套種棉花、玉米、大豆、山芋及芝麻等作物有利病害發生及流行。氮肥施用過量,磷、鉀肥不足導致植株抗病力下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質粘重以及植株生長過高過密等有利病害發生流行。此外,投產的采筍田和育苗地、不採筍田相鄰或混雜也將加重病害發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地塊選擇:選擇排灌方便、土質肥沃、地勢平坦的地塊種植石刁柏。地勢低洼、土質黏重、積水的地塊不宜種植。
品種選擇:品種間對石刁柏莖枯病的抗性不同,因此種植石刁柏時要選種抗病性強的品種,如“阿特拉斯”、“UC800”等。
清除病株:在石刁柏生長期間,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裝入塑膠袋中,帶出田外深埋,切斷傳染源。
秋末清園:秋末石刁柏莖葉自然黃化以後,要從地表割除地上部分,用作飼料或燒掉。注意不能割除過晚,否則莖葉變脆,枝葉散落田間會使越冬病原菌數量增大。割後留下的植株殘茬要用土蓋上,也可用鐵鍬或鋤頭,從地表下3-5厘米處,鏟斷植株。割除或鏟斷植株後,要將地面散落的枝葉用耙子收一遍,帶出筍園燒掉。
科學施肥:多施有機肥,增施微肥,氮磷鉀肥合理搭配,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培植健壯植株,增強植株抵抗病害的能力。
加強管理:春季及時拔除田間實生苗,以免病菌侵染嫩苗。春筍采完後,每穴留母莖3-5個,不可過多,以防田間郁蔽。挖好排水溝,雨季及時排水,嚴防田間積水。
化學防治
地面殺菌:清園後,進行地面噴藥消毒處理。方法是將藥液均勻噴於地表,在採收前和秋季換頭時噴藥,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角斑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
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
種子消毒:可採用溫水燙種和藥液浸泡相結合。乾種子可放在60-65℃熱水中浸燙5-10分鐘,隨即轉放在冷水中漂冷,然後放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中浸泡2-3天,再進行催芽播種。
藥劑塗莖:當留母株的嫩莖長到30厘米左右時,對分枝以下部位進行藥劑塗莖,塗莖時帶上橡皮手套,用海綿蘸上藥液,塗抹嫩莖四周表皮。莖高55-60厘米時再塗1次。塗莖主要選用50%多菌靈40倍液,在夏、秋季留莖時採用。塗莖要注意嫩莖四周塗勻,不能漏塗。要嚴格掌握濃度,防止造成藥害。
噴藥:留母莖的嫩莖出土3天后就開始噴藥,以後每隔5-7天噴藥1次。隨嫩莖生長,可加大間隔期。一般嫩莖生長40天后,噴藥重點開轉移到新梢幼嫩部分。夏、秋季節陰雨、大霧、潮濕天氣,空氣濕度大,適宜病害發生。急型莖枯病2天就能大面積發生蔓延,要抓緊時機用藥,不但用藥次數要多,而且由於空氣含水量大,還要適當加大用藥濃度。下雨前要抓緊時間搶噴藥,雨後要及時補噴,晴天干旱時,病害發生較輕,可降低用藥濃度,相應減少用藥次數。要注意混合用藥和交替用藥,並做到噴霧均勻周到,要重點噴嫩枝、新梢等尚未木質化的部位。可選擇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
防毒礬500倍液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