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沙鼠

短耳沙鼠

短耳沙鼠(學名:Brachiones przewalskii),別稱短耳鼠,是中國特有種。短耳沙鼠體形較小,是沙鼠亞科中體型較小的種類,體長平均96mm,耳小,體背面為淺沙黃褐色,毛基灰色。

短耳沙鼠穴居,主要取食植物的綠色部分和種子,也取食些昆蟲,與大沙鼠子午沙鼠等生活在同一環境下,棲息於荒漠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地區,僅分布在中國。

短耳沙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耳沙鼠
  • 拉丁學名:Brachiones przewalskii
  • 別稱:短耳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倉鼠科
  • 亞科沙鼠亞科
  • :短耳沙鼠屬
  • :短耳沙鼠
  • 亞種:3個
  • 分布區域:中國
  • 命名人及年代:Büchner,1889
  • 英文名:Short—eared gerbil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短耳沙鼠體形較小,是沙鼠亞科中體型較小的種類,體長平均96mm,最長不超過100mm。耳小,一般均不露出耳部體毛之外,平均長度不超過8mm。尾較短,平均72mm。
短耳沙鼠體背面為淺沙黃褐色,毛基灰色。灰色部的長度略大於毛長一半,毛尖黑色,中段黃褐色,有的個體中段為淺的棕黃色。毛間雜有少量黑色長毛。身體側面的背、腹毛色界限不十分明顯。腹毛為純白色。頰部白色,略帶沙黃。眼上有塊不明顯的淺白色斑。耳背與體背毛色相同,耳前緣白色,耳後頸側毛白色。四肢的毛也都為白色。前足掌裸露,後足掌具白色稀疏的毛。尾為沙黃色,腹面比背面色淺,有些個體接近白色。尾毛較密,毛端具黑色毛梢。爪較長,灰白或灰褐色。
短耳沙鼠頭骨短而寬,吻鼻部明顯地短,鼻骨前端向後變窄。額骨前端特別寬。頭骨後部腦顱寬闊。頂骨的外側向前伸。頂間骨前緣與頂骨後緣以直線相接,中央略向前突。項間骨左右寬,前後短,後端呈弧形。門齒孔短,其後端遠離第1臼齒前端連線。齶孔較小,在第1、2臼齒之間。兩側在第2、3臼齒間還有一個很小的圓形孔。翼孔較靠前,接近臼齒後緣連線。聽泡發達,聽孔前壁不鼓脹,與鱗骨顴突間有明顯的距離。眶上嵴和頂嵴均不明顯。寬大於兩聽泡處的後頭寬。顴弓頜骨顴板不如其他沙鼠發達。顴弓較細。
短耳沙鼠上門齒唇面具縱溝,縱溝稍偏外側,有的靠近中央。臼齒3枚,第1枚較大,呈長方形,具3個齒環,第1齒環稍小;第2枚臼齒近方形,具2個齒環;第3枚臼齒小,具一個齒環呈圓形。下頜第1臼齒的第1齒環向上突。

棲息環境

短耳沙鼠棲息於荒漠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地區,尤其喜歡選擇生長紅柳蘆葦胡楊等乾旱植物的生境做位棲息位點。

生活習性

短耳沙鼠穴居,洞形簡單。多數為一個洞口,很少2~3個洞口。洞口直徑約40~45mm。洞道長2~3m,洞深0.5~1m,有盲支。洞口旁常有小土堆,洞穴分散,不成群。
短耳沙鼠由於棲息範圍狹窄,活動資料所知甚少,但與其他沙鼠不同,其與大沙鼠子午沙鼠等混居,生活在相互連通的洞穴里,或洞穴離得很近,因此並不排除群體的存在、也許是因為在這樣形成了穩定的配對關係,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家庭結構。
短耳沙鼠主要取食植物的綠色部分和種子,也取食些昆蟲。主要的天敵有及各種猛禽。

分布範圍

短耳沙鼠是中國特有種,僅分布在中國(甘肅、內蒙古、新疆)。
短耳沙鼠

繁殖方式

短耳沙鼠繁殖開始於4月,每年2胎,每胎3~7隻。幼崽生下來沒有毛而且眼睛是閉著的,不能自我調節身體的溫度,在2周內,它們完全依賴母沙鼠的看護和照料。只有那些在生育季節早期出生的幼沙鼠才能在同一個季節里發育成熟並孕育下一代(大約出生後2個月),出生晚一點的幼沙鼠6個月後才發育成熟,並在下一個季節繁殖。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Brachiones przewalskii arenicolor
Miller,1900
2
短耳沙鼠內蒙古亞種
Brachiones przewalskii callichrous
Heptner,1934
3
Brachione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
Büchner,1889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短耳沙鼠種群分布不連續,數量少,數量趨勢未知。在其分布的地段,密度均遠遠低於子午沙鼠或其他鼠類。在野外捕鼠中,只占13%~15%。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