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知音者誠希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韓愈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知音者誠希⑴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⑵。
行行天未曉⑶,攜手踏明月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念子:想念你。不能別:不忍心分別。
⑶行行:指來回一起踱步不停。
⑷攜(xié)手: 用以表現朋友之間的親密的關係。
白話譯文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實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與你分別。
離別前的夜晚,我們能攜著手走著,夜深了,我們仍踏在滿地皎瀠的月光中談心。
創作背景
此詩見舊集《遺文》,年代難考。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引方世舉曰:“此詩大抵為東野而作。”貞元十四年(798)韓愈與孟郊、李翱在汴州會晤。三位文士相聚汴府,自有講文論道、詩酒酬唱的快意事,但孟郊別有愁懷,不得不離汴南歸。貞元十六年(800)三月,韓愈作《與孟東野書》,其中有言:“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可見孟郊為韓愈十分重要的知己,而這首詩極可能是韓愈在孟郊南歸後所作,約與《與孟東野書》同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喊出一聲感慨,嘆人間知音難覓,其勢如飛瀑直下,有如晴天聞雷,立刻驚警。在這句詩里,詩人採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劉勰之語。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里曾浩嘆曰:“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世所共嘆,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詩人又融入了春秋戰國時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識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俞伯牙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雄偉屹立於天地之間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樣浩渺縱橫於宇宙之間的胸襟氣度,而鐘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產生了共鳴和契合,於是二人成了知音。然而子期既死,伯牙絕弦。詩人融入此典正是為抒發“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詞《小重山》)之慨。這典中之典,不僅讓這句詩內容大大增量,而且還讓詩人感慨的語氣大大加重。特別是這樣的詩句出自韓愈這樣一個在政壇和文壇上均屬頂級人物之口,再聯想到他獨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覺得這一聲感慨有雷霆萬鈞之力。
韓愈在這首惜別詩中,一開頭就發慨,可以說發的是心中的悲慨,那裡面飽含著他政壇失意的悽愴和孤憤。同時,這一發慨,也為逗出下一句造足了勢:“念子不能別”。由於有了上一句的蓄勢鋪墊,這一句就顯得非常深情,字字流淌著惜別之意。韓愈對朋友說:我在茫茫人世間,好不容易遇到你這個“鐘子期”,可是又不能朝夕相處,本來我就對你日思夜想,雞黍以待,今天我們終於得以相逢,你明天又要離我而去,我怎么能捨得讓你走呢?
接下來,詩的後兩句寫得更生動真切,用人物的動作把詩人和友人的依依惜別、不忍離去之情,寫得很充分:“行行天未曉,攜手踏明月。”不忍別又不能不別。詩人和朋友格外珍惜這次相逢的機會,充分利用命運給安排的有限時間,放棄一夜睡眠,頭頂明月,腳踏清輝,攜手把腕,作徹夜長談,一直到月殘曦白,東方欲曉。從中看出,詩人和友人一夜長談,渾然不累,猶恨時光似箭,可知他們談得何等傾情,何等投契,何等置腹推心,現出知音者兩心相印的貌相、襟懷和芳意,非知音者絕不可如此。這兩句詩,恰如一曲友情之美的小夜曲,低吟輕唱,清幽柔婉,令人心弦共鳴。特別是詩人又用“攜手”踏月的動作,寫他們的長談之快,更顯知音之親密,惜別之不忍。
寥寥四句話,僅僅二十字,即把惜別之情寫得這般生動真切,如歌如畫,使讀者如其境,如聞其聲,感之肺腑,寫出的惜別情感,生動真切,極富感染力。
名家點評
清代蔣抱玄《評註韓昌黎詩集》:音節短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