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政事
- 性質:古代官名
- 朝代:唐
- 記載:《新唐書·高祖紀》
參知政事,中國古官職名。原是臨時差遣名目,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始正式作為宰相官名。到宋代,設中書門下(習稱...
官名。唐朝宰相職銜名義。《新唐書·高祖紀》: 武德元年(618)六月“趙國公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尚書右僕射,知政事,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丞相府司錄...
《讓知政事表》是唐代李嶠創作的一篇散文。...... 累遷給事中,貶為潤州司馬,武后召為鳳閣舍人,累遷鸞台侍郎,知政事,封趙國公。景龍中,以特進守兵部尚書同...
《請罷知政事疏》是唐代裴度創作的一篇散文。...... 《請罷知政事疏》是唐代裴度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請罷知政事疏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散文 作者 ...
(南宋參知政事)編輯 鎖定 楊棟,字元極,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在南宋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時期。...
官署名。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因遣參知政事汪澈督視湖北京西路軍馬而置。其公事行移依三省體式,遇軍期急切事務,難以申請待報者,許隨宜措置...
盧益,男,南宋高宗時參知政事、尚書右丞。累官徽閣待制。...... 盧益 南宋高宗時參知政事、尚書右丞。累官徽閣待制。建炎二年(1128),自試兵部尚書遷太中...
《為武承嗣讓知政事第二表》是唐代李嶠創作的一篇散文。...... 《為武承嗣讓知政事第二表》是唐代李嶠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為武承嗣讓知政事第二表 創作...
吳育(1004~1058年),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禮部侍郎吳待問長子,宋代參知政事。死葬新鄭。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吳育少時奇穎博學,進士考試獲禮部...
張升(992年-1077年)中國北宋政治人物、詞人,字杲卿,同州韓城(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張升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歷任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兼樞密使等職,...
北宋在宰相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軍權,設三司使分割財權,把宰相職權一分為三,便於皇帝總攬大權;元朝設中書省,置右、左丞相,行...
其後,王公入為參知政事,首以詠薦。人或問其故,答曰:“鞠詠之才,不患不達。所憂者氣峻而驕,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聞之,始以王公為真相知也。...
知,官制用語。是一種用敕旨所規定的任用。初為兼官形式之一,即以他官暫時主持某一官署事務。亦稱權知、掌知、監知、知某事等。漢代有知尚書事,南北朝有知...
錢象祖(1145年——1211年),字伯同,號止安,臨海人,吳越王錢俶之後,參知政事錢端禮之孫,南宋丞相。...
李渭,字師望,其先西河人,後家河陽。進士起家,為臨潁縣主簿,累官至太常博士。會河決滑州,天聖初,上治河十策,參知政事魯宗道奉詔行河。...
指有才能的將領不如有福運的將領的官運好。宋·魏泰《東軒筆錄》一:“古人有言:知將不如福將。臣觀參知政事王欽若,福祿未艾,宜可為守。” [1] ...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僕射和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又將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還取消尚書左、右丞的官...
韓絳(1012年—1088年),字子華,原籍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後遷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北宋大臣,參知政事韓億第三子、太子太保韓縝之兄。宋仁宗慶曆二年(...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反對聲愈加激烈,范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仁宗準奏,遂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冬十一月,范仲淹...
“知人堂”為常姓堂號,緣於唐中郎將常何因知人善用而受唐太宗表彰的典故。...南宋理宗時有連江(今屬福建)人常挺,官參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
熙寧四年(1071年),進為參知政事。馮京因鄭俠妄言時政受牽連,被罷知亳州。茂州夷人叛亂,知馮京率部前來,請降。馮京上奏朝廷,請求不咎既往,發農具,給糧草,夷...
古代文官官職名,數量,執掌事務,變更情況,時間所涉及人物事件以及一些其他的有關資料。本文官職均為文官:爵、丞相、太師、太傅、少保、尚書、學士、上卿、參知政...
淳熙元年(1174),任戶部尚書參知政事、權知樞密院事。後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將庫存金、銀及銅錢換“會子”(紙幣),以穩定流通。對外,力主抗金。三年,朝議遣...
參知政事 樞密使 軍機大臣 軍機章京 冏卿 監察機構 御史 校尉 刺史 地方官職 節度使 經略使 太守 都督 巡撫 從事 知府 通判 縣令 里正 里胥 武官 太尉 司...
[13] 過後數日,太宗就讓呂蒙正改任參知政事,呂端則進官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正式出任宰相。 [14] 呂端拜相時,已年屆六十,太宗曾後悔自己對呂端重用太晚。 ...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的重要舉措。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宰相只保留行政權,軍政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
同修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國史》:天聖五年(1027年)二月,參知政事呂夷簡與樞密副使夏竦奉命修《真宗國史》,時任翰林學士的宋綬與樞密直學士劉筠、陳堯佐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