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出處:論衡
- 作者:王充
- 引用者:習總書記
講話原文
——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2013年7月11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自漢朝王充《論衡》,含義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漢書·李廣蘇建傳》(2) [among the people]∶喻指民眾中間、鄉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論衡》...
見《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漢·王充《論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1]...
15.知政失者在草野1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7.其興也淳焉,其亡也忽焉...42.知屋漏者在宇下43.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黨的優良傳統,無論革命戰爭年代、建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時代都是黨的重要工作方法。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事不避難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書解篇》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王充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書解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諸子尺書,文明實是。說...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避免教育實踐活動自說自我、自彈自唱,就必須以民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作為我們行動和努力的方向,讓民眾感受到為民務實清廉...
3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論衡》34、況草野之無聞者歟?——明·張溥《五人墓碑記》35、草野 cǎoyě Coarse and crude 粗俗鄙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低調小參事,高調做大事。第一章 一紙聘約第二章 賭官第三章 調研三江第四章 千秋不朽業第五章 水市...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004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由此可見,網際網路已成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新平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通過網際網路反映民意、匯集民情、闡述民智,“網路問政”已成為黨和政府...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溫家寶引古論今錄經濟篇 1、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
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路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
正所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然而在各種矛盾激化變革轉折時期的中國,宇下之人與草野之客要么選擇用腳投票,要么信訪不信法,更有甚者絕望自殺或...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而當下時評名家蘇文洋先生不為名利、不辭勞苦,甘當百姓的鼓與呼,代言百姓的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習近平總書記在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發揮輿論監督包括...
李昌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152詞條標籤: 出版物 , 書籍 圖集 中國鄉村發現(第6輯)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
在大學畢業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中間隔著的是實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親身經歷、孜孜躬行,才能熟能生巧地明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疾風知勁草事不避難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尤須兢慎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00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00 2004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00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
“布衣參事”就是政府聘請普通老百姓作為政府參事室參事,參政、議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布衣參事”的一個特點就是草根化,他們本身就是普通...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讓民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民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這次活動在堅持自我教育為主的同時,...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政績得失,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不打棍子”就是要善於聽言納諫,暢通民意表達渠道,讓民眾訴求有處發聲,讓民眾聲音擲地有聲...
“知屋漏 大學生村官 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年輕人成才既要有大學的知識基礎,還要有一線的實踐基礎,經歷的困難越多,得到的鍛鍊就越多,增長的才幹就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生活總是教導人們,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永遠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人生主題。為了生命的尊嚴,我們的祖先學會了狩獵與耕種,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