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評論藍皮書

網路評論藍皮書

藍皮書綜合套用文獻資料分析、深度訪談、座談會、抽樣問卷調查、大數據抓取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注重運用官方和行業研究數據,從中國網路評論發展態勢(包括主體、用戶、渠道、內容、效果)、政策法規、理論等方面開展研究。

正式發布,主要特點,主要內容,

正式發布

2018年11月30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路評論工作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網路評論藍皮書:中國網路評論發展報告(2018)》。

主要特點

1、網路評論空間生態向好,網路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明顯提升。
2、網路正能量敢於、善於發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網路評論主旋律。
3、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依法營造網路清朗空間。
4、網路評論輿論監督作用有效發揮,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5、網路評論成為高頻基礎套用,深度用戶占比超六成。
6、從PC過渡到移動時代,微信、新聞客戶端、微博成為網路評論三大接觸渠道。
7、內容生產UGC模式轉向機構化,PGC與UGC融合向MCN發展。
8、“算法分發”大眾化套用,“編輯分發”精品化發展。
9、網路評論用戶滿意度較高,平台接觸習慣相對穩定。
10、尋找觀點讚同者成為主動搜尋網路評論首要動機,用戶集群效應凸顯。
11、市場配置網路評論資源作用突出,生態創新疊代加速。

主要內容

(一)網路評論空間生態向好,網路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明顯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路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調查數據顯示,91.3%的用戶認為十八大以來網路評論空間生態持續向好,其中53.2%的用戶認為網路評論空間生態顯著變好,38.1%的用戶認為網路評論空間生態有所變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網路評論空間生態評價中,90.6%的用戶認為“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網路評論“顯著減少”或“有所減少”,在調查問卷所列舉的8類網路評論負面內容類型中,認為“顯著減少”或“有所減少”的網路用戶比例都超過了六成。
(二)網路正能量敢於、善於發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網路評論主旋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傳統媒體按照“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的要求,積極搶占網路評論陣地。2017年春節,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分別推出的《最牽掛的人》《小賬本連著大情懷》《厲害了!我們的2016年》等多個視頻短片在網際網路上刷屏,點擊量均在億次以上。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將改革進行到底》《輝煌中國》等七部大型專題片僅在央視新媒體的播放量就達到12億次。“點讚中國”“為祖國打CALL”等網路流行語得到廣大網民的廣泛使用。
很多黨政部門積極利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台傳播正能量,主動向錯誤觀點亮劍。據人民日報、新浪微博、新浪網聯合發布的《2017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截至2017年底,經過微博平台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3569個,其中政務機構官方微博134827個,公務人員微博38742個,政務微博的規模繼續穩定增長,並朝矩陣化、專業化、垂直化的方向發展。
廣大網民在社會熱點事件的公共討論方面表現得更為理性,網路發帖、跟帖評論更加注重事實、講究說理,極端情緒化的話語暴力現象大為減少。越來越多的網民主動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核心價值觀成為網路評論主旋律。
(三)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依法營造網路清朗空間
“十二五”期間,我國制定出台網際網路相關法律法規、規範性檔案共76部,同比增長262%,特別是2014年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2018年3月已改名為中央網路安全與信息化委員會)成立以來,已頒布實施47部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政策法規,網路立法速度明顯加快。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正式啟動實施,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出台《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網路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刑法》規定的“情節嚴重”進行了量化界定。江蘇、浙江、陝西、廣東等省大力推動政策落實,結合本地區的發展情況頒布出台實施細則,制訂行動綱要方案,治理效果逐步顯現。調查數據顯示,95.7%的網民認為應在法律、道德約束下發表言論,依法營造網路清朗空間成為網民的共識。
(四)網路評論輿論監督作用有效發揮,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習近平總書記在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發揮輿論監督包括網際網路監督作用”。在河北男子吐槽醫院食堂難吃被拘、紅黃藍幼稚園虐童事件、攜程親子園事件、杭州保姆縱火案、陝西千億元礦產爭奪案等系列網民關注的熱點事件中,網路評論成為黨政機構了解民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的重要渠道。
(五)網路評論成為高頻基礎套用,深度用戶占比超六成
網路評論經歷了早期簡單的傳統媒體評論“上網”,各類新聞網站和入口網站設立評論欄目、頻道,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網路評論和移動新聞客戶端網路評論快速發展的各個階段,成為備受用戶關注的高頻基礎套用。調查數據顯示,網路評論的深度用戶占網民總數的60.2%,其中經常關注網路評論的用戶占比為48.0%。
近70%的用戶每次花費15分鐘至1個小時的時間瀏覽網路評論,其中單次瀏覽時長為30分鐘至1小時的用戶占比最高,達到35.4%。
(六)從PC過渡到移動時代,微信、新聞客戶端、微博成為網路評論三大接觸渠道
調查數據顯示,使用手機接觸網路評論的用戶比例達到93.1%,只用手機接觸網路評論的比例為62.6%,只用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接觸網路評論的比例僅有6.9%。
用戶接觸網路評論的終端結構在各類平台中,微信、新聞客戶端、微博成為用戶接觸網路評論比例最高的套用。55.9%用戶經常接觸網路評論的平台為微信,其次是新聞客戶端和微博,後兩者的占比均超過40%。
(七)內容生產UGC模式轉向機構化,PGC與UGC融合向MCN發展
隨著騰訊、百度、今日頭條等網際網路企業以及各類投資主體加大對內容創業的扶持力度,網路評論內容生產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模式逐漸朝機構化方向發展,網路評論自媒體開始從初期的個人化、草根化向企業化、團隊化發展。同時,由於網路評論獨到、深入、專業的天然屬性,使得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仍是網路評論的主流生產模式,PGC與UGC相融合成為網路評論生產的突出特徵。
同時,PGC與UGC的內容生產模式也在向MCN(Multi 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路)轉變,將平台上不同類型和內容的優質PGC或UGC聯合起來,以平台化的運作模式為內容創作者提供運營、商務、行銷等服務,幫助PGC或UGC變現,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實現穩定的商業收益。
(八)“算法分發”大眾化套用,“編輯分發”精品化發展
近年來,主要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幾乎都在加大算法技術方面的投入,但在當前階段,“算法分發”所實現的精準化仍較為初級,在內容質量、話題廣泛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在精確刻畫用戶需求偏好的基礎上,算法推薦可源源不斷地給用戶提供所喜歡的信息,但同時也使用戶降低了對信息的生產流通以及其中隱藏的利益結構的關注程度。此外,個性化內容推薦與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體作為培養公民參與公共生活能力和實現公共領域輿論引導的重要價值,忽略了用戶信息判斷和使用能力方面的多元信息需求。
而憑藉專業把關人經驗和洞察力的編輯分發仍然在篩選、推薦等領域具有質量優勢,發揮著對於算法分發的“平衡器”作用,避免用戶沉浸在自己和朋友組成的“回音室”(Echo Chamber)中。因此,在專業化、垂直化、高品質的網路評論內容領域,基於專業把關人的“編輯分發”仍然難以被“算法分發”所替代。
面對算法分發的缺陷,技術“矯正器”也開始出現,比如《華爾街日報》推出的“藍推送、紅推送”(Blue Feed, Red Feed),《衛報》的“吹破你的泡泡”(Burst Your Bubble),健形矯姿器(Lumo Lift)的新套用,都在嘗試讓信息傳播擺脫算法推薦的信息失衡狀態。
(九)網路評論用戶滿意度較高,平台接觸習慣相對穩定
調查數據顯示,82.8%的用戶對網路評論內容表示“滿意”,其中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分別為21.0%和61.8%。
84.2%的用戶通過固定的平台接觸網路評論,其中固定使用一個平台的用戶占28.4%,同時固定接觸多個平台的用戶占55.8%,無固定平台的用戶比例僅為15.8%。
(十)尋找觀點讚同者成為主動搜尋網路評論首要動機,用戶集群效應凸顯
調查數據顯示,尋找贊同自己觀點的支持者是用戶主動搜尋網路評論的首要動機,超過了“參考網路評論做判斷”的比例。
在網路評論互動中,最受歡迎的模式是對他人評論認同點讚,56.6%的網路評論用戶通過對他人評論認同點讚的方式與其他用戶互動。用戶更容易對與自己的觀念相同的觀點產生更多認同感,從而表現出更多的互動意願。
用戶搜尋網路評論的動機和互動模式與網路平台的個性化內容推薦供給模式相結合,容易形成內容生產與用戶滿足之間的“餵食”關係:用戶更偏好接觸自己偏好的觀點,網路平台精準推薦用戶偏好的觀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網路評論作為現代社會培養公民參與公共生活能力和實現公共領域理性溝通的重要工具的作用。
(十一)市場配置網路評論資源作用突出,生態創新疊代加速
市場在配置網路評論的內容資源、商業資源、渠道資源等諸多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新興網路內容平台通過資源置換、著作權購買、收益分成或投資收購等方式與傳統新聞媒體開展內容合作,並投入巨額資金補貼自媒體內容生產者。如今日頭條推出“千人萬元”計畫,一點資訊推出“創作者獨享”政策,騰訊推出“芒種”計畫等。
巨額資金的投入、內容創業者的激增等因素推動網路評論生態創新加速疊代。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等各類形態與網路評論內容不斷融合。
據悉,《中國網路評論發展報告(2018)》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路評論工作局發起,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趙曙光教授主持,聯合人民日報社評論研究相關機構、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首次針對網路評論這一領域展開研究,形成對2017~2018年度網路評論發展狀況研究的報告。作為網路評論研究領域的第一本藍皮書,《中國網路評論發展報告(2018)》對2017年之前的網路評論發展狀況也進行了梳理,以期為今後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