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程頤提出的關於知行關係的學說。它片面強調知對行的指導作用,否認行是知的基礎和來源。程頤說:“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顏子所好何學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先行後
- 拼音:zhixian xinghou
- 出自:《顏子所好何學論》
- 釋義:只要有了知,行是自然而然的
中國北宋程頤提出的關於知行關係的學說。它片面強調知對行的指導作用,否認行是知的基礎和來源。程頤說:“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顏子所好何學論》)。
知先行後編輯 鎖定 中國北宋程頤提出的關於知行關係的學說。它片面強調知對行的指導作用,否認行是知的基礎和來源。程頤說:“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
行先知後是中國古代哲學關於知行關係問題的一種唯物主義理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後起的,是在“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的艱難探索中逐漸得來的。這實際上是對行...
在“知”“行”關係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後”。朱熹的知行觀,是指儒家的個人道德修養和實踐。由於道德實踐需要封建倫理指導,因此“知為先”。又因封建倫理不能只...
程朱學派主張知先行後,強調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與行的界限;王夫之認為行先知後,行可兼知,主張行優於知、行高於知。在近代,知行問題的討論與...
知行合—說是明王守仁的認識論學說。與程朱學派的“知先行後”說相對,意謂“知” 與“行”是統一的,互相滲透、不可分割,是一個過程。此說在宋儒已露端倪。...
朱熹知行觀強調知難行易、知先行後,與傳統知行觀形成鮮明對比。明代王守仁首先在理論上反對傳統知行觀中對知行分先後輕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
認為“孔門凡言為學,便其習事在內。非如近世儒者惟以講論為學,而力行居十之一”(《與范師舜》),反對程朱理學之“知先行後”說。...
一知、行小史 二最有影響的知、行相離:武宗“失德” 三陽明的主觀推導:“知先行後”的結果就是知而不行 四“知行合一”的遭遇:“銷行以歸知” 第五...
朱子主張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雖然繼續了朱子重行的傳統,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評朱子也是...
王陽明說“知先行後”,他說:“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
第八章張載王安石等基本唯物主義的知行觀點,論述了知由內外之合的認識思想,王事事以思為主的知行統一觀,當觀象以求的認識論等問題。第九章程頤朱熹的“知先行後...
主張知先行後;“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強行者,安能持久?”(《遺書》卷十八)在情慾心理思想方面,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認為人之所以為不善,“欲誘之也”( 《...
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
在傳統儒家的知行觀中,“知”“行”是分離的,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南宋理學代表人物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知先行後、知輕行重、知行互發;而陽明先生則認為,知行本是...
陸九淵也主張知先行後說。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說,強調知行不是二事,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原意是"知"並不難,問題的關鍵是把"知"見諸"行",知之是為了行之,知而不行是最大的禍害,是在知先行後的前提下強調知行一致,反對...
自然他的主張會與陸學有很多不同,比如陸主張知先行後。在心學集大成者的陽明看來,“濂溪、明道之後,還是象山,只是粗些。”包括湛若水等人在內,也都對陸氏之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