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唐懷古

《瞿唐懷古》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總括瞿塘峽的奇險,境界闊大;頷聯描寫峽谷之奇險,江水之源遠,生動形象;頸聯描寫瞿塘峽削成之勢,夔州空曲之處;尾聯讚美了疏鑿之功、陶鈞之力。這首詩上二聯寫景,下二聯懷古,高渾雄奇,想像奇妙,語言精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瞿唐懷古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瞿唐懷古
西南萬壑注,勍敵兩崖開。
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
削成當白帝,空曲隱陽台。
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瞿唐:亦作“瞿塘”“瞿塘峽”,峽名,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全長八公里。兩岸懸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西蜀門戶。
②壑(hè):溝壑。
③勍(qíng)敵:強敵。
④山根:山麓。
⑤月窟(kū):比喻極西之地。梁簡文帝蕭綱《大法頌》:“西瑜月窟,東漸扶桑。”
⑥白帝:指白帝城,位於今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山上。
⑦空曲:空山曲阿。陽台:巫山神女所居之地。
⑧陶鈞:制陶器所用的旋盤,比喻大自然造物者。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由西南面來的數不清支流的江水,一齊注入了瞿塘峽。江岸兩側懸崖對峙。
大地從山根處裂開,形成峽中的河谷,大江從遙遠的地方奔流而來。
刀削似的絕壁對著白帝城,幽深的群峰中隱藏著神女居住的陽台。
大禹鑿通江河,疏導洪水的功勞雖大,可更了不起的是大自然的威力。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後期入蜀的杜甫,先後在成都、梓州寓居五、六年之久,此後即攜家東下,途經雲安時,因病滯留半年。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夏初移居夔州,這首詩應是杜甫初到夔州時所作。當時的夔州在今奉節縣東,與白帝城相接連,位於瞿塘峽口附近。杜甫來到這裡,覽勝懷古而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開頭只用了一句“千崖萬壑注”,就寫盡了長江豐富的源頭。詩人就長江沿途單在四川境內就接納了大凌河、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水系,形成浩浩蕩蕩的大江,直奔三峽而來的壯麗景象,基本上一躍而過。第二句“勍敵兩岸開”,已大筆寫瞿塘峽的形勢。萬壑”下有“注”字,則其為水不言自明,聯繫題中“瞿唐”及下句中“兩崖”,則“注”為注入長江,亦不言自明。“兩崖開”,意味著原為一山而開裂成兩崖。兩崖對峙,努如兩軍對壘,相持不下。這裡運用擬人化手法,一詞得力,全句皆活。
頷聯兩句分承首聯兩句,繫上下句交錯分承:“地與山根裂”緊承前聯下句,使得“兩崖開”頓增聲勢,地裂則下陷為河床;“山根”附著於地,與地同時而裂。“地與山根裂”,兩岸峭壁千仞,從山根就開始裂;“江從月窟來”,寫濤天白浪卷進幽暗的峽谷時,銀光一片,無疑是從月窟中來,想像奇妙,不露痕跡。
頸聯是向上望遠處看開始寫古蹟。兩崖陡峭如“削成”,“空曲隱陽台”,“空”言其空寂。陽台是巫山神女和楚於幽會歡樂的地方,雖說雲遮霧障看不見,但肯定在那遠方空曠的山坳里。這是輕靈的寫,著力不多,韻味不少。
尾聯重點詠懷古蹟。杜甫全推開瞿塘峽內的景物,把注意力引到曾經領著人民治水的大禹王和造物主身上了。相傳三峽原來不是這般模樣,前面阻擋著亂七八糟的山丘和亂石。弄得洪水橫流,人民苦不堪言,是禹王領著他們扁擔、簸箕疏鑿開導,才把洪水引入三峽的。這樣的功德,人民長遠懷念他是理所應當的。但比起天地造物主的力量來,那就太渺小了。陶鈞本是制陶的機械,比人力快多倍。而造物主造化鐘神秀,不知不覺中就把三峽如此奇蹟創造出來了。上句讚美夏禹“疏鑿”之功,下句更稱嘆造物者“陶鈞”之力,這意味著人功是在天力的基礎上完成的。在生產水平尚處於非常低下的上古時代,這個認識有一定的道理。
這首詩描寫瞿塘峽雄偉壯觀的景色。上四句寫瞿塘峽兩崖對峙,總攝西南萬壑。下四句雖是懷古,然筆下有削成之勢、空曲之處的描寫,又有疏鑿之功、陶鈞之力的讚美,仍然有詠物狀景的描摹抒寫。杜甫寫風景,寓人事,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名家點評

明代王嗣奭《杜臆》:懷古亦懷禹也,人但知“疏鑿”之功,而不知其“陶鈞”之力。末二句,即發明前章之意。按《總志》:白帝山,府治東五里,峽中視之,孤特甚峭。故以華山之削成者比之,陽台山在府治北,高百丈,令瞿塘隱於空曲中也。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上四,瞿塘之景。下四,懷古之意。鑿山本以通水,故山水並起。“山裂”,承“崖開”。“江來”,承“壑注”。黃註:三言峽之隘,四言源之長,五言壁之峭,六言崖之深,相傳皆禹功所疏鑿者。其實瞿塘天險,蓋出於造化神力也。山附於地,山裂乃地勢使然,必地與山以裂,而後江水得從此來。黃氏說“與”字,含下“陶鈞”意,獨有解會。高與白帝相當,空處藏隱陽台,以陽台配白帝,亦暗指神女。天然對仗。黃生曰:此詩奇險之句,亦若假鑿於五丁者。又曰:“疏鑿控三巴”,專歸功於神禹也。“疏鑿功雖美”,兼歸功於造物也。蓋題屬懷古,不敢忘禹之跡,而險由天造,亦不可沒天之工,結以詠嘆出之,倍有神致。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上四造句皆縋深壑險而出。下雖懷古,實則皆狀其深險也結聯抑禹功而揚造物,非不足於禹,特震於其勢而然耳。“地與”之“與”,黃生作“授與”意解,極有會。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遷居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年輕時應進士舉,不第,漫遊各地,後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投奔唐肅宗,授左拾遺。收安後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後攜家出蜀,漂泊江南,病死在江湘途中。杜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情感沉都,展現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