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漢州王大錄事宅作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溪老病客,相見下肩輿。近發看烏帽,催蓴煮白魚。
宅中平岸水,身外滿床書。憶爾才名叔,含淒意有餘。
作品注釋
【朱注】此見郭知達本,他刻皆不載。按:成都無漢川之名,當是廣德元年漢州作。《魏志·張魯傳》:魯據漢中,功曹閻圃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則漢川即漢中也。朱氏謂公有《詰王錄事許修草堂貲》詩,疑即其人,非也。按此詩言才名叔,蓋公尊行也,後詩直雲“為嗔王錄事”,知其別為一人矣。
南溪老病客①,相見下肩輿。近發看烏帽②,催蓴煮白魚。宅中平岸水③,..身外滿床書④。憶爾才名叔⑤,含淒意有餘⑥。
(首聯自敘,下六敘王,三四見其老而好客,五六見其宅之清雅。)
①公《送韋司直歸成都》詩:“為問南溪竹,抽梢合過牆。”知南溪即浣花溪。《晉史》:王獻之乘平肩輿,逕入顧辟疆園。②社詩“白益毛髮古”,是明說白頭,“近發看烏帽”,是暗藏白頭,同一事而句法善化。③陰鏗詩:“岸水帶斜暉。”④庾信詩:“書卷滿床頭。”⑤《江表傳》:諸葛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⑥異鄉相遇,故曰含棲。謝靈運詩:“含淒泛廣川。”《滹南遺老詩話》:世所傳新添杜詩四十餘篇,吾舅周君卿嘗辯之云:惟《瞿唐懷古》、《呀鶻行》、《惜別行》為杜無疑,自余皆非真本,蓋後人依仿而作。
朱鶴齡曰:新添詩固多贗者,然滹南之說,恐亦未然。如《別嚴二郎》、《客舊館》、《呈路十九》、《遣憂》、《巴山》、《愁坐》、《陪鄭公秋晚》、《放船》、《避地》等詩,皆非子美不能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