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行症

睡行症過去習慣稱為夢遊症,是一種在睡眠中起床在室內或戶外行走或做一些簡單活動的睡眠和清醒同時存在的一種意識改變狀態。發作時表現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應性及運動技能,可在室內走動,做一些動作,多數情況下會自行或在他人引導下回到床上,無論是即刻清醒或次日醒來均不能回憶;常發生在入睡後90~120分鐘的深睡期。兒童發病較多,可達1%~5%,成人低於1%,男性多見,有些患兒伴夜驚症和遺尿症。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護理,

病因

1.遺傳因素:睡行症有明顯的家族傾向,家族中可出現多人患該症。
2.神經發育不成熟:此病可能與神經發育不成熟有關,有的患兒腦電圖慢波增多.隨著年齡的增長,腦電圖改變也逐漸消失。
3.心理社會因素:家庭關係不和、親子關係欠佳、情緒緊張、恐懼、焦慮也有一定關係。

臨床表現

兒童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到室內外活動,如跑步、徘徊或做某些遊戲活動。當時不完全清醒,睜眼或閉眼,步態不穩或敏捷,面部無表情,常不語,動作似有目的性。患兒雖然意識模糊,有時能避開障礙,也有時絆倒或撞牆,甚至從樓窗跌下,或未穿衣服走到寒冷的戶外。經過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後來又自動上床入睡,醒後對夢遊情況不能記憶。

檢查

1.多導睡眠圖顯示發病在非快動眼睡眠(NREM)睡眠3、4期,常見於夜間睡眠前1/3階段NREM期結束時,腦電圖在發作時可出現高波幅慢波。
2.輔助檢查:血常規、血生化、甲狀腺激素等常規化驗,腦電圖、腦CT、腦MRI等輔助檢查,了解有無軀體疾病及腦部器質性病變。
3.心理測評:
人格測試如汪衛東教授研發的憶溯性人格發展量表(WMP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問卷等,症狀自評量表等。抑鬱自評量表(SDS)以及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等。

診斷

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診斷標準如下:
1.反覆發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數分鐘至30分鐘。發作時睡行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滯,對別人的招呼或干涉行為相對缺乏反應,要使患者清醒相當困難。
2. 發作後自動回到床上或躺在地上繼續睡覺。
3.儘管在發作後的甦醒初期可有短暫意識和定向障礙,但幾分鐘後即可恢復常態,不論是即刻甦醒或次晨醒來均完全遺忘。
4.不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
5.排除器質性疾病如痴呆、癲癇等導致的睡行症,但可與癲癇並存,應與癲癇性發作鑑別,需排除癔症。
6.睡行症可與夜驚並存,此時應並列診斷。

鑑別診斷

1.夜驚:睡行症與夜驚發作相鑑別,緊張害怕同時伴有尖叫是夜驚的特徵。
2.癲癇自動症:顳葉癲癇可表現為入睡後起床活動,事後茫然不知,但癲癇患者常有其它自動症的表現,如伸舌、舔唇等,常持續數秒,事後完全遺忘,且癲癇發作時伴有典型的腦電圖改變。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常在夜間發生神志錯亂。
4.分離性漫遊:在分離性障礙中,發作持續時間要長得多,患兒警覺程度更高並能完成複雜的有目的的動作,且發作開始於清醒狀態,兒童罕見。

治療

無特效治療方法,發生於兒童者,隨發育成熟,該症會自然消失。治療主要以預防傷害為主,患兒症狀發作時,應引導其回到床上睡覺,不要試圖叫醒他,隔日也不要告訴或者備患兒,以免加重患兒的心理負擔。對發作與心理因素有關者,可以通過催眠治療澄清問題、清除心理因素的影響,可有一定治療效果。發作頻繁者可選用苯二氮?鎮靜催眠藥物睡前口服,減少發作,如地西泮、勞拉西泮、阿普唑侖、艾司唑侖等。也可以口服抗抑鬱藥物如氟伏沙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試用於治療睡行症。

護理

1.避免因患兒偶然出現睡行行為而引起焦慮緊張的情緒,以致使睡行症狀加重。
2.發作次數不多,一般無需治療,但發作時應注意看護,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3.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培養孩子強大的抗壓、抗批評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