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社會性

真社會性

真社會性(Eusociality)是一種在生物的階層性分類方式中,一類具有高度社會化組織的動物。「eusocial」一詞是1966年由蘇珊·巴特拉(Suzanne Batra)所提出,而愛德華·威爾森則對此用語作了進一步的定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社會性
  • 外文名:Eusociality
  • 提出人:蘇珊·巴特拉
  • 提出時間:1966年
動物特徵,演化,例子,

動物特徵

在一般常見的定義里,真社會性動物具有三項共同特徵:
繁殖分工:群體中可分為專行繁殖的階級,或是較少、甚至不進行繁殖的階級。
世代重疊:群體中的成熟個體,可分為兩個以上的世代。
合作照顧未成熟個體:某一個體會照顧群體中其他個體的後代
早期只有部分無脊椎動物被歸類為真社會性動物,而目前所知符合真社會性定義的物種,則分別散布在昆蟲中的數個目、十足目里的槍蝦科,以及一小部分的齧齒目

演化

已知的真社會性物種並非來自相同起源,即使是同在膜翅目中的各種真社會性動物,也散布在不同的演化支中。早期觀念認為,個體之間的相互餵養行為(trophallaxis),是產生社會性群體的基礎。而目前關於真社會性群體的起源,則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可解釋不同起源的真社會性群體。
在標準模型的解釋里,作用於真社會性群體早期演化階段的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會使群體中的成員趨向於擁有相近的血緣關係。而之後親屬選擇若與群體選擇(group selection)結合作用,則導致原始的真社會性群體誕生。而另一種替代模型認為,群體選擇才是造成真社會性群體出現的主因,親屬選擇則屬於次要的力量,因為一個真社會性群體成員,不見得一定要有相近的血緣關係。還有一種概念稱為超級有機體(superorganism),此觀點認為,對於個體來說,進行群體與群體間競爭的利益,大於進行群體內競爭的利益[8]。
有一種稱為單雙套系統假說(haplodiploidy hypotheis)的理論,解釋部份物種真社會性群體的可能起源。這些物種的性別決定系統會產生具有單套染色體的雄性,以及有多套染色體的雌性。此種現象稱為單雙套(haplodiploidy)。這類物種中雌性成員之間的血緣關係,比雌性和自己後代之間的血緣關係更大。在親屬選擇的作用下,幫助姊妹哺育後代的利益,便大於哺育自己後代的利益。這類動物包含螞蟻蜜蜂胡蜂

例子

膜翅目中的螞蟻、胡蜂以及蜜蜂是典型的真社會性群體,這些昆蟲的巢穴中有一隻或多隻「女王」(如女王蜂)進行大部分的繁殖,其他則擔任輔助性的士兵或工兵(如兵蟻工蜂)。其中胡蜂的生活方式與另兩者有所不同:雌性胡蜂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擔任輔助性的角色,除了留在原有巢穴中幫助女王之外,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也可能會離開群體自行建立新巢。
此外等翅目昆蟲,也就是白蟻,以及一部分的半翅目纓翅目昆蟲也具有真社會性。而哺乳類中已知具有真社會性的動物只有濱鼠科(Bathyergidae)中的裸鼴鼠(Heterocephalus glaber)與達馬拉蘭隱鼠(達馬拉蘭鼴鼠)(Cryptomys damarensis)。在裸鼴鼠的社會中,有一隻專門負責所有生殖的「女王」,並且由2到3隻雄性負責與其交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