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

看病難

時下流行的一個詞"看病難",什麼是看病難呢,看病難的現狀、原因和對策是什麼呢? 衛生部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約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醫,百分之二十九點六的居民應住院而不住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看病難
  • 外文名:Difficult to see a doctor
病人難,醫生難,解決辦法,緩解方法,

病人難

現狀1:病人找不到正確的醫院看病,現在醫療很好的,很容易上當,一不小心就中招,花了大錢,還延誤了病情,即使到了正確的醫院卻也找不到正確的地方看病,醫院那么大,老百姓一進去就暈頭轉向,看到了醫生,醫生說你的化驗檢查是外院的不行,要再做一次,於是開了化驗,東跑西跑,搞了半天,病看沒看到,醫院下班關門了。
現狀2:另一個是看不起病,現在醫藥費用相對較貴,看一次小則幾十,多則成百上千,住院更是需要成千上萬,老百姓一說起看病就是貴,看病不少農村百姓中出現,談看病色變,看一次小病,三月沒肉吃,住一次院,三代人省一年。
現狀3:難得住院。以前住院回家,親戚朋友來看一下,送點禮,吃頓便飯就走,有時候人家還不來吃,一般住院回家不需要再花錢,現在很多地方要打辦酒宴,農村則互相攀比,越辦越大,越辦越氣派,越辦越要辦,買了面子,丟了票子。我見過一個病人住院看病用了3000,回家辦酒宴用了5600,那么這次看病總共花了8600
狀況4:由於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並且短缺,有門路的小病也可以找專家,住醫院,沒門路的大病也遲遲不能入院,這種現象越在大醫院越顯著,在小醫院看病,由於醫生水平有限,往往小病變成大病,輕病變成重病,特別是很多慢性病。

醫生難

現狀1、醫生性質三個時期的改變:60年代醫生是技術人員,90年代醫生是技術服務人員,21世紀醫生是服務行業者。消費者協會也來管醫療了,醫療是服務,是消費。有一天一個做小姐的來看病,看著醫生不爽,說:“有什麼了不起的,還不是和我一樣是搞服務行業的,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滿意就給錢,不滿意就不給錢,我還去消費者協會告你。”
現狀2、官司多多,對於難惹的病人,疑難的病症,能不看的儘量不看,不得不看的,也要找人分責任。天下太平第一,飯碗不丟第一,什麼創新,什麼改革,與我無關。
現狀3、病人看壞了打醫生,醫生被打還挨罵。是醫生就沒有不出錯的,不出錯的不是醫生,人體那么複雜,疾病那么複雜,能一看就知道的那是鬼神。
現狀4、累死大的,餓死小的。大醫院病人太多了,醫務人員忙到過勞死,有錢也沒時間花;小醫院病人寥寥無幾,無聊鬱悶,工資獎金只比民工好一點,餓不死算你運氣。有一天院長說了,工資暫時發不了,你們先熬一熬,我砸鍋賣鐵也給你們飯吃。

解決辦法

2011年3月11日,在全國政協醫衛界別的小組討論中,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看病難”、“看病貴”主要是藥價高、檢查費用高兩方面。目前,基本藥物制度已經實施,但多數醫療檢查設備仍是進口,從而導致過度醫療等問題,成為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主因。他建議科技部門重點開展國產醫療設備的科研攻關項目。
王國強表示,進口的重大儀器設備占據了國內的醫療市場,醫療儀器的國產化率很低。雖然已經實行的基本藥物制度旨在把藥價降下來,但不能把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全押在這上邊,這不全面。
王國強認為,所謂的“看病難”、“看病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藥貴,一個是檢查貴,檢查貴主要是儀器設備貴。“這是花了高價、貸款買回來的,這些設備存在損耗、還貸等問題,從而診斷費用、檢查費用也相應地會高。”
“生產國產的高精尖設備是迫在眉睫”,他建議科技部能組織人員進行專項研製這些儀器設備,包括PET/CT、核磁等。
王國強表示,醫療設備的研究不是醫療單位能承擔的,需要各種技術的匯聚以及多學科專家一起研究而成。“有時發生了突發事件,我們才會協調配合,但平時的聯合攻關還不夠”。他認為,部門分割、各管一段的結果導致成本增高、效率低下。同時,醫療費用降不下來、大量貨幣外流、過度醫療等問題,將很難解決。如果生產出國產大型醫療設備,則既發展了民族行業,也能降低醫療成本。
對此,會上有委員回應,科技部已經在“十一五”末期確定了相關大型醫療設備的重大專項,並將於“十二五”開始實施,目前,PET/CT已經有研製單位。

緩解方法

5日中午,記者在代表團駐地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衛生部部長陳竺。結合政府工作報告,針對社會關注的醫改問題,他坦然回答了記者一系列的提問。
大病醫保也想全覆蓋,但必須考慮“衛生經濟學”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全面開展兒童白血病等20種重大疾病保障試點工作。選這20種病是出於什麼考慮?
陳竺:我很榮幸,總理今天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把那20個大病列出來了。那就是衛生部建議的,而且我本人直接領著專家,一個病一個病地細細研究。我也想全覆蓋,但問題是,必須要考慮到成本效益問題,就是我們說的“衛生經濟學”。我們不可能把錢用到那些實際上治不太好的病上,比如有的癌症到了中末期,即使做移植,對健康的效益還是很低的。所以我們挑選的病種都是兒童病、婦女病,加上一些特困的群體會因病治貧、因病返貧的病種,這些又是費用可控、療效確切的病種。之所以先從這20個大病切入,就是這樣一種想法。
衛生機構改革:希望實現“三醫聯動”
記者:新一輪機構改革,衛生領域有什麼變化?
陳竺:管理構架改革,這一次可能涉及到衛生部門的機構改革、職能轉變,應該說涉及面比較大、也比較深。我們很希望下一步實現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希望職能轉變向一個統籌的方向去發展,不要把這些管理職能割裂開來。
記者:現在農民工流動性很大,醫保全國異地報銷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您認為該從何入手?
陳竺:現在省內異地報銷已經實現,全國正在做試點,涉及信息平台的問題。現在民眾期望值越來越高,要求最好是先診療後付費,最好是即時結報。這需要國家層面要有個統一的信息系統,做到省與省之間能通。估計衛生部門職能調整以後,未來要逐步走向醫保管理的合一,肯定是這個趨勢。
抗癌藥即將納入基本藥物目錄,緩解“看病難”需構建“醫聯體”
記者:醫改這么多年,掛號難、住院難依然存在,應該怎么解決?
陳竺:最重要的是讓基層醫院真正強起來,和大醫院形成上下聯動、溝通,最好是一體化的構架,我們把它稱之為“醫聯體”。現在大醫院還是人滿為患。去年全國診療人數已接近69億人次,前年是62億人次,平均每箇中國人每年看病5次以上。基層的診療量在上升,但大醫院上升得更快。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得到扭轉,我們要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特別是要應對慢性病這個健康的主要威脅,是不可能的。一個醫生一天要看幾十個患者,他怎么能做到慢性病的長期管理?只有在社區可以實現“家庭責任醫生制”,簽約服務。
這幾年社區醫院能力有所加強,但人才隊伍還是欠缺。醫學專業大學生都願意去大醫院做專科,就不願意去基層醫院做全科。殊不知,全科在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專科。最近我提出,大醫院要建立“全科醫學科”,動員大醫院的一些醫生通過全科醫學這樣一個平台下沉下去。
這裡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人事制度,你怎么評價。如果大家都認為只有專科醫生是一流的,三流醫生才去做全科,那就無法調動積極性。二是醫保非常重要。不同層級的機構有不同的財政制度渠道。如果能把醫保力量發揮出來,就能克服很多行政障礙。如果醫保能按基層、二級、三級醫院這樣一個總包體系去報銷,自然會促進醫療資源的下沉,因為對服務體系來說,它下沉以後,成本一定是下降的,效率肯定是更高的。只有在基層才管得住經常性的慢病、健康促進。
記者:老百姓反映,現在看病貴主要還是買藥貴。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
陳竺:第二版基本藥物目錄馬上要出來了,藥品從第一版307種擴大為500多種。第一版只是基層版,像抗癌藥、心血管重症藥、神經系統和精神類用藥、血漿製品等一個都沒有,這次基本都有了。
醫患關係:醫生收入不能靠賺最弱勢群體的錢
記者:去年全國發生了多起醫生被砍事件,對目前醫患關係緊張的問題您怎么看?
陳竺:如果說民眾為了看一個大病花費很高,但由於醫學的不確定性又治不好,最後人財兩空,心裡肯定會不平衡。一定要改革掉以藥補醫的弊端。如果一個醫院生存、醫生收入是依靠從最弱勢的群體身上賺錢,醫患關係能好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