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以這種方法獲取剩餘價值就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由於工作日的界限和無產階級為縮短工作日的鬥爭,使資本家絕對延長工作日的做法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實,對提高剩餘價值率來說,有意義的是剩餘勞動時間絕對和相對的延長,因此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就是在工作日的延長受到限制時,有效地提高剩餘價值率的一種方法。如:原來工作日為12小時,必要勞動時間6小時,剩餘勞動時間6小時。如果工作日長度12小時不變,把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為4小時,剩餘勞動時間則增加為8 小時,剩餘價值率就會由原來的100%提高到2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 外文名:the production of the relative surplus value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鍵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係
超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係
相對剩餘價值是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情況下,所有資本家普遍獲得的、比以前多的多的剩餘價值。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資本家的天性,一個資本家獲得了超額剩餘價值,那么其他資本家也會紛紛效仿,他們爭相提高自己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進而降低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各行各業的資本家都如此這般,最終結果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得到了提高,商品的一般價值也隨之降低,各個工廠的生產效率趨於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工廠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與商品一般價值基本相等,全體資本家都無法獲得超額剩餘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資本家是無利可圖的——社會生產率普遍提高使得工人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也隨之降低,資本家購買相同數量的生活資料所付出的價值比以前更少,這樣節省下來的價值就揣進了資本家的腰包——這就是相對剩餘價值,它是以降低工人的勞動力價值為代價實現的。
超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聯繫在於:前者是後者的產生原因,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全體資本家對超額剩餘價值的競相追逐,使得社會生產率普遍提高,勞動力價值降低,資本家因而獲得了相對剩餘價值。
超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區別在於: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產物,它的實現是得宜於商品個別價值與一般價值的差距,並為個別資本家獲得,它只有在其他大多數資本家都沒有獲得的前提下才是超額剩餘價值(否則就僅僅是剩餘價值);而相對剩餘價值則是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產物,它的實現得宜於勞動力價值的降低。它讓“全體”資本家都獲得了更多的剩餘價值,而不僅限於個別資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