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原則

相似性原則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發展規律的一個基本原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似性原則
  • 類別:基本原理
  • 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發展規律
  • 出自:《相似論》
概述,普遍性,自然界的相似性,人類社會的相似性,相類的經驗,相似的經驗,思維的相似性,相似的定義,相關概念,相似塊,“變異”與“差異”,“個性”與“共性”,相似的三個關係,相似的三條規律,

概述

“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三個圓圈交叉部分為“相似性原則”研究的重點。
何以見得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發展都遵循共同的規律呢?
又何以見得這個共同的規律就是“相似性原則”呢?
著名科學家高士其在為《相似論》所作的序中這樣寫到:
我們生活在科學的世界,我們更生活在規律的世界,每一件事都有其規律可循,科學本身就是在遵循規律,運用規律上的勞動創造。
世界上的事物,雖然千姿百態,但究其內在的本質,都有其相同的哲理,當我們摸清了事物各自迥異的個性後,就需要開始去尋找它們內在的共性,這才是一個明哲、智慧的作法,也是認識事物的最好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大自然的運動規律,從而站在哲學的高度,通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真諦。
張光鑒同志積幾十年實踐經驗和工作方法,但他沒有停留在一般的認識水平上,而不斷擴大思想視野,廣泛地聯繫各種事物,深入探討了事物的本質,升華到理論高度,撰寫了《相似論》著作。
對於相似,歷史上有過不少論述。列寧曾經指出:“歷史有驚人的相似。”萊布尼茨也說過:“自然界都是相似的。”然後又說:“為什麼相似,是神定的先定諧和。”針對這句話,列寧正確地指出:“具有深刻的辯證法,雖然有僧侶主義的解釋。”但是我們不妨站在唯物主義者的立場,把神的概念,理解為“大自然的規律”。這樣就可以剔其謬誤了。
總之,這兩句話分別道出了相似的規律,既在社會科學領域,也在自然科學的領域。
從高士其的《序》中,我們不難得出:相似的規律,既在社會科學領域,也在自然科學的領域。
既然一代科學家高士其先生這么推崇“相似”規律;既然著名科學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先生也那么青睞“相似性原則”——他曾親自指導張光鑒研究員從事“相似性原則”研究,並說:“老張,以後不要再叫‘相似性原則’,就叫‘相似論’吧!”“相似論”一說呱呱落地!之後,在錢學森的倡議下,張光鑒研究員出任中國思維科學研究所籌備組組長。我們不妨看看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發展是如何遵循相似性規律的。

普遍性

自然界的相似性 在自然界中,大至宇宙星系之間,小至每個原子運動的形式,都存在著大量的相似之處。

自然界的相似性

先看看宇宙星系。
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月球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當我們的目光遠離地球,鎖定茫茫的太陽系時,你會發現,與地球相似的其它幾顆行星,也正辛勤地圍著太陽轉。它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外星人真的存在嗎?其它幾個行星上真的有生命存在嗎?
常言道:山外有山,樓外有樓!更何況宇宙!
俯瞰浩瀚的銀河系,太陽系又和其它千千萬萬個相似的恆星在作高速的運轉。
人們不禁要問:銀河系外又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色呢?是否存在跟銀河系相似的系統呢?
人類思考著、探索著!
還是讓我們把目光暫時投向我們視線所及範圍。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蘋果、鴨梨相似它們的父母親,張老師、馬老師長得跟她爸她媽一個模樣,說明什麼?
一個道理:生物之所以相似它的父輩,乃是由於它們都是以父輩的DNA為樣板進行的相似運動、相似聯繫、相似創造。
當代頗受爭議的克隆技術,不就是在搞相似性的創造嗎?
或許你會說,在我們周圍的植物中,高至參天的松柏與小至原始的藻類就有本質的不同。
No!
所有的植物共同擁有相似的葉綠素。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來改變植物內部的碳、氫、氧、硫、氮、磷的不斷排列組合,生成各種脂肪、蛋白質、糖、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植物才得以茁壯成長。
或許你會說,在動物界,精明強悍的人類與低等的軟體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No!
所有的動物共同擁有賴以生存的相似的血紅素。它們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在體內不斷產生氧化還原反應,與此同時,它們所吃的植物或其它低等動物被消化後轉變成動物得以生存的能量。太陽能正是這樣通過植物傳遞給所有動物的。
這正應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那句話:“萬物生長靠太陽!”
萬物是如何“靠”的呢?
就是如此靠的。
我們為什麼要吃飯?
因為我們要活著。
人要活著,就需要別人提供能量。
這能量,誰來提供?
只有太陽!
太陽是一切能量之源!
我們吃飯、吃菜、吃肉,都是在吸納太陽能啊!
許多民族對太陽頂禮膜拜,把太陽供為祭祀的圖騰,有的甚至還把太陽作為國旗的圖案,其蘊意大抵如此。或許你會說,動物與植物有本質不同;葉綠素與血紅素有本質不同。
No!
動物的線粒體呼吸鏈和植物的葉綠體非環狀光合氧化還原鏈的化學原理是基本相似的。英國科學家彼得·米切爾為此在197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現代科學進一步證明,葉綠素與血紅素的化學結構也是相似的,都是卟啉絡合物。葉綠素是卟啉結合了鎂元素,血紅素是卟啉結合了鐵元素。客觀世界中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和植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核前生物體變異而來。
相似,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
人類社會的相似性

人類社會的相似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似性也無處不在!
你看,大多數民族都不約而同地經歷了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社會都經歷了原始部落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為什麼會是這樣?自然界的相似性使然。
在人類社會的初始階段,人們天天接觸的就是石頭,由於自然界作用力是相似的,由此,誕生世界各地大同小異的石針、石斧、石刀等工具,石器時代來臨。到了後來,由於火的出現,人們發現陶土燒硬能製作各種各樣的容器,說也怪,誰也沒約定好,世界各地所有的容器都是底朝下,口朝上,為何?地球引力的相似性。自然,陶器時代接踵而至。此後,火繼續燒,溫度繼續升,尤其是火山迸發後火山灰展現的千姿百態,人們發現,金屬在熔化過程中,銅的熔點比鐵的熔點低,於是,銅器大量出現,銅器時代悄然而至。此後,鐵器時代才姍姍來遲。
人為什麼喜歡綠色?
人為什麼見到大海就心曠神怡?
人的動物性使然。
由於人是從森林裡走出來的,人長期與綠色森林為伴,對綠色產生偏愛,這種偏愛,已經內化為基因,代代相傳,以至,我們今天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綠色了。
做一個實驗:你把一隻兔子放在一塊水泥地與綠地的交界處,看看兔子往哪兒跑?很顯然,兔子往草叢中跑。為什麼,同理。
孩子為什麼喜歡到戶外去玩?
孩子為什麼喜歡聽故事?
孩子為什麼喜歡聽動物之間的故事,而不太喜歡聽成人之間的故事?
孩子為什麼喜歡看卡通片?
孩子為什麼喜歡夥伴?
老師給孩子上課,總喜歡編個故事,為什麼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動物?
對於這些司空見慣的問題,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那我們就不可能變不自覺的行為為自覺的行為;如果幼教研究經常被“天性”拒之門外,那我們將很難有大的作為。
英國動物園哺乳動物館館長戴思蒙·莫瑞斯,在他那本驚世駭俗的《人這種動物》一書中這樣寫到:
那些學會直立行走的猴子,大概花了100萬年的時間,才從採集植物果實為生的弱小族類演變成食肉的人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形成一些小部落,一般不超過100人。然後,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部落的模式發生了轉變———農牧取代了狩獵,食物被貯藏起來,部落擴張成村落,村落變成了城鎮,土製茅舍變成了高樓大廈,人類正在向想像中的天堂邁進。然而,科技成功帶來的飛速進步,卻使人類陷入空前的擁擠和焦躁,他們還來不急擺脫狩獵猿求偶和哺育的原始衝動,卻已經在大城市川流不息的陌生人群中感到迷茫。新的刺激伴隨著古老的欲望,人類時而感覺自己是主宰者,時而又害怕和擔心,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同時又在他們自詡為神聖的精神世界經受著冷漠和孤獨。
人類不朽的靈魂到底在哪裡?這個答案對我這個動物學家而言是十分清楚的:男人的靈魂存在於他的gaowan中,女人的靈魂存在於她的卵巢中。因為只有在這裡,人類得以構成他不朽的要素———基因傳遞。
人是動物,我們有時很可怕,有時很偉大,但總是動物。我們也許一廂情願自詡為墮落紅塵的天使,但實際上我們只是站直了身子的猴子。
不同的文化對我們的生物基礎經常造成無比巨大的影響,以至於將人類的基本共同點都掩蔽了。這經常導致不必要的不幸衝突及損害,使我們自以為每一個社會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種族的集合體,彼此水火不容。過去許多人類行為方面的研究,都專注於觀察各地的風俗習慣及各類細節。這些研究往往強調我們表面上的差異而忽略了我們更為基本的共同點。儘管我們的膚色、宗教信仰及社會風俗有所差異,但從生物學觀點看來,我們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如果你對上述說法有所懷疑的話,請想想看:現在眾所周知我們和黑猩猩的遺傳結構有98.4%是相同的。如果我們的基因和遭受我們鄙視多年的那些無法說話、曳足而行的長毛猿類只有1.6%的差別的話,那么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又會多大呢?
我們來自於動物的遺傳遠比我們平常願意承認的要多,但是我們並不應該以我們的動物天性為恥,而應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它。如果我們肯了解、接受這個事實,我們反而能駕馭它;如果我們企圖否認或壓制、扭曲它,我們就可能會在自身及我們的社會造成緊繃的壓力,將來終會爆發。如果我們不理不睬的時間過久,更有可能造成人類銷聲匿跡的危險。
都知道四川人愛吃辣,為什麼?跟當地潮濕的氣候搞相似。
朝鮮人為什麼喜歡穿白裙?跟長白山皚皚白雪搞相似。
什麼叫方言?相似的地方語言。
什麼叫習慣?多層記憶積累過後相似行為模式的固化。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何謂“真理”?跟實踐、跟規律相似的道理。
文學、藝術中,相似性比比皆是!
文學中強調的典型,修辭中強調的譬喻、摹狀、對偶、排比,繪畫中強調的神似、形似,音樂中強調的重複、再現,詩、詞、歌、賦和戲曲中強調的音韻、曲調、格式,都離不開相似這個核心。
比如:
比喻,找到兩種事物之間現象的相似!比如,象雪一樣的白。
隱喻,找到兩種事物之間性質的相似!比如,毛主席,象太陽。
排比句,三個以上結構相似的句子。
對偶句,兩個結構相似句子的連用。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背唐詩?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結構相似、韻律相似,情景相似,所以很美,也琅琅上口。
如果改成“疑是地上鹽”或者“疑是地上棉”,感覺如何?就不美了!
再看李白的另外一首詩: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簡直就是一個偉大的相似論實踐者。
我們都有站在一瀉千丈的瀑布前的那種痛快感;
我們都有停在潺潺小溪旁的閒適溫情;
我們都有觀賞暴風雨時獲得的氣勢;
我們都有在柳條迎風時感到的輕盈;
我們都有在布置會場時要求的嚴肅端莊……
何以有這些感覺?相似的共鳴。
至於說舞蹈、音樂,那更是跟相似性結合得緊密。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於是,便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教,斷機杼。”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何以“性相近,習相遠”?生活學習條件、環境不同。
相似的基因(人),不相似的條件、環境(教育),必然導致不相似的學習結果。
美國未來學家阿·托夫勒略帶嘲諷地說:在一個集中的學校(工廠)集結大群學生(原材料)讓教師(工人)加工的思想是工業時代天才們的一個高招。
學校的誕生,標誌著按相似性原則大批量培養人才的開始!
談到教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對於學習中的問題,教師不要拿出現成辦法,而要指導學生,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聯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利用這種經驗、聯想去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
相類的經驗,相似的經驗 看了陳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康熙王朝》,都說好!好在哪?好在“相似性”!你看,電視劇里許多對白,大家聽了頻頻產生共鳴,試問,你怎么就共鳴了呢?喔,原來電視劇表面上是說古人的事,實際是在諷刺當今社會你天天所見所聞的事。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相類的經驗,相似的經驗

再舉一個例子。在當今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怎么樣?似乎底氣不足!日本怎么樣?比咱們強!想當年,在唐朝,中國曾經也讓日本羨慕過。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帶去中國多少燦爛的文明!現如今,我們對日本那種骨子裡其實挺恨,可直面它們那琳琅滿目、品質卓越的電視機、攝像機、汽車時,又不得不低下我們高傲的頭顱,摳摳縮縮掏出自己的積蓄,有時,在自己的同胞面前,還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日本產品來,那種複雜情感,至今仍是一種痛!
一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國家花那么多錢,讓你們天天盯著地底下那些破碗破罐,到底價值何在?人為什麼要學歷史呢?”
他的回答是:學歷史,首先讓我們有根的感覺。一個人,若不知道自己的歷史,雙腳踩在地球上,是不會有踏實的感覺的。這也正是為什麼人老了都有葉落歸根的情結的原因。其次,學歷史,讓你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問題。美國在我們的領土上把咱們的飛機撞下來,氣不氣?當然氣!以牙還牙,行不行?當然不行。實力相差太遠!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承受這種屈辱!只有我們今天的屈辱、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才能換來我們下一代人的揚眉吐氣!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總是在給我們講著“相似性”的故事!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天天在演繹著尊嚴與屈辱、忠誠與欺騙、歡樂與悲傷、富裕與貧窮、奢華與寒酸的故事。俗話又說:“一個人家,窮,窮不了三代;富,也富不了三代!”環顧我們的周圍,難道不是嗎?回憶一下你所看的電影、電視,哪一個主人公不是為“情”所困、為“錢”所困?不同的主人公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演繹著相似的主題!也正如列寧曾經指出的:“歷史有驚人的相似!”還是一個相似性。
有的國家為什麼免除死刑?因為,有些人的犯罪,部分原因在於社會。是相似的社會問題使然。
人為什麼喜歡看簡訊?
韻律的相似性、內容的相似性、感情的相似性、對社會不公的憤恨、對腐敗的不滿相似性,同時,充分利用手機螢幕有限,需逐行看,抖包袱的地方往往在結尾,讓你會心一笑。倘若你笑後沒幾天再有人給你發此訊息,你便覺索然無味。
思維的相似性 孔子問子貢:“我今天的成就是學習多的結果嗎?”

思維的相似性

子貢:“是也!”
孔子:“非也!”
子貢不解。
孔子曰:“吾乃一以貫之啊!”
《黃帝內經》: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老子《道德經》:多則惑,少則得。
老子還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荀子:“千變萬化其理一也。”
儒家道德觀的主要表述:
仁者愛人。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道生之,德育之。
法國彭加勒指出:“世界上如果只有個體的異而無相似的類,我們便不能生活,更無科學可言了。”
H·哈肯在《協同學》里描述到:“系統從無序狀態變為自序狀態時,它們的行動顯示出引人注目的相似性。”
你覺得某個女孩漂亮,為什麼別人並不這樣認為?為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奧妙就在客觀對象只有和你大腦中已有的概念和存儲的信息(比方說,你對美的理解)相互和諧共鳴時才能產生美的感受,否則就無動於衷!所以我們說,美是相似的共鳴!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原因就在此。
所謂的某某某很善解人意,也是在說搞相似性。
中國申奧成功,著名導演張藝謀所拍的申奧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沒有看過該片,如果你就是張藝謀,你想在該片中展示給國際奧委會官員什麼樣的一個中國呢?告訴你,時間還有限,不能超過一刻鐘。我曾就這個問題問過很多老師,大家眾說紛紜。有說,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說展示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有說展示中國環保、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於是,這些畫面語言被提煉出來:長城、故宮、武術、中國服裝、中國戲劇、上海浦東開發區的高樓大廈、大連綠化、東北扭秧歌等等。張藝謀之所以為張藝謀,我們之所以成不了張藝謀,關鍵就在於張藝謀是“相似性”運用大師,而我們不是。張藝謀在創作的時候,始終把握與他的觀眾搞相似。面對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國際奧委會官員,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裡消除他們對古老同時也並不富裕的中國的顧慮呢?如何迅速打動他們的心呢?試圖打文化牌,短時間肯定不能奏效。因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了解,需要時間,需要積累。那張藝謀提取的是什麼元素呢?微笑!他從尋找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人之間的相似性入手。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類的喜、怒、哀、樂,不管膚色如何、也不管文化、語言差別多大,都是相似的。著名導演張藝謀所拍的申奧片,所提取的主要元素就是各個層次、各個年齡段中國人的微笑,創作思路就是與外國人找相似,而非找相異。因為,微笑,是陌生人初次見面表達友好的一種最天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中國上海申博成功,著名導演張藝謀為上海所拍的申博宣傳片,也獲得廣泛美譽。其創作思路,如出一轍。他在該片中所提取的主要元素為歌曲《茉莉花》。他也是試圖藉助外國人對傳統上海的印象,拉近外國人與現代上海的距離,並暗示改革開放的新上海在新世紀同樣能帶給世界一份驚奇。
請看中國代表團申博最後時刻的報導:
附:
</strong>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8年後,我長大了,你們來上海,我再唱給你聽。”伴隨著稚嫩的童音,申博宣傳片中那曲優美的旋律久久迴蕩在會場上空,空氣中仿佛都散發著茉莉花那股清新又濃郁的芳香———昨天(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中國代表團最後一個登台亮相,精彩的陳述博得滿堂喝彩。
摩納哥蒙特卡洛當地時間11點半左右,李嵐清、吳儀、陳良宇步入會場就座,立刻成為全場記者關注的焦點,代表團成員談笑風生,洋溢著輕鬆的氣氛。
12時28分,主持人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以一段精彩的開場白,拉開中國陳述的序幕。
吳大使的開場白說得很有藝術。“三人行,必有我師。”他一開始就用法語引用孔子的名言,表達對競爭夥伴們的敬意,“前面四個國家的陳述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他緊接著又立刻充滿信心地表示:“但毫無疑問,上海將是最好的選擇。”
12時30分,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走上講台,以流利的英語發表陳述。
李嵐清代表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如果中國申辦成功,將兌現所有承諾,舉辦一屆精彩、難忘的世博會。“舉辦世博會,是中國人民由來已久的夢想,中國正敞開博大的胸懷,迎接各國人民。”鏗鏘有力的話語,充分展現出泱泱大國雍容大度的底氣。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芽……”12時35分,優美的歌聲響起,大螢幕上極富感染力的申博宣傳片立刻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牙牙學語的兒童,洋溢著青春活力的青年,中華大地的各族人民,還有金髮碧眼的老外,人們唱著同一首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強烈地表達出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存,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理念。畫面上,從故宮、天壇、兵馬俑、城隍廟到現代化的高樓群,時而京劇表演、時而交響樂團,從雲集的世界名牌,到古老的太極拳,乃至各種人們的生活與微笑……精心編織、交替出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多元文化交融盡在其中。
12時43分,當人們還沉浸在宣傳片帶來的強烈視覺和聲覺衝擊當中時,陳良宇市長又登上講台,發表充滿激情的陳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必將書寫嶄新的記錄,成為國際博覽業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盛會。”陳良宇最後表示:“中國人民歡迎你們”。
當時是12時50分,螢幕上出現中國人民熱烈期盼申博的畫面:浦江兩岸,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群在呼喊:中國申博,中國申博,祝福中國申博成功!
一分鐘後,吳建民向全場觀眾介紹中國最後的一位陳述者:國務委員吳儀。“中國有句話,婦女能頂半邊天,今天,吳儀國務委員是代表中國的男女公民講話,就不是半邊天,而是整片天了。”幽默的話語引起全場人士會心的微笑。吳儀身著天藍色上裝,顯得格外精神。“中國人民翹首等待各位的選擇。他們對世博會的熱情和渴望,可能遠遠超出您的想像。”吳儀最後舉起雙手,作出歡迎擁抱的姿勢,表達中國對世博會的強烈期盼,“給中國一個機會”。當時是12時56分,中國代表團結束精彩的陳述,贏得全場熱烈掌聲。
激動而幸福的一刻
當地時間下午2點半,會議中心的大廳里,到處是等待的人群。記者們圍在安全門前,但保全卻固執地宣稱:3點鐘才能讓記者進去。
大約2時45分,大廳里突然爆出歡呼聲。“是韓國人。”有幾個中國記者著急地沖了過去。幸好,當時傳回的訊息是:第一輪中國36票,韓國28票,俄羅斯12票,大家鬆了一口氣。但不久,韓國人又發出熱烈歡呼。訊息傳來:“中國38票,韓國34票”,差距已經相當接近。這時,保全開始讓記者進入會場。記者衝到會場門外,卻發現裡面的訊息還不如場外快。這時,看到身著旗袍的袁鳴興奮地歡呼。第三輪結果出來了,“我們44票,韓國32票。”這時,記者再匆匆趕回場外,發現大玻璃房內,中國人已經都聚在一起,很多人都露出興奮和期待的神情。
突然間,最靠近會場的中國人開始發出巨大的歡呼聲,整個會議中心頓時成為沸騰的海洋。很多人已經無暇再問多少票數,只知道“中國贏了!”尖叫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現場內外,已經無法聽見任何其他聲音。在最後一輪,中國以54票勝出!
會議中心外的廣場上,千里迢迢趕來助威的上海制皂集團的員工,他們拿出了大大小小的國旗,不停地揮舞。會場內,一家媒體的記者,專門帶來兩面大幅國旗,五星紅旗四處飛揚,鮮紅的色彩與人們的心情交相輝映,熱烈的場面已經很難用語言表達。
我們成功了!當中國申博代表團步出會場時,受到人們的夾道歡迎。各國代表競相對在現場的中國代表團成員,特別是陳良宇市長,表達了熱情的祝賀。
在緊接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陳良宇市長表示,我們的心情難以用語言來表達。今天,對上海,對中國,對開發中國家,對於世界博覽事業,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我們向所有支持中國,支持上海的國際展覽局成員國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激烈的競爭,我們向競爭夥伴學到很多東西。特別讓我們感動的是,每一個競爭夥伴都向我們表示祝賀,我們也希望與這些競爭夥伴一起共同努力,繼續為世界博覽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隨後陳良宇向上海人民發表了電視講話。
會場外,常務副市長蔣以任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人物。接受記者採訪時,蔣以任表示,第二輪的時候確實有點緊張,但我們還是充滿信心的。中國申博能取得勝利,最主要的是由於中國國力的強盛,有巨大的市場,當然,也是因為上海這幾年的快速發展。
這是一個不眠夜。寧靜的蒙特卡洛,成了中國人歡樂的海洋。
相似性,在日常人們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做個實驗。如果你新買了一輛車,要上牌,你選哪個號?為什麼?第一組:
京A-00000
京A-15632
第二組:
京A-E2008
京A-E2003
第三組:
京A-88888
京A-44444
結果出來了嗎?
仔細回味一下你剛才選號的思維過程,你難道沒發現,人的思維,就是這樣不自覺地搞相似性?
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請你閉上你的眼睛。我說一句“電冰櫃”。你頭腦里出現電冰櫃沒有?是誰家的?是張老師家的?還是王老師家的?肯定都不是。肯定是你天天在家裡見到的那台電冰櫃。你絕對不會浮現出你沒有見過的電冰櫃。為什麼?這就是相似性在作怪。相似你已有的記憶。
常言道:“他這個人,三句不離本行!”什麼意思,說明他這個人看問題總是拿他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來參照、來搞相似匹配!
科學家貝弗里奇說:“獨創常常在於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構想之間的聯繫或相似之點。”
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類似聯想支配發明。”
瓦特自從觀察到爐子上的水壺被蒸汽撲騰撲騰往上頂,便潛心研究,發明了蒸汽機;後人將蒸汽機裝在汽車上便出現火車;將蒸汽機裝在船上,便出現了輪船;將蒸汽機裝在紡織機上,便出現自動紡織機。
古代人發現樹葉的齒狀邊緣會割破皮膚,於是模擬創造出鋸子。人們看到蝴蝶等昆蟲在空中飛舞,便設計製造出風箏,並認識到風箏可以藉助於風力升空,又進一步聯想到鳥兒的翅膀;通過相似性類比,終於仿製出初級的飛機;再通過空氣動力學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使得飛機製造技術大大發展起來。通過大量生物原型的觀察與研究,知識不斷積累,認識逐步深化、發現可模擬的對象越來越多,於是形成和發展了生物模擬學,即仿生學(Bionics)。
若能模擬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就能實行工廠化生產糧食。
又如,開闢“生化能源”是可持續性能源供應的新途徑之一,利用與模擬某些細菌作用,從有機垃圾中得到可燃氣體並製造“生物電池”等。
再如,利用分子仿生學和醫學仿生學的新成果,可以構想未來的“人造細胞”就像今天的“人工喉”或“假肢再植”一樣方便。
人的創造,一刻也離不開相似性。
美國著名創造心理學家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指出:“相似性表明,在世界上存在著某種重複發生著的、因而是有規律的現象。正是由於對這些規律的認識,人的思維才能去理解宇宙、才能去理解自身的內在現實。在精神病態、正常狀態和創造狀態當中,留心注意相似性的能力是一種共同的指導原則——它是一支顫抖而微弱的燭光,用它去探索和收穫,用它去攻破宇宙之夜的秘密,用它去獲得對我們自身部分的某種理解。人類最終的興衰就是依賴於對相似性所做出的不同反應。”人的大腦,不管是顯意識還是潛意識,都是按照相似性進行激活、聯繫、匹配和重組的。這是大腦信息加工的必然運動形式。
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鍛鍊、套用、造就這種相似性的識別能力、重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大自然經常把巨觀的現象展示給人們,而將其相似的基因和原理隱藏著,讓人們去尋找、去研究,誰找到了這些現象的根本原理,誰就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你會發現:縱向相似導致學科出現,橫向相似導致交叉學科出現。
我們的思維一定要符合形式相似、結構相似、過程相似、關係相似、功能相似。綜上所述,“相似論”,既是本體論,又是認識論,更是方法論。

相似的定義

記得有位高人說過,對任何概念,精確的定義不在研究之前,而在研究之後。
在我們充分了解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發展都在共同遵循“相似性”規律之後,我們來看看“相似”的定義。
那什麼是“相似”呢?
科學地講,相似就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同與變異的辯證統一。在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同和變異。只有同,才能有所繼承;只有變異,事物才能往前發展。相似絕非等於相同。

相關概念

相似塊 為了研究及表述的方便,我們把人們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稱之為“相似塊”。人們對外界的認識常常要依賴它的存在。人們大腦中的“相似塊”不是靜止的,它一方面和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又和其它“相似塊”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產生新的“相似塊”。這些新的“相似塊”的組合,就是形象思維中經常出現的想像、直感的基礎。

相似塊

“變異”與“差異” 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相似定義為同與變異,其變異不是差異。差異是變異的結果,變異是差異產生的原因。我們認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異,正要從事物由相同到變異的相似過程中去研究。萬變不離其宗。從這也可看出,相似論為方法論提供了深層次上的依據。

“變異”與“差異”

差異:比較論。
變異:相似論。
子女與父母相似。
比較論只研究子女哪些方面與父母相似,哪些方面有差異;
相似論研究你為什麼與你父母相似。研究同與變異的原因。
相似論認為,子女與父母相似,不是你比較的結果,而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由於它們都是以父輩的DNA為樣板進行的相似運動、相似聯繫、相似創造。
“個性”與“共性”

“個性”與“共性”

有人說,搞相似性就是只研究共性,不研究個性。這是對相似性的不了解。個性從何而來?根據相似性加上一些變異。父母遺傳、言傳身教的相似性,同學、夥伴的相似性,知識結構的相似性等,鍛造了一個人自己的個性。還不是相似性嗎?搞相似性正是更好地搞個性。
相似的三個關係 現象相似與本質相似的關係

相似的三個關係

靜態相似與動態相似的關係
巨觀相似與微觀相似的關係
研究相似性,不僅要研究現象的相似,還要研究本質的相似;不僅要研究靜態的相似,還要研究動態的相似;不僅要研究巨觀的相似,還要研究微觀的相似。
惟有如此,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才能更準確!
相似的三條規律 相似運動律:不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的思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都是在相似的同與變異中進行的。

相似的三條規律

相似聯繫律:一切事物都是以相似性為中介而聯繫的。
相似創造律:一切創造,無論是自然界的創造還是人類的創造,都是基於某種相似性而進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