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原文,詞解,翻譯,道理,內容理解,應諧錄,作者簡介,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詞解
①楯:欄桿上的橫木。
②第:只要。
③哂:嘲笑。
④涸:水乾。
⑤自分:自己估計自己。
⑥蚤:通“早”。
⑦沈:通“沉”,沉溺,拘泥。
⑧道:經過。
⑨固:牢。
⑩毋:不要。
翻譯
有個瞎子經過(一條)乾涸的小溪,在橋上(突然)失手墜落。(他)兩手攀住橋欄,膽戰心驚地抓得緊緊的,自認為(一旦)失手,一定會墜入深淵。過路的人告訴他說:“別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實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緊橋欄大聲呼號。過了很久,力氣(漸漸)消失了,失手墜落在地上,於是(他)嘲笑自己說:“啊!早知道(下面)就是實地,何必(讓)自己辛苦這么久呢?”
道路本來是平坦的,但陷入空想,抓住某點感受,就自恐命危的人,看到這個瞎子可以醒悟(覺醒)了吧!
道理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不要固執已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勇於探索創新。
內容理解
對“盲子”來說,橋下可能是深淵,可能是激流,橋有多高,水有多深、多寬、多急,這些他一無所知,而且因為眼盲在他墜下之前也永遠不可能知道。然而,與其說盲子是因為對橋下一無所知而恐懼,不如說他是怕自己掉下去性命不保。盲子到底還是害怕“死”這一事物本身。
應諧錄
《應諧錄》明安成劉元卿纂,原共二十一則,今據明末杭州刊《雪濤諧史》本選錄十八則。
作者簡介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官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為“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為“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只好應召入京。不久,即升禮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
劉元卿人稱“正學先生”,從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於理學。據《明儒學案》載:“先生初游青原山,聞之與人曰:青原詩書之地也,自兩鄒公子(鄒守益的兒子汝梅、汝先)來後,此風遂絕矣。先生契其言。兩鄒與之談學,遂有憤悱之意。因而考索於先儒語錄,未之有得也。”從此誘發了劉元卿從事王守仁理學研究的興趣。他開始在當地求學,但所得不深,於是離鄉背井,遠遊從師。他先後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為師,經過自己努力求索,成為該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劉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長,又能堅持自己的見解。他以“存守本體,隨事躬行”作為一生的言行準則,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贊》里說的:“不禮釋迦,不羨王喬,此瀘瀟之所以為瀘瀟,亦瀘瀟之所以止於瀘瀟也。”劉元卿的理學思想,在江右王門學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劉元卿逝世後,《明史》為他立了傳,明朝名流鄒元標為他撰寫墓志銘,贊其“流風餘韻,百世猶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