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盱眙縣轄鎮,縣政府駐地。位於縣境中部。現轄17個居委會。S49新揚高速公路過境。景點有第一山景區。
沿革
1953年為城關鎮,1958年改盱城公社,1962年建盱城鎮。1962年成立十里營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盱城鎮面積16.4平方千米,人口6.4萬人,轄五墩、沙崗、山口門、宣化街、漁民、棗林6個行政村和城北、黃牌、順河、城中、興隆、灑金橋、棗林、城南、城中、花園、斬龍澗、五墩12個居委會;十里營鄉面積77.7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友法、太和、十里營、草澗、嚴崗、雨露、三燈、甘泉、趙崗、四山、新華、新灣、毛莊、毛營14個行政村。2003年,盱城鎮轄城東、城南、城中、城北、棗林5個居委會和五墩、沙崗、宣化、友法、太和、毛營、新華、趙崗、雨露、新灣、嚴崗、石牛12個行政村。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830100:~001 121五墩居委會 ~002 121城南居委會 ~003 121城中居委會 ~004 121城北居委會 ~005 121林柴場居委會 ~006 121沙崗居委會 ~007 121宣化居委會 ~008 121石牛居委會 ~009 121果園居委會 ~010 121友法居委會 ~011 121太和居委會 ~012 121毛營居委會 ~013 121新華居委會 ~014 121趙崗居委會 ~015 121雨露居委會 ~016 121新灣居委會 ~017 121嚴崗居委會
基本概況
原盱城鎮位於淮河下游東岸,是
盱眙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境內山巒、平原、湖泊皆備,名勝古蹟眾多,山在城中立,水在城邊繞,山水城相依,
吳承恩在《
西遊記》中以“人間仙境若蓬瀛”盛讚盱城的淮山勝境。盱城鎮旅遊資源豐富,有
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戚大山公園、中澳樂博園、天鵝湖淮河生態園、
都梁公園、淮河特大橋及淮河文化濃厚的淮河風光帶等數處人文景觀,歷來是文人墨客及商賈雲集之地,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生態資源豐富的新型山水旅遊城市,素有“煙波水世界,綠色夢田園”之美譽。
面積人口
原鎮域面積107平方公里,轄9個社區(五墩、城南、城北、城中、宣化、石牛、沙崗、果園場、林柴場)、5個行政村(新華、新灣、趙崗、嚴崗、雨露),總人口19.38萬人(自管人口4.7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4.98萬人,農業人口2.1萬人。鎮黨委下轄83個基層黨組織,含五墩、城北、城南3個社區黨委,12個黨總支,68個黨支部,黨員1892人。
2015年5月轄:新灣、趙崗、雨露、新華、嚴崗、城北、城中、城南、五墩、沙崗、宣化、石牛、果園、林柴場及太和、友法、毛營17個居委會。
基層建設
該鎮共有社區黨委3個(五墩、城南、城北),12個黨總支部、22個黨支部,黨員1746人。在基層組織建設上,突出重點解決了“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章辦事”的問題。村(社區)幹部年齡、文化素質結構日趨合理,全鎮35歲左右的基層組織書記比例達到17.6 %,村組幹部文化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大專以上文化的占20%。
綜合實力
盱城鎮經濟基礎雄厚,截止2013年已形成機電製造、醫療器械、食品加工、建材、衛生潔具等五大支柱產業,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生態農業特色鮮明,個私經濟迅猛發展。2013年人均GDP達7.02萬元,同比增長14.2%;財政總收入5.39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27.7%;列統企業總數18個,其中新增列統企業4個,實現開票銷售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44.1%;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入13.8億元,同比增長22.5%;註冊外資到賬資金125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5.2%;外貿進出口總額2349.3萬美元,同比增長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480元,分別同比增長14.1%、15.1%。
基礎建設
為逐步實現文明創建長效化、規範化、制度化的目標。2006年,累計投入資金620萬元,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以“背街小巷”衛生、街巷基礎設施、農貿市場等為重點的專項整治活動,基本達到了“路平、燈亮、環境美”的標準。相繼完成76條巷道及接口硬化工程38681.5平方米,白化牆面53389平方米,改造下水道4770米,社區綠化13486平方米,栽植樹木42萬株,清運陳年垃圾476噸,清理城市牛皮癬1272處,集中滅犬1089條。在7月份召開的全縣城市建設與管理“四化一宣”工作總結表彰會議上,榮獲“硬化、亮化、淨化、綠化”工作四個一等獎。
基礎設施投入資金400萬元在十里營街道鋪設水泥路面43萬平方米,整改電力、電纜線路5500米,綠化5000多平方米,新裝路燈50盞;投入202萬元新建東方市場過渡市場。此外,還完成果園市場、城南市場改造以及新灣農貿市場一期工程建設,新建鋼架大棚9000平方米。投入47萬元,完成23條計12萬平方米巷道硬質化。投入77萬元,完成34條85萬平方米村組道路砂石化工程。因工業園區建設需要,全年累計拆遷283戶,拆遷面積近25萬平方米。鋪設自來水主管道4800米、支管道12萬米,完成
太和村2000人的改水任務。投入資金30萬元,完成毛營村林窪組機井改造工程。投入317萬元,完成城南居委會辦公樓、教師安居工程樓、
嚴崗村辦公室、
沙崗村標準化廠房、第五中學食堂、
城南國小、盱城中學校園改造工程,總建築面積5310平方米。
工業經濟
全鎮工業年總產值約45.54億元,工業年銷售收入約40.79億元,全鎮列統企業13家。工業集中區一期占地約1500畝,進區企業共88家,其中投產56家,建成標準化廠房約40萬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以工具機、機械、電子等為主導產業的集聚產業鏈,年工業開票約10.5億元,稅收2100餘萬元;工業集中區二期占地約2013畝,路網等配套基礎設施已完工,2013新開工標準化廠房約20萬平方米,目前有12家企業已落戶工業新區。
農業概況
全鎮耕地面積約21895畝,主要分布在趙崗、嚴崗、雨露、新灣、新華,而新華村耕地主要以土地流轉形式轉租。全鎮農民專業合作社共70家,註冊資本達95.03億元,入社農戶6600人。2013年全鎮已形成以葡萄、龍蝦中藥材調料、水生蔬菜、優質稻米等經濟作物種植為主導的生態高效農業,初步形成以中澳合作三農樂博園為龍頭,盱眙龍蝦調料種植園、花卉培育觀光園以及四山圩荷藕種植園等特色基地齊頭並進的良性發展態勢。
社會事業
教育:全鎮鎮屬中國小3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分別為盱城鎮中心國小、盱眙縣五墩實驗國小、盱眙縣城南實驗國小、和盱城成教中心。城南國小、五墩國小為省級實驗國小,中心國小、五墩國小以及城南國小幼稚園均被評為“江蘇省優質幼稚園”。截止2013年全鎮在校中小學生學生5806人,在園幼兒2107人,在編教職工531人。
衛生:全鎮鎮屬衛生院2所,分別為盱城鎮十里營衛生院(盱眙縣精神病醫院)和盱城醫院,醫護人員共206人,其中在編120人,年門診就診病人約6.2萬人,全鎮設有16個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其中9個已完成一體化管理。
社保:全鎮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7328人,同比增長15.62%;全鎮城鎮醫保農村醫保實現全覆蓋,參保率達100%,全鎮享受農村低保和城鎮低保共697戶1551人,其中農村低保215戶485人,城鎮低保482戶1066人,2012年共發放低保金約330.31萬元,低保保障率達100%;給予大病醫療救助236戶,發放醫療救助金額65.3萬元。2012年發放各類財政綜合直補資金及兌現家電下鄉補貼1116.35萬元、各類糧食補貼411.15萬元。
文明創建:五墩、沙崗、新華等6個村(社區)通過淮安市文明村、社區驗收,新華村創建“江蘇省優美鄉村”的先進事跡被淮安電視台、江蘇文明網報導;創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宣化社區居民周萬榮入選“中國好人榜”孝老愛親模範。
社會管理創新:率先在全縣實施“社區管小區”試點,小區“格線化”以及“四位一體”管理模式成效凸顯,按照“底數清、責任明、調解盡”的目標,實行“鎮、村、組三調聯動”,建立矛盾糾紛台賬,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遏制在萌芽狀態。2012年共化解重大到省、京信訪案件12345,交辦件358件,最大限度減少積案存量,實現社區和諧。
盱城鎮先後榮獲
國家級生態鄉鎮、江蘇省環境優美鄉鎮、全國文明鎮、全國司法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民政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鄉鎮、淮安市生態鄉鎮創建先進單位等稱號並多次榮膺淮安市經濟綜合工作“十強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