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東闞各莊殷商遺址

盧龍東闞各莊殷商遺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東闞各莊村北200米的灤河南岸沙地處,1974年當地農民在該處平整土地時發現,1976年和197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進行了調查和試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龍東闞各莊殷商遺址
  • 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東闞各莊村北200米的灤河南岸沙地處
  • 所處時代:殷商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地層堆積,遺蹟,遺物,遺址意義,

歷史沿革

1972年,當地社員在村北200米的灤河南岸沙地上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座古墓,出土饕餮紋銅鼎、乳釘紋銅簋、銅弓形器和金臂釧各一件。
1976年、197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進行了調查和試掘,確定此處系一商代晚期的古遺址。

遺址特點

地層堆積

遺址地層堆積比較單純,耕土層下即文化層。
盧龍東闞各莊殷商遺址
T1南壁剖面圖
耕土層:為含沙較多的灰黃土,出有少量的繩紋殘陶片、鬲足、盆沿、紡輪以及漢以後的磚瓦瓷片。深約0.30米。
文化層:厚約1—1.9米,土色灰褐,土質鬆軟,內含大量紅燒土渣和碳屑以及獸骨、蚌殼。按土色深淺又可分為三小層,但各層包含物沒有什麼明顯區別。從時間上看,應屬於同一時期,出土遺物主要是殘陶片、殘石器和殘骨角器。
其下為含有大量礫石的白砂層(即生土,深度不清)。

遺蹟

1.灰坑14個,其中圓形五個,橢圓形三個,不規形六個,最小長0.6米,寬0.5米,最大長2、寬2、深0.3—0.85米。一般坑壁齊整,坑底較平。但所有灰坑內含遺物都很少,只有零星的殘碎陶片或獸骨出土。
2.灶坑痕跡3個,發現時已破壞。均為圓形,圜底,大小近似。一般口徑0.6—0.75、底徑0.35、深0.12米。灶坑內填滿草木灰燼。由於長期使用,灶壁及灶底形成堅硬光滑的紅燒土硬面,厚約0.5厘米。
3.墓葬5個,均為小型土穴,一般長1.2—1.8、寬0.6—0.7、深0.2米。均無葬具和隨葬品。除M1骨架似經二次葬錯亂位置外,大多保存完好,頭均向東,仰身直肢。

遺物

出土的完整器物很少,主要是殘陶片、殘石器、骨角器。
1.陶器:可復原的只有陶盆一件,另外採集到完整的陶罐一件。陶質幾乎全是夾砂陶,泥質陶極少,並且只有泥質灰陶,不足陶片總數的百分之一。夾砂陶又可分為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灰陶兩種,而以前者居多,約占全部夾砂陶片的61%。二者均羼有顆粒均勻的白色砂粒和蚌殼碎末,一般質地堅硬,火候較高。個別器物的質料較粗松,燒的火候也較低,故顏色顯得不大勻稱。紋飾有繩紋、素麵、三角、凹弦等,其中絕大部分為繩紋。陶器製法均為手制,在一些器物內壁清晰地看到手抹的條狀痕跡。器物造型比較簡單,基本以三足器為主,另有一些平底器。一般形狀碩大、厚重。殘陶片可以看出器形的有鬲、罐、甑等。此外還出土了陶紡輪、陶拍和網墜。
2.石器7件,用磨製和打制方法製成,多為生產工具,有網墜、研磨器、石球等。
3.骨角器7件,包括骨錐、角錐、骨簇。

遺址意義

遺址出土的遺物雖然不多,但從陶器的形制和紋飾作風看,卻帶有明顯中原商文化和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特徵,其時代大體與鄭州二里崗遺址相當。
盧龍東闞各莊殷商遺址
遺址位置
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正屬商的北方侯國孤竹國的地望。遺物所反映出的典型的商文化因素,如陶器中擁有大量的帶有錐狀實足的鬲、甗;主要紋飾是繩紋等,表現出這個侯國與商的密切關係。但是,這裡陶系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夾砂灰陶很少,泥質陶更少,器類簡單粗獷,地方特徵相當明顯,很可能是商時期古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所以這個遺址不但為研究孤竹國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深入了解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內涵及其與中原地區商文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