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里崗遺址
- 年代:代前商期
- 地址:今鄭州市區老城區東南部
- 發掘時間:1951年至今
- 主要出土文物:鬲,大口尊
- 其他:龍山文化遺址和戰國墓葬
遺址資料,考古過程,
遺址資料
二里崗文化,即鄭州商城文化
千年宮殿群的復出
——鄭州商城文化遺址
遺址名稱:鄭州商城文化遺址
發掘地點:鄭州市老城區周圍
發現及發掘時間:1950年發現,1951年開始發掘,目前發掘工作仍在繼續。
距今歷史:3620年左右
考古地位:該遺址為盤庚遷殷之前的商代都邑,填補了商代前期文化的空白,為早商文化和夏文化的研究開闊了視野,也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文化類型及承繼關係:處於商代早期的二里崗文化期,其青銅器文化十分發達。
鄭州商城遺址位於鄭州老城區周圍,即今管城回族區的大部、金水區的南部,是一座商代前期的城市遺址,距今已有三千五百餘年的歷史。還是在50多年前,一位國小教師與商代古城不期而遇,從此遙遠的古都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考古過程
商城的發現是從一個國小教師開始的。鄭州市南學街國小教師韓維周,因為喜愛古蹟,就經常到鄭州城外施工現場去搞調查。1950年的秋天,韓維周再次來到鄭州城南二里崗一帶察看,結果發現了一些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酷愛考古學的韓維周意識到這些前所未見的東西非同尋常,立刻拿到文物部門進行鑑定,結果,這些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被確定為商代遺物。這些不起眼的陶片和石器,無意中撩開了一座商朝王都的神秘面紗,立刻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
1951年春天,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調查發掘團,來到鄭州對該遺址進行調查,他們根據採集到的標本,進一步推斷這裡為重要的商代遺址,時代要比安陽殷墟更早。這一重大發現,立刻引起國內考古界的重視和一片譁然。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還沒有正式的考古機構。1952年夏天,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舉辦了全國第一屆考古人員訓練班,經過3個多月的培訓後,全體師生分批到鄭州、洛陽兩地進行實習。鄭州實習分隊,以二里崗遺址為重點進行了試探性的發掘。自此以後,鄭州商代遺址考古發掘緩緩拉開了序幕。
為配合鄭州二里崗的興建工程,1953年秋,鄭州市文管會再次對商城遺址進行發掘,鑽探出古代墓葬445座,後經發掘得知其中絕大部分為戰國墓。考古學家安金槐將這批墓葬遺址資料進行了整理,並編寫出《鄭州二里崗》一書。
1954年春,鄭州市城市基本建設工程全面開展,考古學家安金槐帶領鄭州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在二里崗一帶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這次他們發現遺址地下存在著密集的商代墓葬群,共清理出的商代墓上百座,但絕大多數是小型土坑墓,極個別為中型墓。在這些規模較大些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銅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石器和象牙器等。
隨著鄭州市城市建設工程的大規模展開,1955年秋,鄭州市開始在商代遺址東北部較高地帶挖掘一條東西向的壕溝,鋪設地下污水管道。在此以前,民眾在該土崗周圍取土時,曾暴露過一些商代的墓葬。河南省文物部門聽說此事後,立刻趕到施工現場,經過與城建部門交涉,決定暫時停工,等待考古部門鑽探後再行施工。
考古學家安金槐率領考古隊,在這裡進行了緊張的考古發掘。幾天下來,雖然沒有太大的收穫,但時常能夠發現商代二里崗時期的文化遺蹟,令考古隊感到十分振奮。一天,安金槐蹲在一座商代墓中小心翼翼地刮探著,他清理完墓底,拿起鐵鍬向下試探,但是土質很硬,像是經過夯打一樣,這一現象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覺。
中國古代的建築方式多採用夯築,亦稱“版築”,所以當安金槐看到夯土層的時候,馬上意識到,這裡不是夯土牆或夯土台基,就是墓葬。隨著考古隊員的進一步清理,夯土層的分布狀況也逐漸清晰,但讓安金槐不解的是,他們始終都沒有挖到夯土的邊緣。
為了探明情況,安金槐又在東、西、南、北四面開出探溝,並在南、北探溝中找到了夯土層的盡頭,寬20多米,但東、西兩面的夯土仍然不見邊緣。大家在一起反覆推論和探討,最後認定夯土層可能是商代二里崗期一座大墓中的填土。
為了弄清楚大墓的輪廓,考古隊沿著夯土層繼續發掘,可夯土層似乎沒有盡頭一樣,繼續向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不斷地延伸,一直挖了五六十米,但是還沒有找到它的盡頭。當時已發掘的長度已經遠遠超過武官村大墓的長度,疑問不斷的湧上考古隊員的心頭,這些不斷延伸的夯土層似乎帶著巨大的秘密,在地下向著未知的遠方延伸。
考古學家安金槐著急了,這夯土層的秘密整日在他腦里盤旋,為了揭開謎底,1956年年初,安金槐組織發掘力量,以白家莊附近的商代夯土為起點,沿著夯土層的走向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考古鑽探。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勘探,夯土層的走向漸漸清晰,它的一端由白家莊沿城東路西側向南延伸,與鄭州老城東城牆的夯土連在一起;另一端從白家莊西側向西延伸,又沿杜嶺街東側折而向南,與鄭州老城西城牆內的夯土相接。這四面相連線的夯土,組成了一座規模巨大的近似長方形的城垣。發掘者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座古城。從1952年至1955年在這裡發掘的青銅器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和四處墓群等重要遺蹟,正是分布在這座古城外附近一帶。於是,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城垣開始展現在世人面前。
鄭州商城的發掘工作正待進一步展開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鄭州商城的發掘也被迫告一段落。直到1971年,考古學家安金槐才有機會回到鄭州,他再度組織文物工作隊的全部人力,準備展開一次大規模的鄭州商城考古發掘。
1973年,為了尋找鄭州商代宮殿遺蹟,考古隊在鄭州商城內展開了全面的考古鑽探與試掘。他們在城東北部發現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商代夯土建築基址。其中有多處規模宏大,不同於一般的建築房基,被確定為宮殿基址所在地。
到1979年,考古隊在鄭州商城內相繼發現宮殿基址20多處,宮殿區的範圍不斷擴大,約占城內總面積的一半。通過發掘探明,城址東北部的宮殿區建築物分布密集,已形成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宮殿建築群。其中較有特色的一處宮殿遺址,東西長65米,南北寬13.6米。根據柱槽可復原成一座帶有迴廊的“四阿重屋”式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和《考古工記》載的“內有九室,九賓居之;外有九室,九師朝焉”的建築相似。
在宮殿建築區內還出土了不少製作精美的工藝珍品,這些都是在鄭州商城之外的發掘中少見的。因此可以斷定鄭州商城東北部,就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王室貴族的宮殿區。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鄭州商城外城郭的發現,把鄭州商城考古推向了歷史的高峰。1986年6月,鄭州市城建部門擬建設一座大型商場,按照慣例,建設前首先由文物考古部門進行文物勘探,結果發現了一段南北走向的夯土牆。這訊息立刻引起鄭州商城工作站的重視,隨即組織人力對夯土牆進行了解剖性發掘,並驗證了外城牆的存在。在商城外圍,考古隊還發現了多處商代青銅冶煉、骨器製作、陶器製作的作坊遺址,並有大量的墓葬區;城池內外,還發現了青銅窖藏和祭祀場地。截至目前,商代遺址出土的文物數以萬計,其中有很多都是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