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惠霖

盧惠霖

盧惠霖,醫學遺傳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醫學遺傳學和中國人類優生學的奠基者和見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惠霖
  • 別名:盧高榮、盧潤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天門
  • 出生日期:1900年9月3日
  • 逝世日期:1997年3月18日
  • 職業:醫學遺傳學家、醫學教育家
  • 畢業院校:美國俄亥俄州海德堡大學
  • 主要成就:開創了中國的生殖醫學研究
  • 代表作品:《人類生殖與生殖工程》
人物簡介,履歷,家庭背景,美國留學,抱病歸國,組建教研室,教學科研,反摩爾根學派,人才的培養,全國人大代表,逝世,主要貢獻,捍衛科學真理,人類細胞遺傳學,生殖工程研究,教書育人,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盧惠霖(1900-1997) 醫學遺傳專家。湖北天門人,國內首先開設遺傳病諮詢門診,建立國內第一個冷凍精子庫,促成首例人工授精嬰兒的誕生。他是基因論創始人摩爾根的門生。曾受錯誤的學術思想的批判,但追求科學真理的初衷不變。開創了中國的生殖醫學研究。1929年後來長沙工作。1925年留學美國,先後入海德堡大學和哥倫比亞研究院,主修細胞學和遺傳學,獲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歷任長沙雅禮中學自然科學部主任、湘雅醫學院(已併入中南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湖南醫學院生物教研室主任、醫學遺傳研究室主任、人類生殖工程研究組組長等,是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曾任省科協副主席、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湖南省主委。1980年加入共產黨。1981年建立中國第一個冷凍精子庫,1983年中國首例冷凍精子人工授精嬰兒誕生,1985年,又領導體外授精試管嬰兒研究,於1988年誕生中國首例胚胎移植試管嬰兒。主編有《人類生殖與生殖工程》等。

履歷

1911~1915年在天門縣皂市道生國小讀書。
1915~1917年在漢口博學書院學習。
1917~1918年初 在天門縣皂市道生國小教自然和數學。
1918~1920年在岳陽湖濱大學中學部學習。
1920~1922年秋 在岳陽湖濱大學大學部一、二年級就讀。
1922年秋~1923年在湖濱大學中學部教生物學。
1923~1925年在岳陽湖濱大學大學部三、四年級就讀並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925~1926年美國俄亥俄州海德堡大學插班,畢業時獲科學學士學位。
1926~1927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
1928~1929年在美國冷泉港海洋生物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因病中斷學業。
1929年10月到岳陽湖濱高級農業學校講授生物學和化學。
1930~1931年因病休養。
1931年夏~1935年夏 在岳陽湖濱高級農業學校講授生物學和化學。
1935年秋~1943年春 在長沙雅禮中學(後遷沅陵)任化學教員,兼任自然科學部主任,兼任湘雅醫學院比較解剖學副教授。
1929~1935年在岳陽湖濱高級農業學校任教員。
1935~1943年任長沙雅禮中學教員,自然科學部主任。
1943~1997年在湘雅醫學院(先在長沙,後遷貴陽,又遷回長沙)任教。
1951年當選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1963年9月 被聘為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
1964年9月 被聘為湖南省醫學專業科學委員會委員。
1978年3月 被聘為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
1978年10月 兼任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1979年1月 被聘為《遺傳學報》編委。當選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9年11月 任中國遺傳學會人類醫學遺傳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遺傳學會主任委員。
1981年10月 被聘為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醫學專業編審委員會委員。
1983年當選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3~1985年任《遺傳與疾病》雜誌編輯委員會顧問。
1984年8月 任《湖南科技報》“衛生與健康”副刊顧問委員會主任。
1986年12月 被聘為湖南省遺傳學會名譽理事長。
1987年被聘為《國外醫學·醫學遺傳學分冊》編輯委員會顧問,兼任中國優生優育協會顧問。
1988年被聘為中國高等醫藥院校醫學生物學教學研究會顧問。
1997年3月18日因心臟病於長沙逝世。

家庭背景

盧惠霖,又名盧高榮、盧潤生。1900年9月3日出生於湖北省天門縣漢水河畔的岳家口,是家中的第四個兒子。父親盧道宕先靠種菜、當米店雇員為生,後為基督教傳教士。盧惠霖出生後就受了洗禮。1908~1911年在湖北省京山縣宋河讀私塾。1911~1915年在天門縣皂市道生國小讀了4年書。1915~1917年在湖北漢口博學書院文學館就讀。少年時他特別喜愛讀小說、聽故事。他在博學書院讀書時偶然讀到一本作者署名李春生的駁斥達爾文的小冊子,卻從中發現生物進化論的科學光輝,因此對生物學感到興趣。由於反對學監的不公正待遇,1917年盧惠霖被迫輟學,回到母校——道生學校擔任自然和數學教師。18歲那年,他隨全家從漢口搬遷到湖南嶽陽的城陵磯。他大哥在美國教會辦的岳陽湖濱大學工作。該校分中學部和大學部。1918年秋,大哥介紹他到岳陽湖濱大學中學部讀三年級。因學制改變他在中學讀書的時間延長了半年。1920年秋到1922年春,他在湖濱大學大學部讀一、二年級。盧惠霖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動植物的細胞結構。他對細胞學感到極大的興趣,經常從美國教師那裡借來一本夏普著的《細胞學》閱讀。他又經常與好友魏曦(後成為細菌學家)在一起討論生命的奧秘。1922年秋至1923年春,湖濱大學因學生人數太少,無法開班,盧惠霖留在中學部教生物學。1923年秋至1925年春,他在湖濱大學大學部讀三、四年級。畢業時獲得湖濱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他見到血吸蟲病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希望有朝一日解決這個問題。他本想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但教會卻決定送他到美國學習生物學。

美國留學

1925年秋,盧惠霖成為美國俄亥俄州海德堡大學四年級的插班生。1926年春他獲得海德堡大學科學學士學位。1926年暑假,他到麻薩諸塞州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進修,專修胚胎學。同年秋天他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動物學系繼續深造。這時,基因遺傳學的創始人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教授和細胞學與實驗胚胎學家威爾遜(Edmund Beecher Wilson,1856~1939)正在這裡任教。盧惠霖選學了摩爾根的遺傳學和實驗胚胎學兩門課以及威爾遜的細胞學和無脊椎動物學課程。按原定的計畫,他於1927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就該回國,但他還想多學點知識。1927年秋~1928年夏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動物學系進修生物化學、實驗胚胎血液,獲得博士學位必修課目的學分(30分),取得博士研究生應考入資格。經系主任威爾遜的推薦,他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提供的獎學金,在紐約、長島和冷泉港海洋生物學研究所獨立進行細胞學研究。他於此在蕨類的孢子母細胞中發現一種典型的親鋨小體——相當於Golgi氏體的細胞器。哥倫比亞大學細胞學教授布恩對他表示祝賀,要他馬上發表論文,並將他介紹到紐約紀念醫院研究部去研究X線對植物組織根尖細胞的生物效應。可是他因過度勞累患上肺結核,住進紐約市北部的特魯多療養院,一躺就是10個月。他原來希望病癒後好繼續研究,但這時,他父親和哥哥先後去世,留下老母和嫂嫂,催促他早日回國。

抱病歸國

1929年10月,盧惠霖謝絕好友們的挽留,抱病歸國。他剛到上海天津南開大學就聘請他任生物學系副教授,隨後,他又接到武昌的華中大學的聘書,雖然他的肺結核已基本恢復,但因旅途勞頓未能到任。當時岳陽湖濱大學已與湘、鄂幾所教會大學合併,組成華中大學。湖濱大學中學部則仍保留,並改名湖濱高級農業學校。盧惠霖返湘後即在湖濱高級農業學校教書。1930年他與杜先德女士結婚,夏天,因肺結核病復發,病休一年。1931年1935年夏他在岳陽湖濱高級農業學校講授生物學和化學。1935年秋他應長沙雅禮中學之聘任化學教員,兼自然科學部主任,還兼任湘雅醫學院比較解剖學副教授。1938年秋,雅禮中學西遷到湘西的沅陵。他全家隨之遷移。在顛沛流離中,母親病逝,1939年妻子患精神分裂症。為便於妻子的治療,1943年春他應聘到已遷貴陽的湘雅醫學院任副教授,講授寄生蟲學。1944年春,他因咳血在貴陽療養院療養半年。此後隨湘雅醫學院流亡到重慶,直至抗戰勝利後才回長沙。在這段困難的時期內,盧惠霖在湘雅醫學院執教過寄生蟲學、生物學、人體胚胎學和遺傳學等課程。同時他埋頭精讀摩爾根的《基因論》,並將其譯成中文,1949年完成譯稿,但該書直到10年後才得以在北京的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1963年第三次印刷,1965年第四次印刷。該書共發行一萬多冊。

組建教研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盧惠霖主持組建了湘雅醫學院(1953年10月改名湖南醫學院,後又改名湖南醫科大學,今名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生物學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兼生物學教授。1951年,他當選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50年代初,他與湖南師範學院共同創立湖南動物學會,他任首屆理事長。後湖南動物學會與湖南植物學會合併為湖南生物學會。1963年9月和1978年3月,他被聘為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1964年被中共湖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聘為湖南省醫學專業科學委員會委員。但歷次政治運動中他都首當其衝。在1974年的“反覆辟回潮”和1976年的“拆廟趕和尚”運動中,他也不斷受到干擾,許多教授被逼退休。他計畫請假先到廣東梅州的女兒家,再到北京另一位女兒家,好查閱北京豐富的圖書以撰寫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文章。因唐山地震,北京之行作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的科學事業重新得到發展。

教學科研

1977年11月,他參加湖南省教育廳主辦的湖南省基礎學科科學研究發展規劃會議,受會議委託主持制定生物科學組的規劃。
他在教學工作中編寫了多種生物學、實驗胚胎學、遺傳學等教材。1958年,他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普通生物學》中撰寫了“遺傳與變異”及“生物進化學說”兩章。1978年1982年,他參加了對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生物學》教材的審定。1981年10月,衛生部聘請他為高等醫藥院校醫學專業編審委員會委員。1988年被聘為中國高等醫藥院校醫學生物學教學研究會顧問。

反摩爾根學派

1950年代,在反摩爾根學派的“學術大批判”中他也受到批判。以後形勢好轉一些,他又努力研究人類細胞遺傳學,提倡優生學,並進行生殖工程研究。1972~1979年他擔任湖南醫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室主任。1978年湖南醫學院組建生殖工程研究組,任研究組主任。1985年任生殖工程研究室顧問。1978年中國遺傳學會在南京成立,他被選為副理事長。1979年被聘為《遺傳學報》編委。1979年11月,組建湖南省遺傳學會,並當選首屆主任委員,後來又連任一屆。1981年,衛生部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聘他為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委,他又主編了30萬字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遺傳學》(1984年出版)。1983~1985年任《遺傳與疾病》雜誌編輯委員會顧問。1984年8月,任《湖南科技報》“衛生與健康”副刊顧問委員會主任。1986年12月被聘為湖南省遺傳學會名譽理事長。1987年6月被聘為《國外醫學·醫學遺傳學分冊》編輯委員會顧問。1987年兼任中國優生優育協會顧問。

人才的培養

盧惠霖特別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數十年來他從國小教到大學,支持過多個培訓班、專修班。1978年中國全面恢復研究生教育,他開始招收醫用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盧惠霖一生從不停止學習。到了晚年他學習的熱情和毅力仍超過年輕人。他經常是圖書館裡年齡最大、資歷最高的讀者,也常常是圖書館裡“Nature”和“Science”等雜誌的第一個讀者。他非常注意生物學、醫學前沿學科的進展。他讀書要記筆記,這個習慣到96歲臥床不起才不得不停止。他多年記下的筆記,對科研人員來說其中不少是珍貴的參考資料。

全國人大代表

1964年、1979年和1984年盧惠霖三次被選為第三、第五、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他提出制訂《優生法》的提案。隨後衛生部牽頭組織起草《母嬰保健法》,盧惠霖也參與工作。1986年9月1日,全國優生優育法規起草領導小組聘他為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優生優育法》專家諮詢組成員。

逝世

盧惠霖的夫人早他二年逝世。他們有4個女兒,均為教授級的高級知識分子。
盧惠霖生活簡樸,性格詼諧,平易近人。他愛好音樂,酷愛足球。喜歡下象棋,閒時在家喜歡養鳥、栽花。
1997年3月18日,盧惠霖因心臟病逝世於長沙。他病重時囑咐將自己的積蓄和兒女的饋贈約10萬元建立一個基金。1998年“盧惠霖科學獎勵基金”建立。

主要貢獻

捍衛科學真理

在一段歷史時期內,兩種學派之間的正常學術爭論被人為地攙進政治色彩。1930年代的蘇聯,李森科等就打著擁護米丘林的旗號,擺出一副學閥的架勢,硬給摩爾根學派扣上“資產階級”、“唯心的”、“反動的”種種罪名,蠻橫地製造政治迫害事件。這種嚴重違反科學原則的做法,在1950年代中期波及中國。摩爾根遺傳學被當成唯心主義理論批判,人類優生學則成了禁區中的禁區。盧惠霖因為是摩爾根的學生而受到株連。可是他決心用自己的科學實踐來證實摩爾根理論的正確性。
盧惠霖採取了米丘林學派的“無性雜交”實驗來檢驗獲得性遺傳。他採用不同品種的雞所下的蛋,抽取其中的蛋白,將其注入已知品種雞待孵化的蛋中。孵出了數以百計的雛雞,除在一隻雛雞的軀幹部出現一塊雜色毛外,其他雛雞均未見特殊變異。可惜當時極難得到純種的雞,無法進一步查明那塊雜色毛的來源。正當他在設計新的實驗時,1958 年的“學術思想批判運動”開始了。盧惠霖成了“活靶子”。尤其是在1960年的“學術思想批判”中,他作為摩爾根的第四名中國弟子,又拒絕接受批判,自然就成為批判的重點對象。他翻譯的《基因論》倒成了批判者的啟蒙教材。數百名對遺傳學一無所知的學生,逼迫他承認自己的思想是資產階級學術思想。有人勸他認錯,被他拒絕。1961年4月,以衛生部黨組書記徐運北、中共中央宣傳部體育衛生處處長沙洪為首的中央文教調查小組前來了解湖南醫學院的學術批判情況。他們聽取了盧惠霖的申訴,並參加了基礎部的教師辯論會,明確指出這場學術思想批判“嚴重違背了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是原則性的錯誤,應立即停止。不久,毛澤東接見上海復旦大學的生物遺傳學家、摩爾根的另一個中國學生談家楨,鼓勵科學家要堅持真理。盧惠霖得到這一訊息非常高興。196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與衛生部聯合來湖南醫學院調查,對他進行甄別。
於是,盧惠霖又著手籌建遺傳學研究室,湖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也給予熱情的支持,為他配備了人員。盧惠霖把一批年輕教師集中起來進行系統而嚴格的培訓,開設了細胞學和遺傳學兩門課程。同年,盧惠霖還組織年輕教師開展植物無性雜交實驗,將曼佗羅作為砧木,荷色茄為接穗,兩種植物間進行嫁接。結果,雜交植物當年結出的荷色茄上出現了色素沉著,種子裡還含有砧木曼佗羅所特有的莨菪鹼,連花蒂上也長出與曼佗羅相似的刺。但是,把“雜種”荷色茄的種子種下,生長出的後代就把這些性狀丟失。而對照組“雜交”植株上的荷色茄,仍保留莨菪鹼和曼佗羅樣的刺等性狀。1962~1965年,他們連續3次重複進行實驗,結果均證明:砧木只能影響正在嫁接中的接穗雜種,卻不能將本身的性狀遺傳給後代。
為適應防治當時流行的乙型腦炎的需要,盧惠霖還同技術員張保先採用氫氧化鋁抗原血清沉澱法開展了對長沙蚊種嗜血性的調查,取得了可靠的科學數據。
在湖南醫學院副院長易見龍的領導下,盧惠霖於1963 年首倡籌建了醫學遺傳學研究組,並擬訂了1963~1972年的10年科研規劃,確定建立細胞遺傳學研究室和生物化學遺傳學研究室。研究組一成立,他們就開展了廣泛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對長沙市部分中國小的10091名青少年進行了色盲普查。發現男性青少年中色盲發病率為7.5%,女性發病率為0.92%。對48名色盲女孩進行家系調查,發現她們的父親均為色盲患者。這完全符合摩爾根發現的性連鎖遺傳規律。
正當盧惠霖雄心勃勃全面部署遺傳學研究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雖然作為“革命”的對象,“反動學術權威”,免不了被撤職、批鬥,但終因他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也屬於保護對象之列,故與同代的知識分子相比,他算是很幸運的。1970~1971年,他被批准到岳陽搞血吸蟲病調查和防治。“複課鬧革命”一開始,他回到湖南醫學院,恢復了生物學教研室主任之職,獲得主編生物學講義的權利。他親自編寫了“遺傳學”一章,重新登上大學講壇。在醫學院院長李亭植的支持下,他們決定將遺傳學研究與計畫生育工作結合起來進行。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又重新主持對醫學遺傳學的研究。他們很快學會了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染色體技術,特別是1970年代初出現的顯帶技術,又充分利用湖南科學技術情報站掌握的外國文獻資料,取得一個個的研究成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的遺傳學研究得到很大發展。他們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染色體技術經驗交流會,推廣染色體技術。盧惠霖、夏家輝、張思仲成立一個顯帶染色體識別標準三人小組。1981年6月,湖南醫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室舉辦了中國細胞遺傳學培訓班,培訓班由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衛生部主辦,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細胞遺傳學家潘士芬受世界衛生組織的派遣和中國衛生部的邀請前來講課。有來自25個省、市、自治區的101名學員接受培訓,其中25人進行了實驗技術操作。

人類細胞遺傳學

1937年7月,盧惠霖在長沙的《力報》上發表“我們的民族”一文,他在文中將中國人的體格與外國人作了比較之後說:“中華民族的體格,在先天方面,原是大小適中,抵抗力強,若是國人能把注重增加數量的精神,來努力於資質上的改進,充實生計,促進衛生,鍛鍊身體,勢不難養成強健的體魄以擔當救亡圖強的重擔的。”
人類細胞遺傳學是1956年創立的邊緣學科。其時,美籍華裔科學家徐覺道等發現和確定人的染色體有46條。1959年,國外報告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類染色體病。1962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病理系內成立了一個遺傳學小組。隨後,上海復旦大學建立了遺傳學研究室。可是,不久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都被斥為“異端邪說”,受到無端批判。年已古稀的盧惠霖被迫遞交了“退休申請書”。他惟一的要求是保留進圖書館看書、查資料的資格。1972年,他還經常到湖南省科技情報站查閱資料,將有關染色體顯帶技術的資料譯成中文,在國內率先掌握了人類染色體的G顯帶技術。1977年,湖南醫學院建立了以他為主任的醫學遺傳學研究室。他與同事們分別從人的外周血、皮膚、羊水取樣進行研究,又建立了一整套代表1970年代水平的細胞遺傳學技術。1981年7月,夏家輝、李麓芸又建立了能代表1980年代水平的人類高解析度G顯帶染色體技術,並將其套用於臨床。
一開始從事細胞遺傳學研究,盧惠霖就確立了為臨床服務,為計畫生育特別是為人類優生服務的方向。1970年代初,他們便與湖南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胡信德、附屬第二醫院內科主任伍漢文合作(1963年胡信德在中國第一次成功地進行羊水穿刺產前診斷)。1973年4月,他與伍漢文合作開辦染色體專科門診,診斷男女性別畸形。1979年4月,他又與本校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胡信德教授、李麓芸講師合作,首先在國內開設了定期的染色體病諮詢門診,為孕婦進行產前檢查和宮內檢查,預測胎兒的健康狀況。
此外,盧惠霖指導研究生肖廣惠、許發明、許嘉、何小軒等開展了特殊染色體病的研究,進行了一些理論探討。如他們提出了“家族性斷裂重接熱點”的新概念;研究了睪丸決定因子在Y染色體上的位置和Y染色體短臂的遺傳效應;探討了經典的里昂假說。多年來,他們發現的異常核型有75種,均載入國際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登記庫。
1976年,他們在研究鼻咽癌淋巴母細胞的染色體核型時,發現了一條EA染色體。經過反覆追尋,特別是由於夏家輝的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這條染色體的來源,確定它是由三號染色體短臂易位到一號染色體長臂末端而形成的。中山醫學院腫瘤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相繼證實了他們的發現。據悉,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一條與鼻咽癌相關的組份明確的標記染色體。這為鼻咽癌的病因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也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
1975年,他們發表了一對單卵雙生子同患鼻咽癌的染色體組型、血清及指紋分析等珍貴資料。這些在當時的世界文獻中亦為首次報導。隨後,盧惠霖、夏家輝又與四川的張思仲一起,在國內第一次研究和發表了《中國人染色體G式顯帶模式圖》。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遺傳學研究得到很大發展。他擔任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1990年,在瀋陽召開了全國醫學遺傳學代表大會。他已90高齡,仍親自前往參加。

生殖工程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WHO)1981年發表的資料說明:人類中的遺傳病負荷已達10.8%,即每10個人中就有1.08人帶有遺傳病因子。人類中已肯定的遺傳病有2811種,染色體病300餘種,其發生率占新生活嬰的0.5%~1.0%。
盧惠霖和他領導下的醫學遺傳學研究室早就對前來求診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優生優育的宣傳,對某些遺傳病進行家系調查,查找異常染色體的來源,並且通過羊水或絨毛檢查來確認胎兒的健康情況。一旦發現有染色體病的患兒就動員孕婦終止妊娠。
人群中染色體病的發生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外已有許多關於新生兒染色體異常發生率的報告,但在中國此類資料尚缺。盧惠霖領導的湖南醫學院醫學遺傳研究室從1979年5月1982年5月,用了3年的時間對長沙市北區3家醫院連續出生的3415名新生活嬰進行了染色體G帶檢查,發現染色體異常者26例,發生率為7.6‰;染色體變異者55例,發生率為1.61%。這一工作為中國制定優生優育政策及染色體病預防計畫提供了珍貴的群體資料。
同時,他還指導建立了生物化學遺傳學研究室,由張少英負責。該室能檢查測定十多種代謝缺陷病(後來此項工作由生物化學教研室負責)。在群體遺傳學調查中,鄒良秀等發現了家族性多指(趾)、並指(趾)畸形,家族性脂肪瘤等典型病例。
1979年11月,中國第一次人類與醫學遺傳學論文報告會在長沙舉行。盧惠霖主持了會議,他工作起來一絲不苟,大會開得非常圓滿。要求參加的達300多人。會上他報告了中國醫學遺傳學的成就,提出中國應重視發展優生學,這在當年是很需要勇氣的倡議。談家禎作了題為“從遺傳學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報告。盧惠霖請吳旻作了題為“關於優生學”的報告。當時優生學還是一個禁區,吳旻的報告引起轟動。這個訊息先在新華社的內參上發表,後來各報紛紛刊載。被禁錮30年的禁區終於打開。會上盧惠霖又被選為中國遺傳學會人類醫學遺傳委員會主任委員。
到了1981年,湖南醫學院兩個附屬醫院婦產科和醫學院基礎部有關專業人員組成生殖工程研究組。盧惠霖的小女兒盧光琇是湖南醫學院58級的醫學生,原在湖南衡陽地區人民醫院任外科醫師,後為了照顧老母調回本校任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講師,她毛遂自薦,改行挑起了生殖工程研究的重擔。研究組創建時一無房子,二無設備。除盧光琇和范立青外,其他人員像走馬燈似的來了又走了。有人開玩笑說這是盧家開的“父女店”。1985年,生殖工程研究組擴大為生殖工程研究室。
1981年,他們將第一批健康人精子放到-196℃的液氮中,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人類冷凍精子庫。1982年這一技術在臨床上用於人工授精。1983年1月,在本校附屬第一醫院朱敬璋醫師的協作下,中國第一例人工授精男嬰誕生。隨後,100多名人工授精的嬰兒相繼出世。接著,盧惠霖指導進行了試管嬰兒(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研究。當時國外已有3000多例試管嬰兒,而在中國尚屬於空白。湖南省政府從本來就很緊張的外匯中撥出10美元,資助盧惠霖、盧光琇的生殖工程研究,他們得以買回急需的儀器設備。省政府另外還資助了兩萬美元送盧光琇、徐立禮到國外去學習關鍵性技術。兩個附屬醫院的婦產科專家密切合作,制定了為期三年的科研計畫,組建了具有國內第一流水平的生殖工程研究室。這個課題被列入國家“七五”攻關項目。1988年6月5日和7日,兩例試管嬰兒先後在湖南醫科大學兩所附屬醫院誕生。其中一例是中國首例供胚移植試管嬰兒。
盧惠霖與美國Temple(坦波爾)大學發育生物學家牛滿江教授共同簽署了《十年科研規劃協作書》。盧惠霖、牛滿江作為學術帶頭人,經過協商擬定了科研方向及研究課題。他們計畫先建立哺乳動物模型,從生殖細胞入手,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手段,改良哺乳動物的基因,從而改善新一代的遺傳素質。
1988年,“全國生殖技術及其社會、倫理、法律問題研討會”在湖南嶽陽市召開。盧惠霖和盧光琇研究員報告“關於生殖工程與法律、倫理問題的商榷”。1989年10月,盧惠霖參加國家人事部和湖南省人事廳主辦的“生物技術高級研討班”,發表了“全國有關專業力量(生殖、發育和遺傳工程工作者)聯合起來,為提高新一代兒童天賦素質協作攻關”一文。

教書育人

幾十年來,盧惠霖從當國小、中學教師,做到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在醫學院裡,他先後講過普通生物學、寄生蟲學、無脊椎動物學、比較解剖學、人體胚胎學、遺傳學等課程。他的講課很受歡迎。講課前他總要認真備課,查閱文獻,使教學內容跟上科學發展的前沿。
他編寫過許多教材,包括公開出版的及院校內部適用的,如《原生質、發育》(華中院校、醫學院生物學教材,1953),《胚胎學大綱》(湘雅醫學院教材,1953),《普通生物學》(與張敦厚、何鴻餓恩合編,1953),《普通生物學》(中南地區醫學院校教材,1956)。
他重視教學方法。1940年在沅陵雅禮中學任教時他在學校里辦了一個生物展覽會,一時縣城轟動,市民紛紛前來參觀。有些小學生通過顯微鏡看到了微小的生物,激起對科學的興趣。在科學普及方面,盧惠霖也是一個先行者。1950 年代,他就提出“三段五步”教學法,在湖南醫學院率先實行預講制度。為使內容形象化,他在講授人體胚胎學時在課堂上用橡膠泥將胚胎的發育過程捏出,非常生動好懂。
湖南醫學院於1981年舉辦中國細胞遺傳學培訓班。1980年以後,辦了5期全國宮內診斷細胞遺傳學訓練班,學院為省級醫院和醫學院的婦產科主治醫師,先後培養臨床細胞遺傳學技術骨幹100多人。
1978年,他開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到逝世時為止共培養碩士研究生24名。1981年11月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他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他一共培養博士研究生6人。
他誨人不倦,但要求極嚴。受過他培養的學生,對師恩銘記不忘。

主要論著

1 盧惠霖.我們的民族.力報,1937,7.
2 盧惠霖.青蛙妊娠檢驗法研究簡要報告.1950.
3 盧惠霖,譯.幾種氨基多糖及其酶在哺乳動物受精中之作用研究.俄文譯從,1954.
4 盧惠霖,譯.從活質發生精原細胞.俄文譯叢,1954.
5 盧惠霖,譯.馬蛔蟲受精過程的細胞學.俄文譯叢,1954.
6 盧惠霖,譯.再論動物雌性生殖細胞的起源與發育.俄文譯叢,195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