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瑤族傳為盤王的後裔,為紀念盤王,瑤族人民每年舉行“盤王節”(又稱“盤古王節”,時間不定,有的在農曆七月,有的在農曆十月)。據說,瑤族在遷徙途中渡海時,遇到狂風大浪,向盤王祈禱,許上“歌堂良願”,得以平安脫險,後來便不定期地“還盤王願”。過“盤王節”與“還盤王願”,都要由道師唱 《盤王大歌》。
《盤王大歌》又稱《盤王大歌書》、《流樂書下卷》,約八千行。很早就有抄本,現在發現的最早的抄本是清乾隆年間的,但主要流傳於口頭上。有三十六段、二十四段與十二段三種版本,後兩種版本是前一種版本的摘選本。三十六段本包括三十六歌、七曲,內容有神話、傳說、族史與生產、生活、風俗、宗教 等,號稱瑤族的“懂宗收”——百科全書。
《盤王大歌》之所以有龐大的規模,就是不斷地把人們在“還盤王願”時所唱的各種歌謠收入集子,形成了歌體多樣、內容繁雜的《盤王大歌》手抄本。
主要內容
《
盤王大歌》是一部瑤族民間的詩歌總集。主要流傳在南嶺山脈以江華為主的瑤族居住地區,是瑤族人民世世代代祭祀盤王的禮儀活動和在生產、生活中創作產生並不斷發展豐富的古歌史曲。它始作於原始社會,雛形於晉代,形成於唐宋,成熟於明末清初。清
乾隆年間發現了最早的《盤王大歌》手抄本,手抄本有十二段詞、二十四段詞和三十六段詞三種,每一段都有三千多行以上。由緒歌、插歌、正歌和雜歌組成,內容主要包括瑤族先民的自然觀、人類起源說、瑤族的產生與遷徙、瑤族的婚戀、瑤族的創業史,是瑤族社會中的一部“百科全書”。
表現形式
《盤王大歌》採用了獨特的
比興手法,用世代垂煉的民 族語言,通過奇麗的想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揭示了生活的本質和內在感情,用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浪漫手法塑造了具有仙幻魅力的藝術形象。歌唱時用本民族 的傳統唱腔,男女對唱,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民族特點鮮明突出。
傳承意義
《盤王大歌》是瑤族歷史文化的濃縮和反映,是研究瑤族文化的活化石,對增強民族歸屬感,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構築和諧社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瑤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都有非常重的意義。
文物保護
2018年5月22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文藝工作者收集民間文化資料時,在縣城沱江鎮68歲的趙庚妹家裡,看到了3本《盤王大歌》手抄本,最早的一本手抄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這也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瑤族《盤王大歌》手抄本。趙庚妹家保存的另外兩本《盤王大歌》手抄本,一本手抄於清光緒年間,一本手抄於清宣統年間,3本均由毛筆楷體書寫,每本字數都在60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