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豬的軀幹、四肢為白色,頭.頸、臀、尾為黑色,俗稱“兩頭黑”豬。皮上黑白毛交界處有2~3厘米寬的黑皮上著生白毛,稱“暈帶”。額有一小撮白毛,稱“筆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由額心伸延至鼻樑,稱“破頭花”。多數尾尖有白毛。少數豬的軀幹上有—兩塊不定型的黑斑,稱“腰花”。頭大小適中,鼻一般直長,鼻吻多為肉紅色,稱“肉嘴”,也有黑色的,稱“鐵嘴”;上下唇結合較好,稱“鯽魚嘴”,額多有皺紋;耳中等大而下垂;背腰微凹,腹大下垂,母豬乳頭很少拖地,臀傾斜,後肢多臥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監利豬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生活環境,地理分布,品種性能,
生活環境
監利豬主產於湖北省監利縣新洲、尺八、三洲、宋河、連台等地。產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江河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盛產糧棉油,素稱“魚米之鄉”。主要產區地處北緯29°4′~30°,東經112°~113°15′,平均海拔27米,平均氣溫16.2℃,≥10℃的積溫5171.8℃,絕對最低氣溫-12.8℃,最高氣溫40℃,年降水量1100毫米,相對濕度82%,無霜期262天。土壤以油砂土為主。耕地面積194萬畝,水田占62%。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耕作制度一年2~3熟,夏熟以大麥、小麥、蠶豆、油菜、綠肥為主,秋熟以稻、棉為主,黃豆、甘薯次之。農副產品豐富,糧油加工業發達,野生飼料種類繁多,為養豬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地理分布
品種性能
監利豬體型中等。成年公豬平均體重、體長、體高、胸圍分別為130.18公斤、135.64厘米、73.96厘米、120.43厘米;母豬體重、體長、體高,胸圍分別為94.02公斤、122.67厘米、61.55厘米、107.35厘米。 監利豬是湖北省江漢平原優良的地方豬種之一。具有遺傳性能穩定,體型外貌一致,適應性強,能大量利用青綠飼料,邊長邊肥,周轉快,骨細,肉質嫩美,繁殖性能好以及“種小肥豬大“的特點,但也存在斜尻、臥系和瘦肉率不高的缺點
(一)品種形成
監利豬形成歷史悠久,是在當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下,經過長期選擇培育形成的地方品種。據《監利縣誌》記載,早在清乾隆十六年(1752),就作為貢品上解京都,故又稱之為“貢豬”。監利縣屬於平原湖區,產區民眾素有“種洲田、養母豬”的習慣,歷來把養豬作為主要副業,充分利用湖、港、洲、灘和堤岸上豐富的野生飼料,以青粗飼料為主,放牧與舍飼相結合,對妊娠、哺乳期的母豬和仔豬注意精細補料,育肥多採用先吊架子後催肥的飼養方式。在選種選配上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歷代相傳。如“嘴長好拱地、嘴短不吃青;耳大遮眼角,吃餿如吃藥;耳朵連根倒,十餐九不飽”;“頭大脖子細,一見就生氣”;“前要一張嘴,後要兩條腿;前開會吃,後開會長”;要求“兩頭烏、筆苞子花”。通過長期的飼養和選育,形成了溫馴、早熟、肉嫩味鮮的“地方品種”,圈養、粗養的傳統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二)群體數量
2006年中心產區監利縣存欄監利豬母豬1000餘頭、公豬8頭(8個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