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火者(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

盜火者(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盜火者》是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

2014年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縱橫中國教育時空,跨越3萬公里,走訪18個省市,採訪眾多的第一線教師、專家、家長、學子,以鮮活的事件、人物、觀點切入,從十個維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點:《重回人的語文》、《呵護童年》、《天梯》、《守望鄉村》、《大學大學》、《在路上》、《課堂風暴》、《尋找馬小平》、《學在民間》、《公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盜火者
  • 出品公司:深圳市書城電子出版物有限公司
  • 製片地區:深圳市
  • 拍攝地點:安徽、河北、北京等
  • 導演:劉曉梅
  • 製片人鄧康延
  • 類型:紀錄片
  • 上映時間:2014年1月
  • 對白語言:國語、方言
  • 色彩:彩色
  • 線上播放平台:鳳凰網
  • 類似:《先生
  • 特點:一部教育紀錄片
  • 人物楊東平
  • 製作公司: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分集劇情,

內容簡介

盜火者由深圳書城電子出版物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製作的一部教育記錄片,是繼《先生》之後又一部針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入調查的紀錄片。不同於縱向回溯民國反思當下教育的《先生》,這一次,紀錄片《盜火者》嘗試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當下的教育。
這部由深圳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基金支持的紀錄片,前後謀劃數年,拍攝剪輯1年半,素材時長超過100小時,最終呈現的則是整整10集,每集30分鐘,分別是《重回人的語文》、《尋找馬小平老師》等。
10集紀錄片,初看之下,章法似乎有些凌亂,但核心卻一脈相承,總編導劉曉梅將其解釋為“最能打動我們的東西”和“最痛的東西”。鄧康延則將此總結為中國當下教育中最需要關注的死角、暗角。面對教育的危局,朱學勤錢理群、王小妮、張鳴、周國平楊東平陳丹青等名家一一發聲。
《盜火者》在鳳凰衛視中文台連播5集,反響熱烈,有網友在微博留言,稱紀錄片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劉曉梅自己則總結,“灰濛濛進去,透著光亮出來。”

分集劇情

第1集《重回人的語文》
     什麼是語文?它不該是枯燥得讓人想燒掉的課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語文是語言背後的思想和靈魂,它教會人如何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然而,今天的語文課,質量已經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穫》雜誌主編葉開發現,女兒正在成為垃圾教材和病態課堂的受害者,他奮筆疾書,決心以一己之力《對抗語文》;在江浙,20多位一線教師自動集結,他們致力於給國小語文課本“挑錯”、“找茬”,並自覺探索“現代公民理念下的語文教育”;在民間,學者們回到民國,向老課本汲取言語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恢復語文的本義——人的語文。
第2集《 呵護童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華德福,一種源自德國的教育,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它是學園、花園、菜園和家園,它“呵護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開學的季節,陪伴兩個被體制教育折磨得疲憊不堪的孩子,杭州獨立教師郭初陽走進成都華德福學校,為期一周的“試讀”和“陪讀”,孩子們將體驗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種童年;而郭初陽,這個現行教育體制的質疑者,將為我們解讀華德福教育的種種細節,並探尋它與主流教育接軌的可能性。   孩子們是否會選擇華德福?家長的選擇又會是什麼?無論結局如何,“還孩子一個美好童年”的命題,已經無可迴避。
第3集《天梯——寒門學子的出路》
     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篤信:知識改變命運。然而今天,寒門子弟藉以改換門庭的那道階梯,正在發出斷裂的聲音——   他們,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弟;他們,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800萬山鄉孩子;在壟斷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超級國小、超級中學的大門外,他們逐年流失,轉而出現在田間地頭,或者打工者擁擠的列車上;他們,是遊走在城市邊緣的蟻族群落,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既無力“拼爹”,又沒能掌握起碼的謀生技能……   究竟是什麼,讓寒門學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狹窄?   國家的轉型在加劇,而個體命運的轉型,卻似乎陷入了停頓。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已成為中國社會不能承受之殤……
第4集《守望鄉村》
     鄉村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改變鄉村落後的基礎教育,恢復鄉村文化生態,需要民間力量具體而微、堅韌不拔的長期介入——   免費午餐、募師支教、立人鄉村圖書館、德勝魯班木工學校……他們不約而同地踐行著陶行知、晏陽初們的信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眼下,他們能夠改變的,或許只是一個孩子,一所學校,一個鄉村;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相信,欲溫暖世界,必先擦亮一顆火柴。   守望鄉村,讓窮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5集《大學 大學》
     英國教育家懷德海說:在中學階段,學生應該伏案學習;在大學,他該站起來,四面張望。   2005年,詩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學教師的身份走上講台,在那些年輕的面孔上,她讀到的是困惑、迷茫、貧乏、冷漠……12年的應試教育把他們壓成了扁平狀,他們缺乏常識、自私、現實,對周圍世界漠不關心;嚴峻的就業形勢壓抑了他們的夢想,他們無力“站立”,更談不上“四面張望”……   劉道玉、錢理群、陳丹青、張鳴、周孝政、熊丙奇……大學裡的智識之士紛紛訴說體制之痛:官本位、學術腐敗、錢權橫行……,積習與流弊的漩渦中,人文精神消失殆盡。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學?!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