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概況
技術裝備水平
“九五”以來,公司累計投入8000萬元,完成重大技改項目15個,新項目8個,新建生產線9條,其中3條屬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公司擁有屋頂奶生產線,利樂磚牛奶生產線、學生奶生產線都是安徽唯一或首條生產線。
公司從美國、丹麥等國引進的鮮奶成份檢測、微生物快速測定和乳品質量檢測成套設備,使產品出廠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益益乳品被授予安徽省質量免檢產品和國家A級產品等榮譽稱號。
管理水平
益益乳業2002年順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導入MBO管理),構建了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層級責任體系。企業的管理體系和議事制度逐步步入規範、科學、民主的軌道,並在全省乳品企業率先通過IS0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九五”以來,公司先後被評為“安徽省質量最佳企業”、“全國食品行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安徽省質量管理獎”、“全國綠色生產線示範單位”。
研發能力及發展後勁
公司一直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開發之路。1999年與楊州大學聯合研製出新產品“益益塑杯攪拌型酸牛奶”;2000年與瑞典利樂公司聯合開發益益利樂系列保鮮奶、強化牛奶,產品自投放市場以來,很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目前日銷量已達20萬盒(袋)。公司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同承擔省“十五”重大攻關項目——乳品深加工技術研究與推廣,取得重大突破。公司年開發系列新產品達4個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公司產品銷售收入的25%以上。產品結構已由“九五”初期單一的奶粉發展到現在擁有8大系列近百個花色品種。
戰略目標
爭取到2008年,基地奶牛飼養規模達4-5萬頭。其中公司自有奶牛存欄1.5萬頭,周邊農戶奶牛小區奶牛存欄2.5萬頭,省內被兼併乳品企業奶牛存欄1萬頭。鮮奶年產量達16.5萬噸,乳品加工日處理鮮奶能力增至500噸,新建乳品加工生產線5條,年產系列乳製品15萬噸,產品省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並在全省所有縣區以上城市建有連鎖店和經銷網點,省外市場行銷網路初具形成,年實現銷售收入達8—10億元。2008年末,公司資產總額達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規模為4.5億元,年實現利稅4600萬元。
戰略發展思路
今後一段時期,公司戰略發展思路是:圍繞一個中心,把握兩個重點,夯實三項基礎,做好四項工作。
一個中心:即各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益益乳業”這一發展戰略來開展。
兩個重點:即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和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奶源基地建設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充足的奶源保證,同時做大做強基本前提是對市場的切實掌握,沒有市場的成功開發,就不可能有
企業成長壯大。
三項基礎:即技術裝備基礎,內部管理基礎,人員素質基礎。三項基礎工作是益益中長期規劃目標任務的必須支撐力量,沒有這些力量的支撐,重點工作就無從抓起,中心工作也就無從談起。
四項工作:即政策研究,制度創新,產學研聯合,多層面融資。四項工作是企業中長期規劃實現的具體切入點,抓好這四項工作,是益益乳業今後十年打基礎、抓重點的根本保證。
戰略發展措施
1、加快調整種植業結構,推廣種值優質牧草。圍繞開展奶牛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突出發展紫花苜蓿、黑麥優質牧草的種植。要在5—10年時間內將種植範圍推廣至淮南市大通區、潘集區和風台縣、懷遠縣、鳳陽縣等周邊地區,種植面積達60萬畝,確保奶牛擴群養殖需要。
2、加快奶源基地建設步伐,實施奶牛擴群工程。繼續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奶牛產業,確定以為農戶為主體壯大奶牛產業。同時,益益乳業在省市各級政府的強力支持下,通過整合省內乳業資源,做大做強益益乳業,爭取到2008年末奶牛存欄達4—5萬頭。
3、擴大乳品精深加工規模,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益益乳業科技園的建成新增日處理鮮奶能力達90噸,使產品向液態型和高檔化方向發展。
4、加大行銷力度,開拓益益消費市場。採用現代技術和行銷方式改進商品流通與服務,推行連銷經營、物流配送、網上銷售等服務方式,確立以“省內為主,省外為輔”的行銷總方針。
省內市場方面,增設產品中轉庫,建立市場行銷網路,使產品行銷工作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省外市場,在完善已有的廈門、無錫、青島等地行銷視窗建設的同時,進一步確立周邊的南京、上海、濟南、杭州等城市為行銷突破重點,輻射和帶動益益乳品在華東地區的銷售。
5、拓寬融資渠道,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未來5—10年為實現公司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大投資力度。要尋求穩定的資金來源,落實投資責任。積極爭取國家及省市項目開發資金,抓好國家專項技術改造項目的建設;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實施低成本擴張戰略,以益益乳業為核心,通過兼併、聯營的方式在省內相關產業領域,發展五個以上企業或投資公司,聯合組建上市公
司。
6、加大科技投入,實施科技興企戰略。推進科技進行和科技創新是實施科技興企戰略的重要任務。公司通過建立科技開發推廣中心,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吸收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研究開發核心技術和產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實現生產力,推進科研與生產的結合,鼓勵社會和公司科技人員以科研成果為資本或股本,參與企業投資和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