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益智籽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科:姜科
- 種:益智籽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功效介紹,採集,藥材,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名家論述,
形態特徵
葉片披針形,長20~35厘米,寬3~6厘米,先端尾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脫落性小剛毛,其殘留的痕跡呈細鋸齒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葉舌膜質,長1~1.5厘米,被淡棕色疏柔毛。
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棕色,長10~15厘米,被短毛,下端具一環形苞片,包圍花軸,小花梗長1~2毫米;小苞片極短,膜質,棕色;花萼筒狀,長1.2厘米,一側開裂至中部,先端3齒裂,外被短毛;花冠管長約1厘米,裂片3,長圓形,長約1.8厘米,上面一片稍大,先端略呈兜狀,外被疏短毛,唇瓣倒卵形,長約2厘米,粉白色,具紅色條紋,先端鈍3裂;退化雄蕊錐狀,長約2毫米,發育雄蕊1枚,花絲長約1厘米,花葯線形,長約7毫米;子房下位,卵圓形,密被絨毛,3室,每室具胚珠8~9枚,花柱線形,柱頭頭狀,上位腺體2枚,棒狀。
花期3~5月。
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陰濕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海南及廣東南部。
主要價值
功效介紹
益智仁 (《得配本草》)
【異名】益智子(《開寶本草》),摘艼子(《中藥材手冊》)。
採集
5~6月間果實呈褐色、果皮茸毛減少時採摘,除去果柄,曬乾。
藥材
乾燥果實呈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5~2厘米,直徑1~12厘米。
外皮紅棕色至灰棒色,有縱向斷續狀的隆起線13~18條。
皮薄而稍韌,與種子緊貼。
種子集結成團,分3瓣,中有薄膜相隔,每瓣有種子6~11粒。
種子呈不規則扁圓形,略有鈍棱,直徑約3毫米,厚約1.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種臍位於腹面的中央,微凹陷,自種臍至背面的合點處,有一條溝狀種脊;破開后里面為白色,粉性,臭特殊,味辛微苦。
主產廣東。
炮製
益智仁:取益智仁置鍋內,炒至外殼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殼,取仁搗碎用。
鹽益智仁:取益智仁用鹽水拌勻,微炒,取出放涼。
(每益智仁100斤,用食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性味
辛,溫。
①《南方草木狀》:味辛。
②陶弘景:熱。
③《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④《本草便讀》:味辛苦,性熱。
歸經
入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手、足太陰經,足少陰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腎三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功用主治
治冷氣腹痛,中寒吐瀉,多唾,遺精,小便餘瀝,夜多小便。
①《廣志》:含之攝涎穢。
②《本草拾遺》:止嘔噦。
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利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
③劉完素:開發鬱結,使氣宣通。
④《醫學啟源》: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
治人多唾,當於補中藥內兼用之。
⑤王好古: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滑瀝。
⑥《綱目》:治冷氣腹痛,及心氣不足,夢泄,赤濁,熱傷心繫,吐血、血崩。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宜忌
陰虛火旺或因熱而患遺滑崩帶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嘔吐由於熱而不因於寒;氣逆由於怒而不因於虛;小便餘瀝由於水涸精虧內熱,而不由於腎氣虛寒;泄瀉由於濕火暴注,而不由於氣虛腸滑,法並禁之。
②《本草備要》:因熱而崩、濁者禁用。
' ③《本經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誤用。
選方
①治傷寒陰盛,心腹痞滿,嘔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絞痛:川烏(炮,去皮、臍)四兩,益智(去皮)二兩,乾薑(炮)半兩,青皮(去白)三兩。
上件為散。
每服三錢,水二盞,入鹽一捻,生薑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
(《局方》益智散) ②治腹脹忽瀉,日夜不止,諸藥不效,此氣脫也:益智子仁二兩。
濃煎飲之。
(《世醫得效方》) ③治夢泄:益智仁二兩(用鹽二兩炒,去鹽),烏藥二兩,上為末,用山藥一兩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臨臥鹽湯下,以硃砂為衣。
(《世醫得效方》三仙丸) ④治脬氣虛寒,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小兒尤效:烏藥、益智仁等分。
上為末,酒煮山藥末為柵,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鹽酒或米飲下。
(《婦人良方》縮泉丸,即《魏氏家藏方》固真丹) ⑤治小兒遺尿,亦治白濁: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一錢,空心米湯調下。
(《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益智仁散) ⑥治婦人崩中:益智子,炒研細,米飲入鹽服一錢。
(《經效產寶》) ⑦治漏胎下血:益智仁半兩,縮砂仁一兩。
為末。
每服三錢,空心白湯下,日二服。
(胡氏《濟陰方》) ⑧治疝痛,連小腹攣搐,叫呼不已:益智仁、乾薑(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錢,烏頭(炮,去皮)、生薑各半兩,青皮(去白)二錢。
上細切。
每服四錢,水二盞,入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濟生方》益智仁湯) ⑨治白濁腹滿,不拘男婦:益智仁(鹽水浸炒)、厚朴(薑汁炒)等分。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永類鈐方》) ⑩治小便赤濁:益智仁、茯神各二兩,遠志、甘草(水煮)各半斤。
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薑湯下五十丸。
(《綱目》)
名家論述
①《綱目》:益智,行陽退陰之藥也。
三焦、命門氣弱者宜之。
按楊士瀛《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於和脾,火能生土,當使心藥入脾胃藥中,庶幾相得。
故古人進食藥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②《本草經疏》:益智子仁,以其斂攝,故治遺精虛漏,及小便餘瀝,此皆腎氣不固之證也。
腎主納氣,虛則不能納矣。
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統,脾腎氣虛,二髒失職,是腎不能納,脾不能攝,故主氣逆上浮,涎穢泛濫而上溢也,斂攝脾腎之氣,則逆氣歸元,涎穢下行。
③《本草求實》:益智,氣味辛熱,功專燥脾溫胃,及斂脾腎氣逆,藏納歸源,故又號為補心補命之劑。
是以胃冷而見涎唾,則用此以收攝,脾虛而見不食,則用此溫理,腎氣不溫,而見小便不縮,則用此入縮泉丸以投。
與夫心腎不足,而見夢遺崩帶,則用此以為秘精固氣。
若因熱成氣虛,而見崩濁、夢遺等症者,則非所宜。
此雖類於縮砂密,同為溫胃,但縮砂密多有快滯之功,此則止有逐冷之力,不可不分別而審用耳。
④《會約醫鏡》:益智仁,其性行多補少,須兼補劑用之,若獨用則散氣。
⑤《本草正義》:益智,始見於藏器《本草拾遺》,謂之辛溫,不言其澀,但諸家所述主治,無,非溫澀功用。
楊仁齋《直指方》雲,古人進食藥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案此為脾虛餒而不思食者立法,脾土喜溫而惡寒,喜燥而惡濕。
寒濕困之,則健運力乏而不思納谷,且食亦無味,此惟溫煦以助陽和而斡旋大氣,則能進食。
益智醒脾益胃,固亦與砂仁、豆蔻等一以貫之。
仁齋說到益火生土上去,附會心經之藥,尚是捨近求遠,故意深言之,亦殊不必。
瀕湖又謂治心氣不足,夢泄,赤濁,則以腎陽無權,滑泄不禁者立論,故可用此溫澀一法,然遺濁之虛寒症絕少,石頑謂因於熱者,色黃乾結,不可誤用,極是。
瀕湖又謂治熱傷心繫,吐血血崩諸證,則既是熱傷,而反用此大辛大熱之藥,何其背謬一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