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質核束

皮質核束

皮質核束:皮質腦幹束,又稱皮質核束或皮質延髓束,上運動神經元主要是位於中央前回下1/3區域(4區)的第五層大錐體細胞(Betz)和略小的錐體細胞。其纖維下行,聚成皮質腦幹束,經內囊膝部降至中腦大腦腳底時,位於皮質脊髓束的內側,亦有部分纖維彌散行走於腦幹被蓋部內,支配骨胳肌的腦神經運動核,如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等(即下運動神經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質核束
  • 外文名:Part of the cortex
  • 下行:至中腦
  • 經過:內囊膝
概述,皮質核束與相應腦神經運動核,皮質核束形態學結構及其生理機能,

概述

1、皮質脊髓束:皮質脊髓束主要起自中央前回上2/3區域的第五層大錐體細胞和略小的錐體細胞,以及6區、3、1、2區的錐體細胞,纖維下行經內囊後腳達中腦,位於腳底中間3/5部位,過腦橋基底部至延髓形成錐體。在錐體交叉中約3/4纖維交叉至對側成為皮質脊髓側束,在脊髓側索內脊髓小腦後束的內側下降。此束見於脊髓全長,逐節支配同側中間帶細胞,主要是Ⅶ層的細胞。未交叉纖維在脊髓前索中下降,形成皮質脊髓前束,大多數逐節經白質前連合交叉止於對側脊髓頸段與上胸段前角運動細胞,主要是第Ⅶ層的細胞。皮質脊髓前束一般僅達胸髓上半。在皮質脊髓束中,也有少數始終不交叉的纖維,稱皮質脊髓前外側束,下行於外側索前方的邊緣部,所含纖維甚少。皮質脊髓束的纖維除大部分止於中間灰質,再轉至前角運動細胞,但在靈長類,有少數纖維直接與前角運動細胞形成突觸,這些前角細胞主要是支配肢體遠端肌的。依據臨床上的看法,皮質脊髓側束的纖維排列具有分層定位,由內而外,分別支配頸、胸、腰、骶部的前角運動細胞。皮質脊髓束是進化上最新而且是控制骨胳肌活動最大的纖維束。位於大腦皮層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後,它所支配的骨胳肌表現為肌張力增高,稱痙攣性癱瘓,又稱為“硬癱”。因前角運動細胞未損傷,故肌不萎縮(病期長可出現廢用性萎縮),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有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位於脊髓的下運動神經元受損,表現為弛緩性癱瘓或“軟癱”,受損神經元所支配肌的肌張力消失,肌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無病理反射。在錐體交叉以上一側錐體束病變,症狀出現在病灶的對側半身。交叉以下的病變,症狀出現在同側病灶平面以下。
2、錐體系:錐體系是從事骨胳肌隨意運動的主要傳導路徑。此傳導路由兩級神經元組成,第一級神經元又稱為上運動神經元,第二級神經元又名下運動神經元。上運動神經元發出的纖維,主要組成兩個纖維束:皮質脊髓束經過延髓時聚集於延髓的錐體內,過了錐體交叉進入脊髓;皮質核束在行程中與皮質脊髓束伴行,止於腦幹,二者合稱錐體系。錐體系對隨意肌的控制主要側重於肢體遠端的小群肌,以完成後天獲得的技巧性隨意運動。

皮質核束與相應腦神經運動核

皮質核束corticobulbar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錐體細胞的軸突組成,經內囊膝下降,繼經中腦大腦腳底中3/5的內側份向下,陸續發出“離群纖維”至兩側的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展神經核、疑核和副神經核,與這些核的運動細胞突觸。皮質核束離群纖維中至面神經的纖維比較特殊:至控制上半部面肌的核團的纖維是雙側性的,即至兩側面神經核的上半部,至控制下半部面肌的核團的纖維是單側性的,只至對側面神經核的下半部。皮質核束對舌下神經核的控制也是單側性的,即離群纖維只至對側舌下神經核。一側皮質核束的損傷對於腦幹多數運動性核團來說均不會受到影響,出現障礙的僅面神經核的下部和舌下神經核(對側)。

皮質核束形態學結構及其生理機能

皮質核束:皮質腦幹束除控制支配骨胳肌的腦神經運動核外,部分纖維還終止於腦幹的感覺中繼核,如薄束核、楔束核、三叉神經腦橋和脊束核以及孤束核,其作用主要是在第二級神經元水平,影響感覺衝動的上行傳導。
多數腦神經運動核是受雙側皮質腦幹束的纖維所支配,大概僅有舌下神經核和面神經核腹側部(支配眼裂以下的面肌)主要受對側皮質腦幹束支配。因此,當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傷,面上部肌、眼球外肌、咽喉肌並無症狀。只有雙側皮質腦幹束受損傷,才出現控制吞咽、發音、咀嚼、表情等肌的麻痹或肌力減弱(假性球麻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