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

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

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浙江省龍游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流傳於浙江龍游的皮紙製作技藝,明萬曆《龍游縣誌》有“多燒紙,紙勝於別縣”之譽,到當下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龍游皮紙以山椏皮、野棉皮、青檀皮為主要原料,製作有2個流程三十多道工序。一是皮料製作流程,主要有砍條、蒸料、剝皮、蒸皮、踏洗、攤晾、制皮坯、撕選、蒸煮、揉洗、擠壓、攤曬、洗滌、打料、選皮、洗滌、晾乾、袋料等工序;二是成品製成流程,有榨料、皮料下槽、劃槽、加汁、攪拌、撈紙、榨紙、焙紙、檢紙、切紙、包裝等工序。製作中需要烍山刀、刮皮刀、鍘刀、蒸鍋、紙簾、簾床、槽角等五十餘種具有不同功能的工具。

2011年5月23日,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6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1年6月9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67
  • 申報地區:浙江省龍游縣
歷史溯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溯源

龍游皮紙製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造紙業興盛不衰,並具有深厚的手工造紙製作技藝與傳統,是浙江省重要的紙產地之一。龍游地處金衢盆地,氣候濕潤,日照充足,衢江、靈山江、芝溪縱貫全縣,南部山區有豐富的山椏皮、雁皮植被,為龍游皮紙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早在唐代就生產“藤紙”“竹紙”等,其中手工抄造竹紙類“元書紙”被列為貢品,用於書寫詔敕、經書。明代學者、浙江右參政陸容的《菽園雜誌》中說“浙之衢州,民以抄紙為業,每歲官紙之供”。
龍游皮紙製作技藝有著獨特的地域性,據《新唐書》《龍游縣誌》記載,龍游溪口素有“浙西紙鄉”之稱。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下·殺青》有專章記載造竹紙法,龍游竹造紙與上述所記略有不同,技術更為先進,已不需火煮這一工序,完全採用石灰醃爛竹料,再加搗舂成竹漿。明萬曆《龍游縣誌·卷四·物產》載,龍游“多燒紙,紙勝於別縣”,可見龍游燒紙在明代已較有名氣。清代龍游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又有較大發展,皮紙產品有30多個品種,據民國《龍游縣誌·卷二四·叢載》記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南鄉曾發生紙槽工人罷工之事,“滋事勢洶洶”,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龍游造紙業已具一定規模。民國年間,龍游所產的紙以薄勻、白淨、挺韌而聲名遠播。1916年省政府在溪口設立改良手工造紙傳習坊。據《龍游商幫研究》記載,1929年龍游有紙槽317條,槽工1802人,1940年增至350條。如靈山鄉步坑源村就有9家11條紙槽,年產達8000擔。民國初產紙30萬擔200萬元,主要有黃箋、白箋、南屏紙。1934年《浙江建設月刊》載,龍游竹漿紙輸出17萬件90餘萬元。《浙江年鑑·工業》統計,1939年,龍游產南屏紙20萬擔,花箋1.5萬擔,手工新聞紙5000令,值102.7萬元,占龍游輸出產品總值一半多,成為龍游縣的主要產業。
清代沐塵鄉、廟下鄉、羅家鄉等地,主要生產藤紙、皮紙、元書紙等,有較為久遠和系統的傳承譜系。
新中國成立後,龍游縣溪口區於1949年成立造紙工會,劉氏紙槽成為溪口區沐塵鄉二村分會,毛元福任分會主任。1950年溪口區沐塵鄉二村分會加入沐塵造紙社(後發展為龍游縣宣紙廠)。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造紙迅速發展,民間紙槽銳減,龍游皮紙製作也在這時急速轉向低迷,原有數十家手工造紙企業與作坊,都先後改手工造紙為機械製造或者直接關閉人,只剩下偏遠山區的一些小造紙工場還在使用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浙江龍游辰港宣紙有限公司創始人萬愛珠,始終堅持手工製作龍游皮紙,一直守護著皮紙製作這門古老的手工技藝,並積極傳承與發展。

工藝特徵

龍游皮紙製作技藝在製作過程中有一些技術指標,對單位紙張的定量、緊度、白度、裂斷長、塵埃度、水分等都有嚴格的要求,這就保證了龍游皮紙的質量。龍游皮紙的主要原料山椏皮的纖維構成雖然與其他皮料纖維相似,但其纖維中間較寬,兩端逐漸變細,中間寬段占整根纖維的三分之一左右,且細胞壁上有橫節紋,這種獨特的纖維結構對成紙的潤墨性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再加上較好的製作技藝使其細長的纖維能夠均勻交錯成紙,造就了龍游皮紙的精彩呈現。龍游皮紙“薄如光,韌如絲”,立體感強,具有拉力,滲透性好,還抗蛀、長壽,因此有“紙壽千年”的讚譽。
從具有代表性的生宣、熟宣和箋紙三大類,可以看出龍游皮紙的特徵。龍游皮紙生宣潔白稠密,質細而潤,墨韻清晰,染色自然而鮮艷,非常適合傳統中國畫的大小寫意畫、潑墨畫及重彩畫的表現。生宣的柔韌性較好,若無意中弄出摺痕或褶皺,只要經過平整處理,就會煥然一新;滲透性較好,主要表現在水的胭暈和墨的吸收上,可形成較為豐富的墨色變化;保存力較好,一方面是指紙張本身不易變色和褪色,能夠長時間儲存,另一方面是指紙張對其上的字畫具有保護功能,能夠使作品的形態和色澤長期如故。龍游皮紙熟宣為生宣再加工而成,通過塗抹明礬等手段,降低其吸水能力,墨色不會暈染開來,主要供工筆畫之用。《頤年論畫》中說熟宣“紙性純熟細膩,水墨落紙,如雨入沙,一直到底,不縱橫滲透也”。所以熟宣的主要特點就是無法產生水墨的擴散變化,適合一筆勾勒,細緻描繪,傳寫人情,描摹物態,接近於絹的性能。熟宣還可以開發成各種現代包裝紙和特種紙,適合現代機器噴繪和列印。龍游皮紙箋紙是用生宣按照不同用途,通過印製、染色、加料、擦蠟、砑光、泥金、泥金銀粉、灑金銀箔片、描金銀圖案等手段製成的紙。

工藝流程

龍游皮紙製作技藝完整地繼承了龍游傳統造紙作坊長期以來流傳下來的技術工藝與歷代傳承者的豐富經驗。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皮料製作和成品製成2個流程30多道工序,依靠古生產器具、古工藝流程、傳統配製、傳統手工造紙技藝製造而成。皮料製作流程有砍條、蒸料、剝皮、刮皮、踏洗、攤曬、蒸煮、揉洗、擠壓、攤曬、洗滌、打料、選皮、洗滌、晾乾、袋料、榨料等工序。其中洗滌和攤曬過程可根據皮料的實際情況重複進行,目的是將山椏皮、雁皮中的果膠、木素、色素等雜質清理乾淨,提高紙張質量。成品製成流程有榨料、皮料下槽、劃槽、加汁、攪拌、撈紙、榨紙、焙紙、檢紙、切紙、包裝入庫等工序。上述兩大流程可分解為五個過程,依次為原料預處理、原料再處理、製漿、撈紙和紙的後處理。整個皮紙製作過程需要烍山刀、刮皮刀、漂洗池、鍘刀、釘耙、膠壙、蒸鍋、紙簾、簾床、槽角、簾床檔等50餘種專用工具。
龍游皮紙製作技藝的製作耗時漫長、制料精細、工序繁複、技與藝通。從原料採伐到原料纖化(皮料製作)、紙張成型、產品包裝的整個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上好的原料是樹齡2至3年的山椏皮,若想造出好紙,就需要耐心等待山椏皮生長。皮料製作需要經過20多道工序,部分工序對溫度和濕度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僅蒸料一項,就需要2至3天,曬皮如果遇上雨晦陰天,則要耗費更多時間。紙張成型也需要經過10多道工序,尤其是曬紙,舊時沒有烘焙設備,只能依靠日曬,曠日持久。制料精細,在原料選擇、蒸煮打料等過程中要綜合把握各種因素,儘量不損傷原料,避免形成殘次產品。山椏皮采來後,要經過細緻的挑選,上等枝條較粗,皮上有光澤,且無過多疤痕。蒸料的時候對火候有嚴格的要求,如果火大,把皮料蒸得過熟,就會傷害皮料,導致所造紙張缺乏拉力且光澤不足,火太小亦不能達到要求。在龍游皮紙製作的工藝流程中,每一道工序都由造紙師傅手工操作,其中有些非常微妙的細節,全靠造紙師傅的觀察和體會,需要製作者有較高的悟性、嫻熟的技術和長期的經驗積累。如原料加工大都採用日曬、雨淋、露煉等方法,自然天成,沒有具體的指標與參數,只能憑眼觀和手感進行判斷。再如在撈紙過程中,簾床入池的深淺、打起的浪花大小和紙漿入簾的多少等等,也只能憑藉造紙師傅的經驗來把握。造紙師傅的手感和手法、眼光和體悟直接影響到皮紙成品的質量和效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龍游皮紙製作技藝不僅延續了龍游造紙業的發展與傳承,也是中國傳統造紙術的一條發展軌跡,承載著悠久的歷史。
傳承狀況
龍游縣南部山區的民間作坊還保存著完整的手工製作山椏皮紙和野棉皮紙工藝,萬愛珠等少數傳承人還守護著龍游皮紙製作技藝這門古老的手工技藝,但規模較小,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萬愛珠,女,1951年4月出生,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申報地區為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浙江龍游辰港宣紙有限公司獲得“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皮紙製作技藝(龍游皮紙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浙江龍游辰港宣紙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5月18日,在為期五天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品博覽交易會上,展現了龍游皮紙製作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