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造紙技藝(青口皮紙製作技藝)

傳統造紙技藝(青口皮紙製作技藝),中國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傳統技藝,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傳統造紙技藝(青口皮紙製作技藝)
  • 主題詞:造紙,青口皮紙,傳統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起源時間:宋代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瀕危狀況,工藝流程,

簡介

青口皮紙製作技藝是一種在蔡倫造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手工造紙術。它的製作在諸暨有著悠久的歷史,據1985年所編撰的《諸暨縣誌》記載:“宋時,諸暨已盛產紙,楓紙設紙局。”明清時,造紙業相當發達,其中以五泄青口皮紙為最佳。青口楊氏皮製作技藝的鼎盛期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間,是中國造紙史上民間造紙為數極少的珍貴遺存。它的主要工藝流程是:蒸樹、剝皮、爛漿、打料、清洗、操紙。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手工技藝,青口楊氏皮紙完全是利用自然資源,純手工製作,可見它也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小作坊生產的典型代表。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宋時,諸暨已盛產紙,楓橋設紙局。明清時,造紙業相當發達,其中以五泄青口紙為最佳。青口楊氏皮紙是鼎盛於清朝的乾隆年間,是中國造紙史上民間造紙中極為少數的珍貴遺存手工紙品。據記載,皮紙一直是諸暨當地最為重要的“雜制”、“雜貨”之首。當時,青口一帶山上多楮樹、桑樹,村旁又有五泄和青口溪水的優質水資源,村民就把採集到的楮樹皮、桑樹皮,用石灰漿漬爛作原料,通過蒸樹、剝皮、爛漿、打料、清洗、操紙等多道工序製作成皮紙。青口村最早做皮紙的有朱姓、陳姓和張姓3個家族,到了明朝初期,這種民間造紙技術已傳承到楊姓為主的族人手中,後來楊氏在朱姓造紙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工藝獨特的青口楊氏皮紙,其質更優。

基本內容

青口楊氏皮紙紙質潔白堅韌,細膩耐磨,防蛀,不易溶化,能長久保存,古時就常被選為狀紙、分家契約、家譜等重要文本用紙,也常用作窗簾紙、笠帽紙,上乘的還可糊燈籠。解放前後還用來製作雨傘。青口皮紙,韌性足,纖維多,現還適合書法和工筆畫。現存民國年間重修的青口楊氏家譜,它使用的紙質正是青口皮紙,至今完好無損。
原產於五泄青口的繭紙,是青口皮紙的一類,按用途分,有元書紙、書畫紙、糊窗紙、燈籠紙、雨傘紙、包裹紙等,其中書畫紙為青口皮紙中最佳一類,色如白綾、堅韌如帛,遇水向外滲開不成窠狀,因纖維交織狀如蠶繭絲綿,故名繭紙,又因其纖維漿如棉絮,亦稱棉紙、絮紙。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用的就是這種紙。

瀕危狀況

隨著社會發展變遷,楊氏土法造紙被社會先進造紙技術所淘汰,1967年楊氏皮紙生產停業。其最後一代傳人僅楊豐成、楊志義尚在,但都逾古稀之年,至今無繼承人傳承衣缽,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工藝流程

1、蒸料爛漿:這時需要大鍋、木桶,把櫚樹條圈在木桶里,倒撲在大鍋上蒸熟,然後浸透取殼後加石灰在大桶發酵再蒸。
2、打料:這時需要榔頭,搗碎原料,把櫚樹皮、桑樹皮搗碎。
3、清洗:這時需要布袋,把爛漿後蒸熟的原料,裝在布袋裡在溪水中清洗,再把它曬白。
4、撈紙:這時需要榔頭、石槽、竹簾、木架,把清洗曬白後的原料用榔頭打成糊狀,放入石槽中瀝漿,用竹簾撈出紙張放在木架上。撈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紙張厚薄是否均勻、破紙的多少全面靠撈紙師傅的手藝。
5、榨乾:這時需要木榨,把撈出的紙張在木榨上榨去水分後再把它們一張張揭開後在太陽下曬,曬乾後就可打件收藏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