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桑皮紙古稱皮紙、漢皮紙。北宋蘇易簡(公元958—996年)《文房四譜》卷四云:“雷孔璋曾孫穆之,猶有張華與祖書,所書乃桑根皮也”。張華生於公元232年,這說明桑皮紙的生產歷史至少已有1700多年。
岳西縣毛尖山鄉原本屬於潛山縣(俗稱潛山後北鄉),1936年1月,民國政府析潛山、太湖、霍山、舒城四縣邊陲新置岳西。
《安慶地區志》“造紙、印刷”條目:“岳西、潛山、太湖、貴池等地有生產漢皮紙、譜紙、白麻紙、書畫紙的歷史。民國時期,貴池縣有紙坊25座。1949年,岳西縣有紙槽191張,產量為71噸。”其中所言漢皮紙即桑皮紙。
1951年,岳西縣有紙槽114座,從業人員6900餘人,年產皮紙3萬刀。農村紙槽以毛尖山鄉最多,冬閒投產高峰期達300餘座。
200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急需“高麗紙”為乾隆倦勤齋修復通景壁畫,桑皮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柏林生產的桑皮紙符合要求,故宮科技處原副主任曹靜樓 、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專家葉美齡對岳西桑皮紙給予了認可。
工藝特徵
桑皮紙有大漢、中漢、小漢三種規格,全為手工生產。成品紙質柔軟、拉力強、不斷裂、不褪色、防蛀、無毒性、吸水力強,主要用於書畫、裱褙、典籍修復、包裝、制傘等方面。
漢皮紙與桑皮紙的工藝相近,成品紙質也相類,唯不同之處在於選用的材料不同。漢皮紙採用原料是雜木,而桑皮紙採用的是純桑樹皮。
工藝流程
桑皮紙採用純手工生產,先剝取桑樹皮,曬乾,放入水池中浸泡數日,然後手工揉捏讓樹皮變軟,再用石灰水上漿。二次蒸煮、漂洗、去雜質(手工挑揀)。三次漂洗、去雜質、打漿後將紙漿放入紙槽,最後用簾架撈紙。榨水後複合紙張貼上紙焙用明火焙,待紙張乾後進行整理修邊,用切紙刀切成規定尺寸。整個造紙工藝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紙張的均勻、厚度、添加藥水的分量等要領基本上就靠經驗、眼力、熟練度等掌握。100張紙為一刀,進行簡單包裝後整套工序就算完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桑皮紙製作是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具有較高的工藝和歷史文化價值,經世代相傳,縝密改良,精心保護,至今仍在不斷傳承完善。 現今主要用做書畫名家高檔用紙、博物館文物典籍修復用紙和中國傳統建築內檐棚壁糊飾工藝內牆紙、匾額、對聯、隔扇裝裱修復及大型書畫裝裱修復等用途。
傳承狀況
過去,岳西劉氏為大姓,劉氏修族譜十分有名,譜書多用皮紙印成,這就為桑皮紙的傳承提供了市場。民間從事桑皮紙的匠人很多,子承父業,撈紙成為當地一門重要的養家餬口技藝。 桑皮紙工藝流程包括選料、剝皮、蒸煮、打漿、撈紙、焙紙等30多道程式,全部採用手工製作,整個過程非常辛苦,年輕人都吃不了這份苦。
傳承人物
劉同煙,男,漢族,1964年11月19日,安徽省潛山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桑皮紙製作技藝第二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柏林,男,1965年10月26日,安徽省岳西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桑皮紙製作技藝第二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岳西文化館作為桑皮紙製作技藝保護單位,蒐集各類圖片、影像、文字等資料,幫助設計紙品包裝、宣傳畫冊,組織系列展覽活動。同時,不斷加強宣傳力度,儘可能與中國國內外文物保護機構形成供銷網路,為傳統工藝產品找尋生存市場。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桑皮紙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潛山市文化館、岳西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4年9月30日至10月3日,合肥市舉辦的“文心雅韻——安徽非遺文房四寶專題展”中嶽西、潛山桑皮紙作為安慶市唯一的紙類代表作品參展。
榮譽表彰
2019年6月,桑皮紙製作技藝參加中國昆明官渡第九屆全國非遺聯展系列活動,並在展覽中獲銀獎。